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笔记】中国传统文化与宪政、民主、人权 ——现代儒学与宪法学理论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与宪政、民主、人权
——现代儒学与宪法学理论创新
山东大学 王德志
a.宪法学的核心问题:民主、自由、人权、权力控制、权利保障等
宪法学:以宪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宪法的理论,宪法的历史,宪法的内容和运用等,以人民主权,尊重人群、权力制约、依法治国为其基本信念。
b.现代儒学是儒学在现代的表达方式。代表人物:梁漱溟,唐君毅,冯友兰,杜维明等,已发展人类文明为宗旨,以融汇中西学术思想为特征。
c.宪法学和现代儒学的关系,
1.儒学,特别是现代儒学中存在宪法学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
2.宪法学应当从现代儒学中汲取营养,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在宪法理论中注入中华文明的精神元素,使宪法学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d.研究宪法学和现代儒学的两重意义,其一是为来自西方的宪法宪政寻找其在中国的精神家园;其二是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和现代寻找出路。
e.宪法民主的理念和制度都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要在中国生存,在中国立足,必须考虑它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关系;同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时代生存,走向世界,也必须面对这一挑战,并对此做出相应的回应。
f.中国儒家文化和宪政、民主、人权是一种紧张的和分裂的关系。
g.最早主张以西方议会为蓝本在中国实行政治改革的是维新派
(1)高才雨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郑观应
【19世纪60——70年代,是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其代表人物是王韬、郑观应。主张: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办新式学校。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早期维新思想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使变法思想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行动,但为后来康梁将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迅速将其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奠定了基础。
早期维新派与维新派相比: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论证了变法的合理性;梁启超著《变法通议》等论文,阐明变法的必要性,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维新变法理论。②没有付诸实践。维新派则领导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
早期维新思想: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②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③政治上主张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早期维新派的影响:维新思想是在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郑观应和王韬并没有意识到西方的宪政思想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从根本上来讲是冲突的,相反的,他们认为,西方的思想更易于实现古代圣贤的政治理想:要求统治者爱民、为民、保民。】
【中国学习西方的发展:器物(洋务运动)→制度(维新变法)→文化(五四运动)】
【甲午海战之后,朝野反思君主专制的原因,并将其归咎于中国的君主专制,以及君主制的伦理基础,三纲五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h.张之洞的《劝学篇》的核心
a.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博大精深
b.批判自由民权为乱阶
i.中国学习西方近代化的代价是惨重的,它是以否定自己,批判自己,彻底毁灭自己为代价的。提出全盘西化。新中国成立后,破四旧,批林批孔,意味着中国反传统的高峰。
j.反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浪潮中,有一股思想在兴起,即新儒家。
(1)代表人物:
A.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分析了世界三大文化路向:
(2)西方:预意向前,反抗强权
(3)中国:预意向里,调和其中
(4)印度(佛教):预意向后,追求来世的幸福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於北京,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现代新儒学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清中叶官游广西桂林。与原配夫人黄靖贤(1921年至1935年)育有长子:梁培宽,次子:梁培恕,。第二任妻子陈树芬。
梁漱溟出身于“世代诗礼仁宦”家庭,早年颇受其父梁济(巨川)的影响。青年时代又一度崇信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同盟会京津支部,曾热衷于社会主义,著《社会主义粹言》小册子,宣传废除私有财产制。二十岁起潜心于佛学研究,几度自杀未成,经过几年的沉潜反思,重兴追求社会理想的热情,又逐步转向了儒学。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2)新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老树根上发出科学与民主的新芽,而不是把老树连根拔掉。
k.中国当代宪法学的理论渊源并没有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在1949年建国初期,其宪法的理论渊源是来自于前苏联的马克思理论,80年代以后,来自西方发达国家。而中国的宪法学必须包含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
l.中国儒家文化与民主宪政的联系
2.宪法的人文主义基础
【中国儒家文化和民主宪政的联系不在制度层面,也不在文本层面,而在于哲学层面。首先便是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的基本观点便是“人是目的——康德”西方人文主义是在批判了宗教神学的神性之后发展起了人性,西方的人文主义是把人性和神性对立起来的人文主义。】
【宪法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国家、个人问题与国家权力的问题。而宪法的核心价值是要求国家尊重人、爱护人、把人当人看,确立个人在国家的主体地位。】
a.个人主义
1.本体论个人主义:是提供最后依据的学说,是个人主义的核心,和唯名论有强烈的渊源。认为个人是实在,是社会的本体,而社会是个人的抽象名词。社会由个人相加而成,并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个人是真实的起点,社会是中介,社会的存在是为个人服务的。将个人和社会对立起来了,两极化的思维方式是西方人典型的思维方式。国家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构成国家的实体。政治权利的合法性来自于每个人的同一,公民的同意是其政治义务的依据。个人至上,个人权利至上。个人权利是原因,国家权力是结果。个人权利是始源性的,在先的,国家权力是派生的,在后的。个人权利是目的,国家权力是手段。个人权利是国家权力行驶的篱笆和边界,个人权利立步的地方,便是国家权力的止步之处。
【唯名论否认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共相后于事物,只有个别的感性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这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罗瑟林·阿贝拉尔,P.培根,R.邓斯·司各特,J.奥康的威廉等。实在论断言共相本身具有客观实在性,共相是先于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主要代表人物有安瑟尔谟﹑香浦的威廉﹑托马斯·阿奎那等。】
2.方法论个人主义
3.规范的个人主义
m.宪法是通过规范控制国家权力来保障公民个人权利的法律。宪法理论将个人和国家对立了起来,把个人权利和国家权力对立起来。理论基础是人文主义。
(1)个人权利:是个人对国家的防御权,用来防御国家权力侵犯的。是个人对国家的防御权。
n.儒家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是博大精深
11.仁者爱人,爱人是仁者的内在规定性。
12.泛爱众而亲民,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1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大学篇》
【内圣:明(发扬光大)明德(美好高尚的道德);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
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论语》
o.《人权宣言》的三面旗帜:自由、平等、博爱
【西方的爱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勘天役物”的人生观;而中国人主张的则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人合一。】
(1)仁民而爱物——《论语》
(2)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集》
【民胞物与:民为同胞,一切为上天所赐。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p.社会国家本身具有目的性的价值,每个人都不能把社会和国家视为实现自己利益和欲望的手段。而儒家是主张社会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的,不主张个人利益具有至上性。
【儒家伦理是一种政治伦理,它是用来指导教育执政者的,它要养成一种精神和品质,即“仁者”
q.宪法的人性论基础
(1)西方宪法的人性论为人性恶的理论,即幽暗意识:指人性中和宇宙中的黑暗力量和邪恶力量。
【因为西方人认为人性靠不住,就把希望从人性的发扬光大上移到了制度的确立上】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天使,所以才需要在人类当中组建政府,政府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堕落的表现。——《联盟党文集》】
【我们都是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如果我们都是那样的人了,就不需要政府。我们相互之间就能把事情处理得很好,不要相互伤害。——毛泽东】
【人的人性不会随着人的地位的改变而改变。——休谟】
【西方的人性恶为种族屠杀提供了基础】
(2)儒家文化主张人性善,人性善的基因潜伏着,善的基因往往是被欲望和利益所遮掩。主张人有善断。
【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人性的丑恶和弊端展现的淋漓尽致。】
(3)自利和利他是不矛盾的,自利通过一只看不见的手会导向利他,这个看不见的手叫市场机制。——亚当斯密
(4)孟子的四端: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
【儒家又叫心性学,要将利己和利他联系起来,依靠的必须是心。】
【孟子的善端是用来区分人和禽兽的】
【儒家对于人性阴暗面的警觉是不够的,对于人性阴暗面的警觉来自于西方的新新教。】
(5)有人性善才可以导向人性平等和人的尊严。
【法家主张人性恶,法家主张相互揭发;儒家则主张“子为父隐,父为子隐。”】
r.人性善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导出人性平等和人性尊严
(1)中国古代的平等讲究的是人性平等,人格平等。
【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
(2)人被尊重必须从性善中找,儒家文化是非常强调人的尊严的。儒家文化中的气、节、志都是和尊严有关的词汇。
【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孟子》】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朱熹】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大丈夫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人格,是一种尊严。】
s.儒家文化与自由主义
(1)宪法学的自由
(1)英国政治哲学家塞亚·伯林将自由分为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a.消极自由:指主体被允许,或必须被允许不受干涉的做他有能力做的事,成为他愿意成为的人的那个领域。
b.积极自由:指什么东西,什么人是决定某人做这个,成为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控制和干涉的根源。
【消极自由是否定性自由,其要解决的是受法律保护的私域的问题。价值在于公民免受到国家的干涉和压迫,宪法中的自由便是消极自由,是对国家权力的防御权。消极自由的根据是人性恶。】
【现代儒家思想家徐复观:自由这个词它的积极的意义源于成为自己主人的愿望,源于理性的自主,而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中充满了这一类言述。】
(2)宪法人权中包括积极权利和消极权利,消极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自由、言论自由等;积极权利社会保障权、失业救济权、工作权等,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有可能是矛盾的。
【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
(3)儒家在宇宙中的特点:多样性、差异性、多元化、个别化
A.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不同就是多样性、差异性、多元性、个别性】
B.和则相生,同则不继。——《国语》
t.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
(1)自由
(2)开放
(3)对话
(4)包容
(5)博大
u.本土文化意识觉醒的顶峰,程朱理学,陆王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