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一种病?你的失眠真的是失眠吗?
你可知道,失眠症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失眠?失眠是一种临床症状,含熬夜、环境影响导致的偶发性入睡困难、早醒等,可能并没有严重到疾病的程度。而失眠症是一种疾病,指频繁、持续的入睡困难或睡眠持续困难,并导致睡眠感不满意的睡眠障碍。失眠症是临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往往会慢性化发展,接近一半的严重失眠可能持续10年以上。
你是慢性失眠还是短期失眠?
失眠症分为慢性失眠症、短期失眠症及其他类型的失眠症。慢性失眠症诊断标准共有6条,且必须全部满足:
第1条包含失眠常见的5种症状,存在1种以上即符合标准:
(1)入睡困难;
(2)睡眠维持困难;
(3)早醒;
(4)适当时间不肯睡觉;
(5)没人干预难以入睡。
第2条包含了与夜间睡眠困难相关9种症状,也是存在1种以上即符合标准:
(1)疲劳或萎靡不振;
(2)注意力、专注力或记忆力下降;
(3)社交、家庭、职业或学业等功能损害;
(4)情绪不稳或易激惹;
(5)白天瞌睡;
(6)行为异常(比如:活动过度、冲动或攻击性);
(7)动力、精力或工作主动性下降;
(8)易犯错或易出事故;
(9)对自己的睡眠质量非常关切或不满意。
第3条标准是以上症状不能由睡眠过度、环境不适等解释。
第4条标准是以上症状至少每周出现3次。
第5条标准是以上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
第6条标准是以上症状不能用其他的睡眠障碍解释。
当患者病程<3个月或症状频度<3次/周,但符合慢性失眠其他标准的,临床诊断为短期失眠。短期失眠症往往可以找到相关的诱发因素,去除诱因部分患者睡眠可恢复正常,但仍有一部分患者会转为慢性失眠症。正是由于失眠有慢性化、复发性的特点,慢性失眠症患者还常伴抑郁等精神疾病,所以短期失眠症患者需要积极进行治疗,慢性失眠患者需要进行规范性治疗。
医生说:
目前有很多失眠患者在网络、书籍内容中搜索失眠症相关诊疗方法,通过不切实的消息或者错误理解,判断自身情况并进行处理,导致失眠的慢性迁延,使原本可以简单治愈的短期失眠转化为了难以治愈的慢性失眠。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失眠症患者,尤其是慢性失眠患者建议积极寻求医生帮助,寻找原因,对症治疗。
慢性失眠,能治愈吗?
慢性失眠虽然治疗比较困难,但临床案例告诉我们它是可以治愈的,某研究数据显示,使用药物和心理联合治疗6周,临床治愈率可达44%,并且通过维持治疗能够长期维持睡眠潜伏期、入睡后觉醒时间和睡眠效率的改善。不过这需要患者建立预后信心,及时治疗,坚持足量足疗程,药物、心理、物理等治疗方案结合,改善自身的睡眠习惯等多方面的努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慢性失眠的治疗预后。
慢性失眠治愈标准
由于每个人对睡眠时间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即便同一年龄、同一性别的人群中,每个人的睡眠时间也会有很大差异,睡眠时间并不是一个恒定值,再加上失眠成因复杂,治疗困难,因此目前没有失眠治愈的精确标准。不过有研究中将慢性失眠临床治愈定义为失眠严重程度数量表评分<81,这也是临床判定失眠治愈的方法之一。
虽然治愈标准尚不明确,但是目前慢性失眠治疗的总体目标为:患者有效睡眠时间和(或)改善睡眠质量增加,如总睡眠时间>6 h、睡眠效率>80%~85%、睡眠潜伏期<30min、人睡后觉醒时间<30 min等;患者失眠相关性白天损害改善;与失眠相关的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共病的风险减少。
药物治疗原则及维持治疗
药物治疗的给药原则需要遵循按需、间断、足量这三点。需长期药物治疗的患者宜根据自身症状变化特点“按需服药”,每周间断服药3~5天,而不是连续每晚用药,足量足疗程用药。
其中对于共病心境或焦虑障碍的失眠患者而言,使用抗抑郁药改善失眠可同时改善共病,而且可以降低患者的镇静药物依赖风险。另外,使用抗抑郁剂对于很多失眠患者的激素、代谢状态有一定的改善效果。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抗抑郁药一般不采用间歇疗程或按需给药的方法,需要根据医嘱方案维持治疗。
慢性失眠维持治疗
在药物治疗期间应根据患者睡眠情况来调整用药剂量和维持时间,4周以内可选择连续治疗,超过4周的药物干预需要定期对患者睡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在失眠症状得到一定改善后,如果评价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手段利大于弊,应维持现有治疗方案。
总之,临床药物、心理和物理治疗的最终目的都是患者对睡眠质和量的主观满意度提高,社会功能恢复,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这同时需要患者坚定治疗信念,坚持足量足疗程,争取早日摆脱失眠困扰,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