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笔记2 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学派
数目、对立是本源
一、介绍:
(一)推理:
数学本源=万物本源
数目是数学中最基础的
所以,数目是本源。
而数目通过比例关系(分数、分数型整数)来达到各种各样的和谐,同时他们可能看到在自然中也存在着这样的和谐,便认为自然的和谐以数为范型。
由此简单地完成了数目为本源的推理。
(二)补充
1、数目的特征为正义、理性、机会,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认为,既然自然的和谐要合乎数目和谐的模式,整个自然也是三者的相应比例?
2、数目的元素是奇、偶,即我们反过来讲,数目是自然产生的质料因,也就是实体,那么作为元素的奇和偶,便是实体的两种下设或状态。
3、奇代表着有限性,而偶代表着无限性,而数目1则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4、但也有与2、3相异的学说认为存在着十组对立,不光是奇vs偶,还有有限vs无限、一vs多等等。
5、所以亚里士多德根据2、3、4得出,对立才是本源。(指的应该是在大的形式层面上的,而不是质料因。)
6、1产生不定的2,2产生多,多产生线……面产生体,而体产生出四元素,于是产生自然。
二、分析:
由此我们可以简单的做一个尝试,选取2、3、6的例子。
在完满状态下的1包含着(有限vs无限),而最终这种1之中完美的对立会转化为以1为中介的另一种状态(或者说有限性为了使无限性变为有限性,必然要对其加以限制,而这种限制在事实上,即是1对于自己加以限制,从而被隔开为2和1的对立。),2(不定,无限)vs 1(有限),作为无限的2必然伴随着创造力,而作为有限的1必然要伴随着限制力,但两者不会消灭彼此,只是达成一种预定的和谐,那么这种限制必然不能超出无限,无限也不能超出限制,只能表现为一种有限对于无限加以限制,但是无限必定能超出限制。
但如果是这样作为解释,难免有一种二元论的状态,但在另一方面也能解释5的对立才是本源,但是这种对立以同一为前提,而这种同一也必须以对立为前提。
以上我们可以说在第一阶段,1是一个完满的1,包含着奇偶双方,但是这种状态不可能持续,会马上进入第二阶段,1 vs 2,在这种状态中1沦为了一个奇数,而另一部分变成了偶数,在这种对立中产生了自然。
三、记
在本次的分析中,运用的是早期谢林的同一哲学的结构,但是最大的区别是谢林的同一哲学是思维 vs 实体(有限 vs 无限),而思维被视为直接性或者直观,但毕达哥拉斯学派不可能有这样的思考,
综上,只是以奇偶同体为切入点,运用早期谢林的框架,我的分析仅仅作为抛砖引玉,如此。
参考: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毕达哥拉斯部分。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谢林部分。
《先验唯心论体系》,部分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