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就蛮惨的
2020年对应届毕业生来说,真的很难。
北京高三学子提前道别,匆忙取回物品,再见就是高考之后。
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是云答辩云典礼,久未相见便告别的师友,还有未知的前路。
本来就站在人生岔路口的毕业生们,在当前形势下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今天和大家分享几个作家的毕业故事,他们也在自己毕业的时候,遇到了家庭困境、前途迷茫甚至是家国之难。
想用这几位的人生经历告诉你们,即使眼下的处境很困难,诸君也千万不要泄气。

季羡林:想到将来,茫茫
读过季老《清华园日记》的人,对他的大学生活应该不陌生了。
季羡林从小读书刻苦,高中毕业后考取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你没看错就是两个都考上了)。他选择了进入清华就读,因为他有一个出国梦。
这个梦想贯穿着季羡林的整个大学生涯。直到大四,他还在说“倘今生不能到德国去,我死不瞑目。”
在大学期间,他仍然非常用功,对读书和写作丝毫没有怠慢,但临毕业前他都在矛盾中:一面想在北平读研究院,继续自己想从事的事业;另一方面他也想回到济南做教员,挣回老家人眼里的体面。
“最近心情很坏,想到过去,对不住母亲,对不住许多人。想到将来,茫茫,而且还有这样一个家庭。想到现在,现在穷得不得了。”
毕业前的他是这样的:东拼西凑地写论文;投稿到杂志的文章被拖很久也没发表(所以没稿费);失落空虚地毕业,感觉被遗弃了似的;在《清华园日记》的最后他也没有稳定的工作。
那时的季羡林当然不知道,明年他的人生就会出现转机。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季羡林报名应考被录取。他终于赶赴德国开始了留学生涯。

季羡林毕业照片
张爱玲: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
在动荡的年代,谁也敌不过命运的翻云覆雨之手。张爱玲的求学生涯就是一个映照。
1938年,张爱玲参加了伦敦大学在远东地区的入学考试,隔年收到录取的消息,但因战事无法成行,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
在港大念书的日子,她埋头苦读,既为了奖学金也为了能免费出国读博。盼望着去牛津大学的学霸张爱玲,却赶上了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在港大的档案也被烧毁了,她没能毕业。
回到上海后,张爱玲报考上海圣约翰大学未被录取。
求学的戛然而止和物质生活的困窘,让这位才女终于找对了路:靠写作为生。她要的可不仅仅是生存,她还要生活得体面风光。
那些求学不得的经历倒像是给她的奋斗添加了燃料。张爱玲开始四处投稿,依靠《第一炉香》,她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此后,又发表了《倾城之恋》等名作。她不断地创作,同时还把自己的小说改编成电影、话剧,效果甚好。
23岁的张爱玲,最终也没拿到一纸文凭,却把自己变成了上海文化圈的“顶流”。

张爱玲
塔拉:我的博士学位岌岌可危
如果你没有读过《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会不会觉得“博士学位岌岌可危”是高贵的苦恼?因为还有很多人的本科学位岌岌可危,还有人没进过大学。
然而,当你读了这本书,看到作者塔拉·韦斯特弗如何走到了博士的这一步,你就会感到心痛。
这本书是塔拉的自传。她出生于摩门教家庭,在17岁前从未进过学校、医院(这意味着发生了致命的车祸也要在家治疗)。她有一个被迫害妄想症父亲,还有暴力狂哥哥。她拼命挣脱家庭,自学考到了杨百翰大学。
可是当她回头去看,一切都没有因为她的改变而改变。
她在剑桥攻读博士的期间,去哈佛访学,这时决裂已久的父母主动提出去看她,然而目的只是为了给她“施行仪式”驱走她身上的恶魔。她鼓起勇气拒绝了,父母立刻收拾东西走了。积压已久的情绪,终于把塔拉击垮了。
在精神崩溃的期间,她开始动摇,为了教育牺牲家庭真的正确吗?塔拉回到了大山,想修复一切。然而现实再次给了她暴击,只有她是家里的异类。她这次真的离开了。
回到剑桥,继续学业。塔拉的恐慌症发作,几乎每晚都梦游着跑到街上大喊大叫。导师对她说:“博士学位要求特别高,如果你做不到也没关系。”
那一年的冬天尤为漫长,塔拉持续接受着心理咨询。春去夏至,她终于可以专心阅读了。战胜了巨大的痛苦之后,她找到了自己想研究的论文方向。2014年,塔拉获得了剑桥的历史学博士学位。

村上春树:人生很难按部就班地运作
1968年,村上春树考入早稻田大学。从入学到毕业,村上春树用了7年时间。
因为当时的学生罢课等事件,学校经常停课;更主要的是,村上春树选了一条特别的路径,他是先结婚,随之为生活所迫开始工作,然后才终于毕业离校的。
“这该说是顺其自然呢,还是身不由己便木已成舟,总之人生很难按部就班地依照既定方针运作。”
结婚后的村上春树和妻子借钱开了一家小店,虽然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过着富足的精神生活,但负债累累也是真实存在的,那时候的夫妻二人一直徘徊在还不上钱的边缘。
村上一边辛苦工作,一边做着毫无兴趣的大学功课,修满学分就成了问题。好在当时遇到了理解他的教授,他才拿到了学分,勉强毕业。
他说一想起二十几岁的时候,唯一的印象就是干了不少活。“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经济上,几乎都没有余裕去享受青春岁月。”对二十代的村上来说,最大的支撑就是读书和音乐,那是别人无法夺走的喜悦。
就那样忙碌又疲惫地生活着,直到有一天,身在棒球场的村上突然有了一个念头:“对了,没准我也能写小说。”于是就有了我们后来认识的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这样回顾那段艰苦岁月:“略作喘息之后,我环顾四周,只见眼前展现出一片从未见过的全新风景,风景中站着一个全新的自己。”

每个人的二十来岁大概都是慌慌张张度过的。毕业生们面临的可能是物质困窘,选择困难,时运不济等等问题,但等你撑过了这段日子,眼前一定会是新的风景,还有新的你。
假如您此时此刻刚好陷入了困境,正饱受折磨,那么我很想告诉您:“尽管眼下十分艰难,可日后这段经历说不定就会开花结果。”也不知道这话能否成为慰藉,不过请您这样换位思考、奋力前行。
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