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二字?真相扎心了
普希金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半信半疑。
后来我才发现,可疑的并不是最后两句,而恰恰是看上去最恳切最自然的第一句。
也就是说,并不是瞬不瞬息、过不过去的问题,而是所谓“生活欺骗了你”这样的说法本身就有问题。
真相其实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那一定是你先骗了自己。
1
都说成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二字,可成年人的生活到底为什么这么不容易呢?为什么又偏偏是成年人?
有人肯定会说,这还用得着问吗?因为成年人要谋生、要生存啊。
问题在于,倘若真的单单只是为了生存,至于那么难吗?恐怕不见得吧?
譬如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茅檐草舍片瓦遮身,何尝不是一种轻松自在的活法?为什么没人情愿这样活呢?
因为我们心知肚明,人只是活着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得像样地活着,“幸福”地活着。而生活之难,也就是这么来的。
何况所谓“像样”、所谓“幸福”的活法,几乎从来不由我们自己定义。我们只能去“够”。够得着才行。
列夫托尔斯泰不是说了嘛,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生活亦是如此。幸福的生活都是相似的。要活得幸福,就必然得追求相似、追求雷同。哪怕雷同的结果难免导致乏味。
不然你以为为什么总有人调侃“有钱人的生活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呢。因为它足够雷同啊。并且这也是绝大多数人都梦寐以求的雷同。
因为一旦失去了这种雷同,那便意味着不幸、意味着你还没有够到幸福的标准。
这就像一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场,别人都金榜题名了,你还在及格线以下,你敢说你一点也不慌?
我想绝大多数人的内心都不太可能强大到那个地步。
因为我们不但是一个个的自然人,更是一个个的社会人。我们不但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同时也活在人类文明之中。
既然享受了文明,那么我们便很难不接受文明的审视和评判、接受世人眼光的注视和洗礼。
虽然我们本身并不一定有那么引人注意,但只要我们存在,我们就不可能在别人的视线中完全消失或是隐匿。哪怕我们渺小到只是活在别人不经意的余光里,我们依然逃不掉那匆匆一瞥的界定或介意。
我们达没达标、够没够到幸福的及格线,即便是电光石火之间,别人也能一望即知。
只要别人目之所及,我们就逃不过被审视、被评价、被定义的命运。所以我们必须“幸福”,必须像样。所以我们慌张、我们着急、我们焦虑。
这个时候哪怕是最强大的心灵导师给我们讲宇宙、讲星辰大海、讲沧海一粟,多半也只是徒劳无益。
因为眼前的痛苦,让我们根本无暇将自己的思维和视野放大到更广阔的天地。因为生活一刻不停,而我们的每一个痛楚都无比清晰。
2
生活欺骗了我们吗?并没有。它只是如实记录了我们的状态而已。
生活不会欺骗你,能欺骗你的只有“人”,只有人与人相互激发的不安和恐惧。
别人的生活给出了幸福的定义,而我们的慌张和追赶又反过来巩固和升级了这种定义。于是在相互定义和相互追赶中,所有人都疲于奔命。
我们疲己及人,身在其中更深陷其中,并对此浑然不觉。
经济学告诉我们,竞争的真正意义在于赢利,而不是打败对手。但在生活中,我们却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幸福之于我们不在于我们所拥有的是否满足了我们的日常所需,而是我们在相互追赶中是否占据了比别人更有利的地形。
因为在我们的意识或潜意识里,单纯的拥有并不足以令我们感到幸福,而是我们在所有人的角逐中是否领先、是否到达了相对安全的境地。
只有遥遥领先的“安全”,才会让我们松一口气。只有松了这口气,我们才算一脚跨过了幸福的门槛。一旦别人追上来,或者赶超过去,我们便只好在不安和恐惧中展开新一轮的角逐和追赶。
由此可见,并不是生活在欺骗你、为难你,而是这场以幸福为名的离奇游戏,更是你对于这场游戏的盲目跟风和积极参与。
3
这些年大家说得最多的一个词便是“内卷”。词是新词,但内核一点也不新鲜。因为我们一贯追求的那种“幸福”,本质上就是一种内卷游戏。谁没有跟上,谁仿佛就失去了抵达幸福的路径。
这就像一场考试,做什么题、写什么答案并不是目的,目的是最终的分数和排名。分数、排名越是靠前,越是容易被幸福录取。
而这种考试和录取又并非一劳永逸,它只会随着生活的继续进入无限循环,直到生命的终点。
一旦我们信奉或选择了这一切,那么生活对于我们而言无疑就是一连串的考场。这意味着什么,相信我们早已深有体会。
在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有同班同学送给我一张印着林青霞靓照的明信片。我至今仍然记得上面印着这样一句话:人生是一连串的努力和奋斗,只要你意志坚强努力不懈就一定能取得胜利之类。
在今天看来,这句话似乎不乏“鸡汤”的嫌疑。但我依然认为它同时也说了实话,人生可不就是一连串的努力和折腾嘛。依稀记得当初之所以记住了这句话,大概也是被这层意思冲击到了。
毕竟刚刚以优胜者的姿态结束了长达6年的小学学业,还没来得及欢天喜地地喘一口气,就有人跑来告诉我“这才哪到哪呀”。以我当时的年龄和阅历,自然不能不感到莫名其妙却又大受震撼。
然而,生活固然是一连串加一连串,但我们感受和承受的一连串加一连串却未必就是生活给我们的。
还是那句话:生活欺骗了我们吗?并没有。它只是如实记录了我们的状态而已。
只要我们不能止息内心的不安和恐惧、不能在统一的定义之外为幸福找到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定义,我们便只能稀里糊涂地而又慌慌张张地被幸福的游戏无限裹挟和循环下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