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ewal-Zone:愿青年之路永不荒芜,坚守、转向,皆为风景︱KPF 程蓉 致青年设计师
微访谈
在全球迅速变革的年代,诸多行业也从过往的迅猛进程逐渐转向更理性的精细化发展阶段。除了行业中偶有的唱衰基调,作为过去备受推崇的高分专业,建筑设计在现下考生们的选择名单中也不再占据首位。青年设计师们,也经受着综合能力、视野和决心的严峻考验。通过采访行业的代表性人物,城屿演新也分享了他们等方面的不同建议,以期为青年从业者们的选择提供启发。
本期微访谈嘉宾是KPF执行总监程蓉女士,在潜心实践的同时,她还积极关怀青年设计人才的成长。基于多年的国际实践经验和资深阅历,程蓉女士以开放并蓄的视角分享执业感悟,就行业趋势中的多方面挑战及自身竞争力的提升,给予青年设计师鼓励和实践性建议。

作为KPF上海公司的总监、建筑师,程蓉女士在亚洲具有近二十年的商业、办公开发和教育项目的设计和管理经验。她于2004年加入KPF上海,监管KPF上海公司的营运,负责为KPF在中国的项目提供与业主和顾问之间的协调工作。
程女士担任了中国多个高品质大型项目的项目本地负责人,其中包括荣获多项设计大奖的上海静安嘉里中心,浦东嘉里城,新天地朗廷和安达士酒店,哈尔滨银行总部,以及正在设计施工的前滩中心,徐汇滨江梦中心和中民投董家渡综合开发项目等。程女士负责并参加了包括长沙梅西湖总体规划,上海纽约大学教学楼的规划与室内设计工作。

程蓉女士工作照

R
建筑师是一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沉淀、积累和提升的职业,您认为年轻设计师应该着重从哪些方面来增强个人的竞争力?
C
个人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建筑设计行业不仅与设计和美学相关,实践中的经验同样不可或缺,因此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机器所无法比拟的,设计行业也不会被技术或机器轻易取代。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像我们这样相对传统的行业经验的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个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如何增强个人竞争力没有菜单式的操作建议。

C
在与公司年轻设计师交谈时,我们一致认为,竞争源于“长江后浪推前浪”。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当下专业院校中教授的技术也会比之前的内容更新更前沿。作为在职设计师,则需要保持对知识的敏感度,了解新的技术,同时权衡时间的分配,不仅专注项目,也要多体验生活,进行人生阅历方面的积累和沉淀。
身处现代社会,我们每天都很繁忙,思考感知的时间并不多。因此,参与研讨会论坛等类型的活动很有必要,有助于激发思维,与从事的工作结合出真正有营养的积累,在时间的维度中赋予个人启发和深刻的认识。相较于被动地接受别人的经验或阅读书籍,这样更具实践意义。而实践,就蕴含在生活的经历之中。

R
随着行业进入更理性的发展阶段,也更加推崇原创性和多元化,您如何看待这种趋势,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怎样的解读?
C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行业对于投资开发趋于谨慎。基于经验的不断积累,在房地产开发的链条中,开发投资方的从业者也拥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可用资源更加专业,因此行业呈现出一种更理性的发展景象。设计对于资产和城市的溢价更为突显。
在过去的几十年,我们介入的项目是也是非常理性的。理性和不理性只能相对而言,有些人认为的不理性背后也有自身的逻辑在其中,比如像房地产的“大、干、快、上”式发展,设计行业重大的资金与人力投入都不会源于随意的决策。

© 浦东嘉里城
C
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商业逻辑,作为青年建筑师应该更宏观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如今设计的原创性和多元性更受推崇,这是由于审美的提升和眼界的开阔,人们对设计风格有了更好的甄别能力。时代在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空间和美好生活的需求也随之提升和拓展。建筑是投入非常多的作品,即便功能与体量相同,但处于不同时期或不同位置,设计就无法以一概全。原创性的跨度是很大的,大部分人理解的原创性可能在于风格,我个人并不提倡这种标新立异。设计的原创性应该表现在思考、用材、理念与环境的结合,以及与当下融合的社会责任感。

© 静安嘉里中心

© 静安嘉里中心
C
以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趋势背景而谈,当下大家共同努力的环境中,你的设计是否能体现出在这方面的思考与推动?在整个设计环节中,建筑师发挥着重要作用,引领和组织各方顾问,协调业主和政府去实现一些超越物理空间的目标。我觉得这些都属于原创性的范畴,而不局限在形式上。多元性也是如此,没有必要为了不同而多元,而应关乎建筑师事务所或团队的风格、经营模式的差异化,包括一些开发业态的创新。成功未必不可重复,没有必要为了追求一种标签来做一些不成熟的东西。
最近引起大家热议的OpenAI和Chat GPT等技术工具,给各个行业都带来了一些冲击。我认为这种趋势处于一个加速的过程,无论从业人员还是企业,都应该思考环境、技能等多层面与技术的融合,以及对企业未来的组成、人力及项目的影响。新锐技术对行业的推动力非常显著,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机器的相处,是我们一直会面对的问题。我更希望大家将Open AI这一类人工智能技术视为助力加持工具,而不是一味地焦虑人力会否被机器替代。

© 前滩中心
R
这种趋势会给青年设计师带来哪些挑战或机遇?
C
首先在机遇方面,年轻的设计师从小就是internet的原住民,与网络世界的相处非常自然。相比于前浪,他们更擅于将新技术融入到生活和工作中。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几十年,年轻设计师们拥有了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知识面,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塑造能力非常强大。这些是年轻人的优势。
挑战也随之而来,现在的年轻人多成长于独生子女的环境。相比于更年长的一代人,他们在生活上得到的支持更少。需要独立去面对很多问题,缺乏兄弟姐妹,缺乏丰富的家庭亲情和情感支撑,这是年轻设计师普遍面临的一种社会问题。

© 前滩中心

© 前滩中心
C
快速更迭的行业和不确定的社会环境需要个人的快速运转能力,对于经验不够丰富的年轻从业者来说,要提升应变的预判能力,我的建议是成为高效高能力团队的一员,有助于获得更优的竞争力。
快节奏的工作方式也带来了生活与工作的平衡问题。疫情后,居家办公成为被广泛接受的一种工作模式,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会为工作带来一些问题。如何与团队和公司的领导保持同步?作为年轻的一员,主动与同僚及年长同事进行沟通很有必要。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现代人群的生活作息更加多元化,实现高效及时的沟通变得更加困难。这些是当下年轻从业者所面临的挑战。

© 静安嘉里中心
R
面对行业的起伏,许多年轻的从业者会陷入迷茫的境地,也有一些选择离开。可否给仍然坚守的年轻设计师们提供一些建议?
C
离开抑或坚守,我们需要分别解读。离开的并不代表对行业完全放弃,可能会在某个时刻基于建筑师的经验和身份去影响一些事情。坚守也并不局限于从事设计工作,建筑行业对从业者的定义非常广泛,由方方面面的内容和工作共同促成一个建筑设计项目的实现。
藉由专业知识和努力付出去提升建筑和城市空间,以推动社会和大众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是我所坚守的。而这些是经由场景来实现的,在虚拟场景盛行的当下,我们更需要物理空间中人与人的连接。建筑师通过设计创造连接的可能,创造出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并见证其落成,是颇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因此,年轻的从业者们首先需要明确自己想要坚守的内容,是继续执笔于设计,还是选择将设计思考和专业技能应用于其他领域。目前行业的边界越发模糊,我们也很难去简单区分和定义离开或是坚守。

© 哈尔滨银行总部
R
请给身处焦虑和迷茫中的年轻人一些鼓励寄语。
C
在这个行业里,如果年轻人埋头于工作而不留心周围的世界,他们或许会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实际上,世界一直在变。现下的这种悲观情绪并非坏事,不热爱建筑的从业人员可能会退出行业,去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向。过去考生们趋之若鹜的建筑院校的高分录取线,也因为这个专业热度的减退而降低,这有利于吸引真正热爱的人进入。
选择建筑设计专业的人是幸运的,这是一个更难被淘汰的行业,即便离开,你也已经收获了教学全面的通识教育。依循自己的兴趣,去追求喜欢的生活状态,经历了盲目也无需懊悔,这也是人生履历的一部分。我儿子近来很喜欢的一篇经典短文《the road not taken》,给了我这样的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中,不论选择哪一条都会有独特的风景,我们无法同时体验两种道路,尽力享受自己的风景,不必艳羡他人。
焦虑源自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能够接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方可自洽。我建议年轻人可以读一些名人传记,通过阅读体会是怎样的契机和道路选择,让人物走到了令你羡慕的人生,而不是只看到他人成功的结果。我相信你的人生也一定会很精彩。

© 哈尔滨银行总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