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是輕信的庇護傘
所謂溝通不暢導致的組織問題與活動失敗,我發現很多問題來自「保密」:不該保密的事情硬要被保密,該保密的事情被傳得到處都是,然後亂。
我認為大家要想清楚保密是為了什麼。不是理論上的正當理由,而是每個人每個情況下真實的動機。例如,理論上是防止亂傳、訛傳,防止橫生枝節,防劇透,事實上其實只是自己也還沒準備好下一步怎麼辦,又怕人催自己催得煩,就以保密為由叫大家別管。
上面這個例子不是在說新春宴,而是我以前經歷過的。
那時候我們一群校友一起編一本書,封面交給一位美術班畢業的來設計。期間她沒有提過任何想法來跟大家討論,而是就這麼應承下來,中間有人問起就說在做、會做。最後要交件了,她交出了一個......不但簡陋,而且根本不能用的設計。不只是主觀上的不好看,而是客觀上,印刷印不出她設想的那種效果,而會讓字完全看不清楚。
離譜的是這個成品也沒有經過大家討論,而是直接上機印出來了。書都印出來了,不能拆了,最後怎麼辦?只好多出點錢,加印個貼紙貼到封面上來補救,起碼看得清楚。
我忘了人家有沒有說過什麼「保密」之類的,但一開始,大家一般是想,人家既然是美術班的,而且都是志願來做這個,應該可以吧?那就尊重專業。專業 ,專業個鬼,那年她也才大三、大四,我們也沒差多少。後來我想這人很可能是交件前一個晚上花十幾分鐘就隨便弄出來的。學生就是這樣啊,這種爛事,我也做過啊,只是那是交作業,不是這種大家自願一起做的企畫。
從此以後我就開始對「保密」 和「尊重專業」的概念存疑。後來看傳統戲曲,看同人創作,有很多就不搞「防劇透」那一套。 傳統戲曲很多老戲,大家都知道劇情了,也不會特別多改多加些什麼,還是去看,還是好看,看的就是重複中各種演繹的細節。同人,著名的Bad Apple影繪,是一個想法先被丟出來,然後眾人七手八腳把它完成的,後來才出圈,不是某個強者憋大招然後一鳴驚人的玩意。
那我們辦活動,也一定要防劇透嗎?講個極端的,就算開演前,不只是節目單,而是把所有主持台詞都公開了,又、有、何、妨?大家還不是會看?如果還能幫你挑挑語病潤飾一下,豈不更好?怕說這樣不能玩懸念,不能玩推理遊戲嗎?玩不了又怎樣?最重要的是各製作組的節目內容,串場的台詞與情節有那麼重要嗎?又或者,你可以拿那個古老寓言來講:一個人在蓋房子,問路過的人意見,然後人們七嘴八舌給建議,把這人整得不會蓋了。但現在什麼時代了,我們怎會不知如何防其弊、得其利?真正的原因,往往只是不想別人來指點自己的閉門造車,不想挨批評,然後丟出來就可以得到眾人的肯定與膜拜。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你成品出來,所有缺點就是都會暴露出來。但很多人就是這樣,這是人性。我們需要訓練,或者智慧,或者組織條例,才能革除這種閉門造車的駝鳥心態。然而,也很常見的情況是,人把智慧往服務於駝鳥心態的方向發展,於是造出了「保密」「防劇透」之類的組織條例,美其名以「尊重專業」之類的話術。在這種心態下,保密便只會淪為輕信的庇護傘。
如果說把劇本事先公開給所有人看不太好,那折中一下,在製作組內外挑幾個人建個小組來審閱、來打磨,總可以吧?現實中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做的啊,很多戲劇就是這樣磨出來的。那問題在哪裡呢?問題在你不想這樣,這樣很煩,這樣不爽,會暴露你各種不足。然而誰又足了?
換一個受過這方面專業訓練,甚至已經做過不少企畫的人來寫,我敢說,他有很大概率就會拉個小組,在流程中跟大家反覆打磨、持續修改。因為真有資歷的人,怕的不是不爽快,怕的是觀眾不喜歡,怕的是砸招牌。
然而我們不可能一直都讓資歷足夠的專業人士來辦活動。同人活動的本質需要新血,不能拒絕新血,而且辦這些活動,就是高一到大四之間的學生最有條件,所以這年齡段的學生可能出什麼問題,時間長了我們都會碰到。而且,一間學校、一個城市裡,大家還可以在線下一起開會,還可以有帶過班級的老師在旁輔導,防患未然;我們線上活動辦不太到這些,於是就容易輕信,同時也知道自己很可能太輕信,而對整個企畫信心不足,人心就更難聚。
下一屆新春宴,以後的各種大型合同企畫,首要面對的就是「信任」與「溝通」這兩個課題。所謂「保密」與「尊重」的邊界要劃在哪裡,需要大家在每一件事情、每一種不同的狀況上面分別討論,仔細商定。這樣才比較可能把良好的氛圍與運作模式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