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公务员是怎么考试的?


中国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再到现代,报考人数连年攀升的国家公务员、地方公务员招录考试,形成一次又一次的“公考热”,让“公务员考试”被很多人称为“中华第一考”,这些都说明中国的读书人都有一个“仕途梦”。
今天,华智公考专家带大家一起来翻开历史,看看古代的公务员是怎么考试的~
中国是公文的文官制度的诞生地,在文官制度诞生之前,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主要依靠血缘即宗法制度等通知国家,当然也有很多非贵族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及机缘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大多数的官僚都是靠贵族的身份获得政治权力的。
直到隋唐之前,我国还没有系统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我国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文官制度事实上开始于隋代。隋文帝开科取士,隋炀帝将之系统化,不管后世对隋炀帝的评价如何,创立科举制度和开凿大运河一样,都是隋炀帝为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隋朝存在的时间比较短暂,真正将科举制度发扬光大的是在唐朝,唐王朝建立后的很多制度沿袭了隋朝的制度,其中科举制度也是重要的内容,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由于科举制度为中下层知识分子登上朝堂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一时之间科举制度十分的繁盛,天下读书人以科举为业,往来考试不绝。唐太宗曾经自豪的说“天下英雄尽入我毂中矣”,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考试,考到头发都白了,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科举的盛况。
这是我国科举的第一个小高峰,现在很多跟读书学习相关的成语及俗语都来自这个时期。例如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
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由于宋代的国策需要,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这样使得录取的人数大大增加。而且宋代加大了对科举制度的管理。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
到明清时期,我国科举制度进入最后的同时也是最辉煌的时期。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通过殿试的人就是“天子门生”——皇帝亲自选拔的人才。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清代基本上沿袭了明代的科举制度,但是八股文的弊端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进入近代以来,通过八股文选拔出来的官员再也不能同时代相适应。因此,在清末新政中废除了科举制度。代之以新式的学校。但是八股文废除后,直至清朝灭亡,民国建立我国都没有再形成新的系统的选官制度。因此孙中山就曾批评官员的任用被北洋军阀完全掌控的情况,因此他主张建立考试院,专门负责公务人员的选拔及使用等问题。直到今天我国台湾省仍然在使用考试院制度。
客观的讲,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虽然不是完美的制度,但是却是“最不坏”的制度,它能确保整个社会无论哪个阶层都有机会成为公务员,能够有效的保持社会阶层的相对流动,这都是通过考试选拔公务员制度的重大作用。
看完了古代公务员是怎么考试的,现在的你是否也有一颗上进的仕途心?
2021年上海公务员好课推荐
无忧全程笔面班


本地考情,知识细分,母题教学
靶向训练,条件反射式答题训练
助你公考路上披荆斩棘,顺势上岸
开启仕途生涯
扫码即可购课
公考之路,华智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