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40H与4800H——amd笔记本两代“神u”能效对比
4800H是三年前amd在笔记本领域打出一番天地的翻身之作,凭借8核16线程的规格和极优的能效比,上打i7 10750h,下打同价位的i5 10300h,逼得intel不得不把i9规格的10850降级成i7来招架。
当时采用4800h的code01,凭借超高的cpu能效比和90wh的大电池,以8个小时左右的续航成绩成为了window阵营续航的天花板,唯一能跟macbook拼续航的window笔记本。
那台电脑我用过不短的一段时间,现在回想起来还让人印象深刻,只可惜后续code系列的迭代并没有抓住初代code的精髓。
时隔三年,用上了4nm制程的r7 7840h,是否又在能效表现上带来了更多的惊喜,请容我用两张图简单介绍一下。
测试平台分别为同模具的蛟龙7和蛟龙17ks,使用电竞控制台调节cpu功耗墙,cpuz简单测试跑分,coretemp复核频率和功耗。


可以看到,7840h相对4800h的单核性能提高了接近36%,16线程性能提高了31%,从三年的跨度来看其实只能说差强人意。7840h在80w下,16线程冲到了7102分,全核频率达到了4.67G,即使是8线程时也达到了5191分,此时全核频率为4.81G。这个全核频率确实恐怖。
重点看能效曲线,单线程,4800h在23w时达到最高频率,而7940h则是33w。不过在23w时,7840h已经有了33w时 95%的性能,此时的7840h的单核性能是4800h极限单核的1.29倍。
值得注意的是,在功耗墙较低的时候,如10w的时候,7840h反而能效表现更差,这可以归因于cpu内pcie4.0和ddr5控制器带来的核外功耗的增加。此外,4800h在测试单线程性能时,通常2个核心睿频到较高的频率。而7840h哪怕在测试单线程性能时,也倾向于让所有核心保持相同频率,直到频率较高(近似接近基础频率3.8G时)时,才会让两个单独的核心睿频到更高的频率。这种不恰当的调度应该也是7840h低频单核能效较差的重要原因。
而全核16线程的能效,7840h在所有功耗区间都远远甩开了4800h,这可能也间接说明,7840h默认调度机制存在问题,至于这口锅应该是oem还是amd的,我觉得大概率还是要甩给amd,理论上只要amd作为,一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oem则未必一定有能力解决。
可以看到同功耗下,7840h的性能平均领先4800h 40%以上。如果我们不那么贪心,将7840h调整到4800h的同性能呢?
在7840h全核性能与4800h相同的时候,4800h功耗为65w,而7840h仅为30w!这样的能效表现不禁令人感慨。65w 4800h现在仍然可以畅玩所有3a和大部分网游,30w下的7840h,有翻倍的二级缓存,和翻倍的可调用三级缓存,就完全会有更理想的表现,我的一些简单尝试也说明这一点没有大的问题。
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7840h的性能增长,从35w开始放缓,在50w开始变得极缓,从此可见35w到50w是其能效甜点区间,对应的全核性能为81%到94%。一方面,继续增加功耗变得不怎么理智和有性价比,另一方面在我们选择这颗cpu时,即使是轻薄本也最好能为其提供35w的性能释放。
对于游戏本,7840h这颗能效比极高的cpu,进可以让出功耗给GPU,获得更好的游戏表现。退可以把cpu功耗拉低到三四十瓦,顺手拉低风扇噪音,在游戏帧数几乎不变的基础上,获得更舒适的游戏体验。
对于轻薄本,7840h附带的12cu核显就已经足够重量级了,甚至显得其cpu部分超高的能效表现也变得相对次要了起来。
在7045系列高性能cpu发布后,大家都忽略了7040系列高能效cpu,也许7040系列的能效比和综合表现,会让他成为一代不逊色于当年4800h的神u。在若干年后回首来看,说不准就会吹牛加感慨:“别看现在这个那个的国产cpu的笔记本卖的多、卖的好,讲道理,还是当初买的amd cpu的笔记本那个儿味,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