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钠离子电池行业报告:钠电池从0到1征程开启

2022-10-13 19:50 作者:报告派  | 我要投稿

报告出品/作者:太平洋证券研究院 新能源团队、刘强、张方一

以下为报告原文节选


与锂电池工作原理相似,拥有独特性能优势


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类似,也是一种依靠离子在正负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出的摇椅式二次电池。


钠离子电池具备更优的安全性、放电性和工作温度区间。钠电池在放电的时候可以放电到0伏,不存在锂电池同情况下面临的安全问题;同浓度的钠盐电解液比锂盐电解液离子导电率更高,这决定了钠离子电池具有更优秀的快充性能;钠离子电池低温性能更优异,在-20℃低温环境中,也拥有88%以上的放电保持率。

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指标已具备经济性。中科海纳、宁德时代等龙头研发的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已经达到140-160Wh/kg水平。相较而言,磷酸铁锂电芯单体的能量密度在180Wh/kg左右。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接近磷酸铁锂水平,在对质量和能
量密度不十分敏感的储能、低速车、两轮车等领域已经能够满足要求。




成本下降空间大,具备更高经济性


钠资源储备丰富,正极上游材料价格低廉且稳定


相比锂资源,钠资源非常丰富,地壳中钠是锂的423倍。钠资源更高的丰度保证了正极材料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低廉。目前碳酸钠价格在0.3万元/吨左右,显著低于目前的碳酸锂的价格(50万元/吨左右)。


钠离子电池正负极集流体均可使用价格便宜的铝箔


相较于锂元素,钠离子和铝在低电位下不易发生合金化反应。这使得钠离子电池的负极集流体可替换为成本更具有优势的铝箔(当前铝价1.8万元/吨、铜价6.3元/吨)。


与锂电池生产流程相似,可共用产线


钠电池和锂电池均为摇椅式二次电池,并且两者在化学反应中具有相似的性质。结构的高度相似决定了两者的生产流程和产线接近,未来可共用产线,降低产线建设成本。



十年积累,应用场景成熟及主材技术突破,到达0-1关键时间点


研发史复盘:能量密度低未受重视, 2022年是钠电池产业化0-1质变的关键节点。

钠离子电池的研究工作在20世纪70-80年代和锂离子电池同时期萌芽。但负极材料嵌钠能力较弱、钠电池能量密度较低成为钠离子电池商业化的瓶颈。从研究论文上看,2010年以后文献数量近似于锂离子电池在1995年前的状态。2020年以后受锂资源的供需紧张刺激以及储能发展的带动,钠离子电池凭借成本优势重视度不断提升,叠加技术不断创新,国内外各企业开始进行GWh级产能规划,预计规划产能将集中在2023-2024年投产。




驱动因素:电动车爆发推动锂价飙涨,钠电池低成本受到关注


电动车的快速渗透对上游锂材料价格产生了显著的拉动作用,构成钠离子历史机遇的第一个推手。根据国际能源署统计,全球纯电小汽车渗透率从2016年的0.87%快速提升至2021年的8.7%。过去五年,全球纯电小汽车渗透率增长9倍,这导致上游电池锂盐的需求快速增长;并且受到全球疫情对于供应链的打击,以及各国对于稀有金属锂的管控,锂资源扩产周期大幅长于下游扩产速度,锂盐价格上涨显著。截至2022年9月29日,碳酸锂/氢氧化锂价格分别较2022年年初上涨80.41%/117.67%。


锂的供需紧张刺激新电池方案,具备成本优势的钠离子电池得到较好的发展契机。从中长期来看,锂资源供需错配和锂价高涨仍有维持的可能。更多的资本和企业开始重视或者布局对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以寻求锂之外的另一稳定高效的能源来源;同时国家在政策层面明确鼓励发展钠电池,钠电池在新技术中顺位优先。



-----------报告摘录结束 更多内容请阅读报告原文-----------


报告合集专题一览 X 由【虎鲸报告】定期整理更新


新能源 / 汽车 / 储能

新能源汽车 | 储能 | 锂电池 | 燃料电池 | 动力电池 | 动力电池回收 | 氢能源 | 充电桩 | 互联网汽车 | 智能驾驶 | 自动驾驶 | 汽车后市场 | 石油石化 | 煤化工 | 化工产业 | 磷化工 | 基础化工 | 加油站 | 新材料 | 石墨烯 | 高分子 | 耐火材料 | PVC | 聚氯乙烯 | 绿色能源 | 清洁能源 | 光伏 | 风力发电 | 海上发电


(特别说明:本文来源于公开资料,摘录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虎鲸报告


钠离子电池行业报告:钠电池从0到1征程开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