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作 编剧如何讲故事

1.题材的选择
2.素材的积累
3.主题表达
4.人物设计
5.情节结构
6.台词写作
老师观点: 电视剧是文学的,是与文学分不开的,它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
部分学者观点: 电影是场面和结构的艺术,电视剧是人物和细节的艺术。
老师不认同的观点: 现代文学,有大师无大作;当代文学,有大作无大师。(纯粹是灶坑里的王八,自己拱火*真尼玛闲的)
能被我们记得住的电视剧都是写人的。
现代戏剧,现代小说开始不写人了。(写场景与人性)
一个作品在拍电视剧之前是艺术,拍的时候都是技术,拍完了就成了商品。
好的宣传相当于一个漂亮的包装,商品的好坏不取决于包装,但包装的漂亮、美丽会吸引来更多的人目光。
1.电视剧的剧本创作在选择题材时,应注重卖点。
电视剧的创作与社会的发展关系很大,因此卖点是在变化的。
老师认为中国人的两种心理:放眼世界的心理、窥探心理。
2.历史题材(官本位,奴性)
3.警匪题材(暴力心理)
1.家庭题材的婚外恋不能写,三角关系不能写,未婚先孕不能写(个人感觉现在这些都放开了,也可能该课程比较久远原因,目前做笔记的时间是2022年5月)
2.民族题材不能也
3.宗教题材不能也
剧本的审查与拍摄各种原因
1.审查的看不过来
2.审查的是一套剧本,拍的时候是另一套剧本
3.政策的调整
中央台播出——由中宣部审查
卫视台播出——由当地宣传部审查
电视剧播出4+6模式(上星的台)
第一轮:四家电视台播出
第二轮:六家电视台播出
激情燃烧的岁月给予我们启示电视剧人物该怎么写。
体力与智力的掠夺
躺着写散文,站着写诗,跑着写小说,横着看电视剧。
1.心中有爱
2.多观察,多体验
3.关心社会生活
老师认为:剧本是一个日常的东西,剧本是一个理性的东西,剧本是一个形象的东西
素材积累的来源: 生活,书本,想象力。
主题包括: 思想主题、情节主题
老师观点: 有了情节主题之后,编剧应该做的工作不是“拔河”,而是“挖井”。 “挖井”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2.生——死
3.善——恶 (我国用的多)
4.罪——罚 (西方用的多)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罪与罚也将会成为国产电视剧的主题。
人物要根据故事情节与选定的主题来设置
从功能上分类人物
1.主要人物 1个 (所有情节的起点,引领故事向前发展)
2.必要人物 4~6个 (帮助推动情节向下发展,帮助塑造主要人物性格)
3.次要人物 10个以上 (叙事的腻缝即补漏的人物,在主要、必要人物情节向下发展的时候遗漏的bug,就让次要人物补充说明补上bug,别让大情节跑偏了)
设置功能人物的一般原则:
1.在人物设置上一般不写太有亲和力的人
2.主人公和必要人物之间反差要非常大,形成相互映衬
3.受大家欢迎的男性类型: 好看型、好使型
女性角色的设置: 软弱心、虚荣心、小心眼、小聪明
编剧应知:
只有对人物的所知比剧作中所需的要多,才能够把这个人物写得鲜活。
编剧的正确方式是人物牵着作者走。(不要为了情节强行找事,注意人物动机)
人物的每个行为必须要有心理依据,这样才是一个立的住的人物。
写人物要靠动作来写。(动作不能发生在作者心里,作者要通过台词、细节、情节和结构让读者或者是观众看到动作)
写人的技巧:
1.让人物陷入困境
2.保持人物的主动性
3.写好必要场景(必要场景是人物立起来的机会,情感迸发的机会,也是情节的逻辑上升到最高点的机会)
4.写好类型人物
短篇小说要写好一个场景,中篇小说要写好一个故事,长篇小说要写好一个命运。
传统剧作书上对人物关系的分类:
1.两极关系
2.三角关系 (情感上、力量上)
老师理解的人物关系分类:
1.正常的人物关系 (正常的人物关系缺乏张力,不太好建构情节,需要用一个事件打破正常的人物关系,使正常的人物关系加以重组)
2.非正常的人物关系 (编剧就喜欢这种,容易搞事情,哈哈!鸡贼得很。)
故事只是剧作简单的基石,情节则是故事的最后完成形态。
写剧本不管是人物上、情节上还是结构上都要有个性。
在写人物和事件的时候要想办法反着写。
人物关系和情节线: 人物关系是嵌入故事结构中的功能元与行动元,它的建构以情节为载体,剧作家用一种表层结构将对立关系纳入到事件与情节的发展、编织之中,再通过情节线的构建实现故事的最终完成状态。
人物关系的建构与变化,情节的发展趋向都要与大的时代背景相关联。
小说与剧本的认知:
写小说是从里往外写,写电视剧是从外往里写。
小说是一种渐变的艺术,电视剧是一种畸变的艺术。
所以在处理人物关系线和情节线的时候要注意简单和复杂的关系。
写剧本时切忌“一竿子插到底”。
人物命运与情节布局
情节布局就是从宏观角度来看情节在剧作上的结构作用。
情节布局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情节弧线
2.起承转合上的布局谋篇
电影三段:
开始段,交待主要人物、人物关系、主要矛盾和时间背景、空间环境等相关元素,一定要交待能引发故事向前发展的情节点。
中间段,是一个人物的挣扎的过程,也是叙事的主体部分。是主人公为了重新恢复生活的平衡,谋求幸福和理想所做的努力和不断遭到的障碍。
结尾段,解决矛盾,给观众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
戏剧的“五幕”
开场
展示(情节上升)
高潮
逆转(情节下降)
结局
电视剧的“四番”:
起、承、转、合
电视剧情节设置的四个单元:
情节开端之时:人物陷入困境
情节发展之时:人物做出行动,行动见个性
情节转变之时:人物遭遇变故,于压力中看人物
情节即将落幕之际:人物命运或人物关系做出最终判断与了结之时。
13节,用电视剧实例来讲解 起、承、转、合。
14节,前一半时间接着13节青衣实例讲解
人物的情感发展有一定的方向性,而他的情感历程却是讲究波折与迂回。我们在故事发展线上,应该找到符合表现人物情节的情绪点,正是这种情绪点的不断出现,使人物生动起来,使剧情丰富起来,观众情绪也会跟着剧中人物的情绪而有所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在情节线上找情绪点”的艺术。
三分钟入戏,五分钟一个点,十分钟一个小高潮,一集一个高潮,从小高潮推向大高潮。(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情绪点对于结构故事的重要性)
情绪点:人物有高兴、悲伤、惊喜、愤怒、同情、谴责、发现、探询、仇恨、亲切、幽默、趣味等等不同方式的情绪表达。
15节
对于电视剧来说趣味性很重要,应有将小事写出大趣味的功夫。
电影的结构包括:
1.时空顺序式(单线式)
2.时空交错式
3.时空段落式
4.散点透射
鼓励大家多看小说,小说养人,电影注定会剔除大量的人物细节。
16节
情节结构
点与线:人物的情感历程
主人公的情感线:爱情、婚姻 、家庭生活
线与面:人物的社会境遇
从传统的叙事体裁如童话、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向戏剧、小说、电影、电视剧等现代叙事体裁作品的演进过程中,情节线由单一走向复杂,作为行动主体的人物也开始由单一功能的承担者向多维功能的综合体转变。
若二十集的篇幅如果仅仅围绕着单一情节线展开,其中的故事则会显得单薄。所以说作品中的人即是社会人的缩影,那么一个成功的人物身上就必然要带有生活的印记、时代的烙印。
17节
背景支撑
多维世界 (别老在一个场景里讲事,注意要把场景拉开,显出层次。)
悬念与冲突:人物的道德纠结
悬念是一种心理期待。
外在悬念 (比较即兴)
内在悬念 (上来就把底牌交给你,再一步一步解开)
18节
情节的核心要素是矛盾冲突
冲突包含着内外两个层面的概念:
1.从外部特征来看,冲突是由一系列的危机构成的,危机制造出事件冲突中的多个紧张点,紧张点导致了力量得重新分配或人物的某种变化,于是就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让他们产生进一步了解人物命运或事态发展的愿望。
2.从内部因素来分析,冲突是一种动作形式,或者说冲突是发生动作的因素,它随着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力量在身体、智慧、情感上发生对抗而产生。
大冲突与小摩擦
确立一个大冲突的前提下制造小摩擦,通过一系列的小摩擦串联起来,突出与显现大冲突。
在制造小摩擦时,编剧应抓住的链条包括: 叙事风格链、人物关系链、情节发展链
19节
节奏的本质是紧随着前一个事件完成的新事件的准备。
情感节奏(对作者来说)
情感节奏首先是由外在的情节节奏体现出来的。
情节节奏大概规律:动—静—静—动 静—动—动—静
情绪节奏(对观众来说)
20节
一般情况下,一集电视剧的场景数在25个到30个之间。 一部20集或30集的电视剧的情节结构,一般为:
一条主线,三、四条副线。
大事件贯穿始终;中事件贯穿三、四集;小事件每集应有四个左右。
21节
电视剧文学剧本的语言分为: 叙述性语言、人物语言。
叙述性语言:就是剧本中用以叙述情节发展,说明场景环境,交待场面变化,描写人物外貌、动作,以及提示某种技巧的那部分语言。当电视剧拍摄完以后,叙述性语言就消失了,进而转换为画面中的场地、演员的外貌动作以及自然景物等。
人物语言:主要包括 对白、独白、旁白。
重点讲述对白写作
A.对白的界定:也称对话,指剧中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角色之间用于交流的话语,它是人物语言的主体。但是,并非只要是两个人之间的说话,我们都把它称之为对白,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几句对话:
甲:几点了?
乙:八点了。
甲:饿了吧?
乙:嗯。
甲:吃饭去?
乙:走吧。
甲:去哪里?
乙:二食堂。
这是两个人谈话,是生活絮语是拉锯式的,不是对白。
影视剧中,对白是对口语的提纯,它不是机械地一问一答,而是能动的连锁反应,是説话者情感的碰撞和思想的交锋。
A的话引起B的反应,B又引起A的反应。用话打动对方、刺激对方,使其改变行动过程。每个人的台词都有行动线,并与对方交织在一起:以对方的行动为依据,同时不断改变、影响对方的行动。这就像打兵乓球,你打过去,对方接过来,但是对方接过来,那就不一定是按照你打出的行动线,更不是打在你希望的落点上。
22节
B.对白的剧作功能:
(1) 确定基调:1.为人物情绪确定一个基调。2.为整个剧作确定一个基调。
(2) 呈示性说明:先行事件,又称前事,即与戏剧情节有因果关系的开场前所发生的事件。一般都应在开场、序幕或开戏后不久就向观众交代清楚,使之产生喜剧的情景,增强观众的紧张情绪。
23节
(3) 推动剧情 :我们知道推动剧情的是动作,所以这里可以理解为对白是动作的延伸。
(4) 塑造人物 :对白是塑造人物性格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最奏效的手段。
24节
C.对白的存在方式:
(1)表里如一: 表里如一的对白方式容易落入就事论事的俗套里。
如何避免落入俗套: 1.话题要新鲜 2.使谈话有趣味 3.人物谈话要幽默
(2)口是心非 : 所谓的口是心非,即想的和说的一致,但想的和说的与做的正好相反。(口是心非的方式往往是一个场景的结尾部分否定开始部分的人物对话。)
25节
(3)投石问路: 互相试探,让对话产生弦外之音。
潜台词,戏剧的台词中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通过思考都能领悟得出来的言语。(又分在场潜台词和不在场潜台词)
(4) 绕弯子、兜圈子、设套子 : 想的做的绝对一致但说出来的未必,目的就是把所有听话的人都绕进来,把局面扰乱,乱中取胜。
26节
(5)各行其道、互不搭调 : 表面上看各说各话毫无关系,从结局上来看都是殊途同归。
以上五种对白不管是哪一种方式,一定要有目标,不能失去目标,最重要达到目标。
D.对白的写作原则:
设身处地包括两个方面 : 1.抓住人物性格 2.进入特定情境
学习人物性格、学习写台词要多学习的书籍: 元杂剧(中国汉语的美妙韵律)、儒林外史、世说新语(学习其中智慧与幽默)、聊斋志异、围城
27节
设身: 抓住人物性格
小技巧
1.为人物设计独特的口头禅
2.使人物说话有独特的语气词
处地: 契合特定的情境 (此处情境的意思是指特定的时空下产生的人物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事件)。
E.对白的写作动力:
建立一个明确的对话目标就是写对白的动力。对话目标也许是缓和人物关系、两人重归于好、加剧人物的冲突、引出事件、导致一个危机、引入困境、新的希望等等。
F.对白诉求的技巧:
1.感染力、穿透力
28节
2.强化画面
3.重复用语
4.追求品味
如何写好台词?
答: 1.向生活学习 2.向优秀的文学作品学习
总而言之,以上所有讲解的内容的核心都是以人为线索,将人物写好了、写活了,让人物贴着地面走,你再贴着人物走,因此人物就有了情绪,有了情绪自然有了情节,必须在人物身上倾尽作者所有的情感与理想,这样人物才有了生命力,至此艺术就有了生命力。
2022年5月27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