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撒的钢铁堡垒: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军装甲列车
装甲列车,英文名Armoured train,指的是一种在机车头和车厢四周均包裹钢制装甲,配备火炮机枪以及供车组人员使用的射击孔,专门执行铁路线护航巡逻或战区进攻火力支援的特种军用火车。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装甲列车这种速度迅捷且可以携带大量步兵和枪炮的独立战斗装备深受欧陆大国的喜爱,是那个时代的陆军图腾之一。
装甲列车最初是由美国内战中支持资产阶级工业化变革的北方联邦发明的。1861年内战爆发后,北方联邦的军队经常需要火车运输兵力和后勤物资,但战斗中南方联盟的军队也经常对联邦军的铁路进行破坏,而负责修复受损铁路的工人们也是南方联盟军的重点杀伤目标。为此,北方联邦军在蒸汽机车头的前面安装了一台用钢板制成的车厢,并在前端开设了窗口以让士兵们操纵步枪和野战炮对外开火,专门保护铁路线及工人的安全。

美国装甲列车的诞生也引起了曾经支持美国独立战争的法国的兴趣。法国陆军看到了这种新玩意在铁路输送和支援作战方面的价值。于是在一心推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拿破仑三世的支持下,法国也“照葫芦画瓢”的打造了自己的装甲列车(其实也就是在普通火车身上覆盖装甲和枪炮),并投入了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执行运输和警戒任务。然而,强大的装甲列车没能阻止祖国被人攻入首都,甚至没能给后人留下任何的数据资料。
虽然如此,法国人的装甲列车在战争中依然给普鲁士军队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当他们于1871年宣告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便开始大力推进本国陆军的各项建设。一向在军事装备方面颇有远见的德国人意识到,装甲列车这种装备大量重火力武器并覆盖有防弹装甲,且能够依靠蒸汽动力进行长时间长距离机动的铁道特种装备将在陆战中发挥重要作用。于是,德国人为自己开发这种武器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1899年底,在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的建议和资金支持下,位于马格德堡的格鲁佐纳工厂以蒸汽机车为基础,成果制造了一辆装甲列车(德语:Panzerzug)的原型,这辆列车随后在柏林-库纳斯多夫铁路线上进行了里程测试。到了1904年,德国人又成功建造了一辆窄轨装甲列车,并将该装备派往了德属西南非洲殖民地,残酷镇压了当地的赫雷罗部落起义。在陆军中尉比洛夫的领导下,这辆装甲列车在瓦尔道车站用钢板和装满泥土的沙袋覆盖在车头和车厢四周组成防御。除了装甲蒸汽机车外,火车还包括一辆步兵乘用车厢、三辆军官乘务车厢、三辆行李车厢和三辆装载马匹的货车厢。武器包括来自海军炮艇的一名37毫米手摇炮,以及士兵和军官自己携带的毛瑟步枪和鲁格手枪。
就在德国人折腾自己的装甲列车时,第二次布尔战争也在1899年爆发了。英国人在这场战争中也投入了装甲列车保护运输列车并封锁打击布尔人的游击队。虚心学习的德国陆军研究了外国装甲列车,特别是布尔战争期间英国列车的战斗经验后,德国人决定以有组织和集中的方式处理建造装甲列车的问题。1910年,德国陆军决定在战争爆发前下令各个工厂建造装甲列车(Panzerzug),并为其使用制定了指令。根据研究过布尔战争的德军粽参谋长冯·施里芬元帅的建议,德国陆军最高统帅部一口气订购了32辆装甲列车。然而,当年的德国陆军财务状况很窘迫,有限的军费必须优先照顾步兵、炮兵和骑兵,无奈的统帅部只好把将订单减少到14辆。到1914年战争开始时,德军第一辆装甲列车与步兵兄弟一起进行的联合军事演习让人们了解了该武器的价值。当时的德军装甲列车的标准组成如下:
一、位于车厢中心,需要重点保护的装甲蒸汽机车,通常在T 9.3级蒸汽机车的基础上覆盖装甲改造而来,但也有普鲁士G 7.1级蒸汽机车或T.3级蒸汽机车被用作装甲列车的动力源
二、12辆负责搭载火炮、机枪、物资、马匹和官兵的车厢,所有车厢全部覆盖钢制防护装甲以抵挡枪械子弹和炮弹碎片的直接命中。
严谨的德国陆军还为装甲列车设置了以下战术任务:在动员期间保护重要铁路线及其结构和节点;协助主要部队及其推进;恢复受损铁路线或为此类工作提供保护;支援进攻部队并捕获敌人所在地铁路线上的重要设备。可以看出,此时的德国陆军将装甲列车视为保护铁路线安全和掩护步兵行动的辅助力量,并没有打算将这种装备当做突破敌人顽固防御的重火力矛头。
战斗开始后,装甲列车将在二十四小时内进入戒备状态,时刻关注敌军动向并准备用枪炮击退试图进犯铁路线的敌军部队。德军装甲列车的乘员往往由铁路工人和正规军士兵组成,编组为一个拥有常规单兵武器和4挺MG-08水冷式重机枪的装甲列车连。
蒸汽机车头的装甲由5毫米和10毫米厚的钢制板材组成,两侧有双层墙,有8厘米的间隙。预定只从侧面关闭蒸汽锅炉和机舱,后者上面也有装甲保护。此外,一个或多个板状平面装甲保护着煤炭和淡水箱。装甲车厢可以通过滑动门进入。为了保护蒸汽机和轮组的气缸,使用了10毫米的装甲板连接到保护外壳上,并由张力杆连接。

为了保证装甲列车的蒸汽机有足够的燃料驱动,德国人还特意设计了Ork(u)型装甲煤车或Koenigshuette型装甲煤车(20吨煤炭容量,总长度17.5米,8米,带制动车,轴距3.6米,侧壁高度150厘米),这两种车厢都由5毫米钢板装甲提供保护。 除了这两种车厢外,德国人还打造了通用设计A 6型装甲煤车(承载能力15吨,总长度6.6或7.3米,轴距3或3.3米,无制动器或带制动器,侧壁高度125厘米)。在有16厘米间隙的金属墙后面,安装了一面3厘米厚的木板墙,它们之间的空间里装满了砾石。在步兵车厢的中间部分,车门被中断。由10毫米的装甲板保护。沿着侧壁放置了沙袋作为额外的保护。步兵们被安排在折叠长椅上。第一辆和最后一辆车厢上的车轮组和刹车片都覆盖着10毫米厚的装甲板。

对于装甲列车长来说,其中一节车厢配备了一个由4毫米克虏伯钢板制成的圆形观察炮塔,上面有铸铁。它的三个支架被拧在车厢的地板上。在两米高的炮塔中,安装了整整8个120毫米长、25毫米高的间隙观察窗口。在通信方面,德军装甲列车最初只提供对讲机和警铃,不过后来一些装甲列车配备了更可靠更便捷的电话机进行通讯☎️。

根据公认的标准,一辆停泊在车站且还没有启动引擎的普通列车应该可以在三小时内做好发车准备,而装甲蒸汽机车可以在半小时内准备好。分配的速度是:主线上行进(装甲机车头)60公里/小时,辅助线上30公里/小时,在战斗中(车厢中间的装甲机车)通常为25公里/小时,但根据具体条件,这些标准可以在行动中提高到技术安全极限。储水可用范围为100公里,煤炭可用范围高达250公里。1500公里后,装甲机车不得不在铁路车间进行维修,即所谓的“清洗”。

在根据1910年计划建造的德军装甲列车参与的战斗中,它们均出现了一些缺点,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火力。很显然,区区4挺MG-08水冷式机枪以及士兵和军官自己携带的步枪手枪所能提供的火力都很贫弱。而车厢缺乏车顶、对讲机和照明系统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德军很快就为装甲列车引入了两种类型的牵引式火炮装甲平台,而不是几辆步兵装甲车厢。
第一种类型是基于Omk(u)装甲煤车改造而来,但车顶是平的。车厢中间有一个装甲转盘(格鲁森公司生产),上面有一门5.3厘米要塞炮。这个装甲火炮车厢装置被称为5.3厘米L/24 Fahrpanzer Gruson或“舒曼马车”,由工程师马克西米利安·舒曼少校于1880年开发,用于堡垒炮兵。它重量轻,可以在轮式马车上用马牵引或换装铁轨轮进行铁路机动。装甲圆顶和火炮在带有可调节制动器的飞轮的帮助下,可以在15秒内旋转360度。在垂直平面上,火炮俯仰角可以在-5度到+10度调节,其最大射程可达3公里。塔里安置了两个人——1名炮手和1名装弹手。为了在装甲列车中使用,需要提前取下滚筒,底座用角支架牢牢地固定在车厢的地板上,或放在适当高度的基座上,这样可以只让装甲穹顶伸出来。圆顶装甲的厚度达到40毫米,而圆柱形底座的装甲厚度为10毫米。下部由装甲车厢的墙壁保护。
第二种类型是在开放式Omk车厢基础上制造的-上面安装了一个长方形炮塔,可以进行旋转,其前端打开了一个射击舱口,并安装了缴获的俄军M1902型76.2毫米野战炮。这种炮塔的旋转是在两个飞轮和一个齿轮机构的帮助下进行的。由于该炮台的外观是一座小房屋,所以被戏称为“狗亭”。



除了上述改进外,德军装甲列车的前部车厢还开设了一个带有滑动式装甲板的舱口,里面放置了一门从堡垒调来的霍奇基斯37毫米手摇式火炮和一门海军用Flak-14型37毫米水冷式全自动火炮。而这种车厢的顶部也新增了防空岗哨,周围被金属防护栏挡住,里面有1挺安装了高射枪架的MG-08重机枪。
步兵车厢也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原来的露天设计被取消,安装了一个防雨车顶。车壁上边缘和车顶之间有一些漏洞用来排水。屋顶是否能保护免受比雨更严重的伤害尚不清楚,因为所有照片都显示它是在木制基础上制作的。然而,有一张改进的步兵车厢的照片,带有金属车顶,而且没有沙袋的保护,这种车顶可能也是装甲结构。


到了1916年,协约国航空力量越来越强,其军用飞机的载弹量和速度也是越来越猛,它们所能带来的威胁也相应的水涨船高。因此在这一年,德国陆军决定进一步加强对运输列车的防空保护,于是一些火车车厢暂时安装了装甲并配备了MG-08机枪,以适应向空中目标射击。这些都是外面覆盖着木材的三轴车厢,每辆车厢的中央部分都安装了围绕机枪射击平台的护栏。Mons工厂和Shaebrick工厂的车间总共生产了大约30辆这样的防空装甲车厢。而到了1918年战争将要结束时,安装了高射炮的露天防空车厢也出现了。


关于德国装甲列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行动的信息很少,而且很分散。这部分是由于许多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档案文件丢失。目前可知的是,到1914年8月1日开始动员时,德国陆军最高统帅部(OHL)麾下一共有9辆装甲列车可以24小时戒备待命。其中至少有1辆Pz.III装甲列车准备更快地采取行动,因为他要从特里尔车站离开,并在1914年8月1日至2日晚上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一场军事行动,即德军占领卢森堡大公国的战斗。这也是德军装甲列车第一次在西线战场参战。

1914年8月4日,德国陆军集结20万大军和200门火炮悍然发动了侵略比利时的战役,试图借道比利时直逼法国边境。在向比利时推进的战斗中,德军装甲列车在武装侦察、火力突袭和机动支援前进的德国军队的右翼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此外,装甲列车还不断的执行辅助任务,以确保自己的通信、维修和铁路线的完好。
1914年9月,为了干掉频繁袭扰德军重要设施的比利时游击队,德军装甲列车作为Breyne-le-Comte-Suany-Engien-At-Tourne地区一支大型分遣队的一部分参与了剿灭游击队的战斗,其中一辆装甲列车于1914年9月中旬在拉昂以南提供铁路通信。而在1914年8月10日,德军在阿尔萨斯地区对法国人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反击,德军从贝尔福穿过勃艮第门并占领了米尔豪森,并在战斗中得到了至少两辆装甲列车的支援。另一列装甲列车确保了德国第6集团军向卢内维尔推进。1915 年 2 月 20 日,一辆从明斯特出发的德军装甲列车成果炮击了法国陆军位于Vossgesd的Sattel阵地,该阵地位于 Stosssweier 和 Ampfersbach 附近。然而在此之后,西线各国都陷入了僵持的堑壕战对峙,包括装甲列车在内的各种机动车辆由于地形限制都没法在这种环境下发挥大作用,于是德军装甲列车在西线的任务转向运输通讯和铁路护航。

虽然德军装甲列车在西线战场由于堑壕僵局难以再发挥重要作用,但这种武器在地势庞大,能够发挥机动优势的东线战场依然有一席之地。事实上,在1914年8月战争爆发时,德军装甲列车就已经投入了针对俄国人的军事行动:它们高效的侦察了沙俄军队的阵地和动向,并覆盖了部队的侧翼。在1914年8月底的坦嫩贝格战役中,一辆来自索恩堡垒的德军装甲列车多次参与了在劳恩堡和拉多斯克附近攻击俄国骑兵部队的战斗,用重机枪把这些俄国人揍的满地找牙。在东线的其他战区,德军装甲列车也都成功地完成了任务,比如1914年11月到1915年3月,Panzerzug IX(9号装甲列车)在蒂尔西茨就多次成功炮击了俄军阵地;在1915年针对俄国人的夏季攻势中,这条铁路线被德军改造成标准的欧洲铁道,于是9号装甲列车沿着这段铁路向巴拉诺维奇附近的莱斯纳亚推进,并使用野战炮和水冷式机枪多次轰炸或扫射俄军士兵。1915年,在罗兹-华沙的战斗中,德军装甲列车的表现也是相当抢眼。然而短暂的运动战窗口期结束后,东线的战争也开始向僵局转变,于是德军装甲列车的任务也只能转向确保后方地区的铁路或运输部队和物资的安全。

由于西线和东线相继陷入僵持对峙局面,因此使用装甲列车进行突破战的可能性有限,于是在1916年夏天,德军统帅部决定将其现有的13辆装甲列车减少到7辆,但不断恶化的军事局势起初不允许这样做,而且罗马尼亚于1916年8月27日以协约国的身份加入战争后更是让德国多了几分忧虑,这使得德国军队完全有必要帮助那里的奥匈帝国军队抵挡罗马尼亚军队到来的压力。1916年9月9日,德国第2、12预备军和第12步兵军从西线转移到罗马尼亚。虽然没有关于Pz.II装甲列车的数据,但1916年11月9日至10日,Pz.XII装甲列车火力支援了德国军队在红塔山口的突破,多次杀到罗伯斯蒂附近的罗马尼亚阵地。直到1917年初,这两辆装甲列车一直都在罗马尼亚战区对线。另一辆装甲列车--即Pz.IV也在多布吕加参与了行动,并增援了盟友保加利亚的军队在1916年秋天从塞尔维亚推进到该地区。

在1916年9月底的德军铁道部队名单中,13辆装甲列车的作战位置如下:西线,Pz.I和III(里尔),Pz.VIII(Sedan),Pz.VII(Hearson),Pz.V、VI、X、XI和XIII(斯特拉斯堡);在东线,科维尔地区有Pz.IX待命,Pz.II和XII则位于特兰西瓦尼亚,Pz.IV在塞尔维亚参与战斗。在1916-17年冬季的半个月中,装甲列车的数量实际上减少到七辆。剩余的这些装甲列车被分配了新号码。Pz.V现在是Pz.I,Pz.X现在是Pz.II,Pz.XII现在是PZ.V,Pz.XIII现在是Pz.VII;Pz .III、IV和VI保留了它们的数字。
1918年初,装甲列车的分布如下:Pz.I-里尔,Pz.III-布鲁塞尔,塞尔维亚的Pz.IV,Pz.VI-斯特拉斯堡,Pz.II、V和VII在德意志北海沿海地区被禁用。Pz.IV装甲列车在1918年协约国军队夏季攻势中被派往格拉德斯科组织防御。1918年9月2日,这辆装甲列车参加了这座城市的防御,后于9月24日协助了该市撤离期间的疏散行动。9月26日,该车从韦莱斯向斯科普里方向用火炮摧毁了这条线,9月29日,该车掩护了许多运输火车和医护火车的撤退,最后在穿过瓦尔达尔的铁路桥被摧毁后向北撤离。
1918年春季,为了逼迫新生的俄国布尔什维克政权签订不平等条约,德军出动大量部队在俄国地区实施侵略,并在这些行动中使用了装甲列车。装甲列车在此期间发挥了以下作用:1918年2月16日从阿尔托纳转移到库尔兰的Pz.II(前Pz.X),以及Pz.V和Pz.VII,这些装甲列车在1917年底建立的铁路上协助德军的攻击和运输(里加以北-沿着德维纳到迪纳堡-维尔纳以东和利达以东的斯洛尼姆和巴拉诺维奇-平斯克以西-科维尔以东-杜布诺以西),在那里铁路线被新建为欧洲标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剩余的德军装甲列车参加了残酷的德国内战,在自由军团的手中疯狂镇压德国共产党,并在1919-1921年镇压了西里西亚的起义。与此同时,德军装甲列车具体使用的材料记录似乎以各种组合进行了反复修改。根据禁止德国拥有装甲车的《凡尔赛条约》条款,这些冲突结束后,所有德国“装甲车”都被废弃了,其中就包括这些体型庞大的“陆地战列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