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与城市
提到乡村,我的脑海里马上出现了一副美丽的景色,朝阳一样金黄的油菜花田,嫩绿色的大片小麦地,搭配着田埂小路肩上的蚕豆。如果此时用无人机航拍,看起来肯定像一幅墨绿色的地毯,上面绣着一片片金黄色方块。走在田野的小路上,微风拂面,一阵阵清香的小麦苗味道,让人想揪一把塞到嘴里,嚼一嚼,幻想是不是有种麦芽糖的清香。如果此时抬一抬头,会看到浅蓝色的天空,云儿很少几乎没有,阳光不那么毒辣,风儿既不刺骨又不燥热。麻雀站在树枝上懒得动,享受着难得的惬意时光

这是我的老家,春天里温和晴朗、清香扑鼻、美如画卷的乡村。此时是她整个一年中最美的时刻,就像一个女人,平日里可能因为工作顾不上打扮,但到了特殊的节日,也要将自己打扮一番,穿戴一身漂亮的行当。

可这么美丽的乡村,却是留不住年轻人的,村里的年轻人,包括我,一年到头都在外面闯荡,赚了点钱再加上大部分是父母的资助,就在城市里买套房,长期定居在那里了。村里留下的,大部分是一些老人。倒不是在外头的儿女不要他们,而是他们不愿意放弃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对他们来说,种田、养养猪和羊、或者有钱的搞一搞大棚种植,挖个池塘养鱼养小龙虾,就是很值得花精力去做的的事业了。即使有的时候去城市里看望儿女,也就待上几天,然后就回来,因为呆不惯城市里的节奏。对他们来说,吃完晚饭, 在左邻右舍之间串串门,散散步唠唠嗑才是忙碌一天之后最放松身心的事。
就比如我的奶奶,她今年82了,却精神矍铄,神志一点也不错乱,没有农活做的时候,就会在一天的下午去领居家走走,唠唠家常,导致村东头西头谁家发生了什么事她都一清二楚,每次我回去,都会把村里的一些见闻讲给我听,顺便说一些教育的话。虽然每次的道理大致都相同,但我每次都尽量听她说完,然后多和她聊聊天。因为我知道,她的时间在一天天过去,已经不多了。
同样是老人,我的外公今年也80了,但他的身体就大不如奶奶,冬天里的一个全身水肿差点要了老命,后来妈和小姨紧急送去医院,养护到现在,做了次手术,再加上爸经常过去照料他,才好了点。我想到外公生病,心里就一阵难过,这个视道教佛教为终身事业的人,虔诚的为儿女祈福,广做功德,如今自身却在遭受衰老和病痛的折磨。去年回家过年前我和他说,等过了年找个时间带他去普陀山耍耍,看看那里的山川与海洋,到观世音菩萨出道之处虔诚的拜上一拜,这应该是他梦寐以求的一件乐事吧。他很高兴,也答应了,不过现在却一时间被病情弄得有些行走不便。我就和他说,你会很快好起来的,因为我还要带你过去普陀山玩呢。也真的希望菩萨能够保佑你,我虔诚的外公,一天天的好起来。

仿佛也只有清明节,过年这样的节日,才能把年轻人从城市里短暂的拉回乡村。村子里的汽车一下子多了起来,每家每户门口少的一辆,多的两三辆车,向外人展示出一个家庭的富足。村子附近的集镇也变得熙熙攘攘,人流不息,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十几年前的时光。那时,我所在的家乡即使是平时,人也是很多的,特别是到了街上,菜市场与超市的附近,人们拎着大包小包,三五成群的逛着衣服店,超市。
到底是为什么,大部分年轻人选择远离故乡,拼尽全力也要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争取到一块不大的生存空间呢?
以我为例,目前是在给客户开发软件为生。软件这东西,属于IT行业,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似乎有一个可以上网的环境,一台用来写程序的电脑,外加一些测试设备就可以。这么一看好像在哪儿都能工作,我也确实这么想过。但试了之后才发现是不现实的,比如给客户开发软件,总得有个前期需求沟通。总不能自己在农村老家,让客户从全国各地跑过来面谈吧,还是得约在一个双方都比较近的城市里,大家找个办公场所一起坐下来聊聊,谈得来的再一起吃顿饭,增加下感情什么的。就是碰巧大家都在农村,也不能就走在田间小路上,把个项目轻轻松松谈下来。还是要找个稍微正规的场所,不一定要是咖啡厅,但起码有种正式的感觉,或者说一种工作的氛围吧。
轻资产,不受办公场所限制,重脑力劳动的软件行业尚且如此,无法在农村想当然的开展。其他有固定办公场所限制的行业,比如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就更不能了。所以,工作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让年轻人不得不选择在城市扎根。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又不愿意从事农业,都是以坐办公室做白领为荣,离开城市回到农村,连一份期望的工作都找不到。乡村虽然有的时候风景美丽,但日子得过,还是要赚钱吃饭养家,只看风景美丽怎么行。
另外,如果是在城市,一天的工作完成后,可以到附近的公园散散步,周末一起和家人去看看电影,逛逛商业综合体,或者去风景区走走。比如苏州的大阳山,那里植被茂盛,负氧离子很高,风景也秀色可餐。从我办公的地方开车半个小时左右就能到,一下子就远离工作压力,到了可以登高望远,放松身心的大山和森林。或者有亲戚朋友过来,在住所附件找一处酒店吃个饭聊聊天,时间多的再去景区比如山塘街,平江路走走,感觉不要太惬意。
而上面这一切,在农村都是没有的。在农村要是想看个电影,得开车去最近的市中心才有,买衣服也得到街上才有店,饭店也是,更别提什么商业综合体,风景区了。而现在的年轻人和计划经济时代不同,你不能强迫他们一直工作,他们很在意生活品味,追求各式各样的新奇娱乐活动,因为它们往往可以带来不一样的愉快体验。而这些愉快的体验,对年轻人的生活来说,是很重要的,就像烧菜不能总是没有盐一样。这些愉快的体验,农村都很难提供,年轻人又一次“被迫”选择了城市。
最后,目前国内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可能是因为经济、人文素质不如城市。在这里生活,大家似乎都有一套约定俗称的规定。大家聊得最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并由此产生的一些故事。可能有小部分人通过聪明的头脑,做生意发了大财,但也仅仅是物质生活更加富足而已,脑子里想的依然是如何赚取更多的钱财,享受更多的荣华富贵。很少有主动去读一些有营养的书籍,接触其他形式的文化产品,提升精神生活质量的。更不用说去为他人与社会谋福祉,提高自身品格修养与灵魂完整度的。在农村谈兴趣、理想、志向是要被嘲笑的,大家更关注的是谁的票子更多,谁的车子更豪华,谁的儿女更有本事,虽然这些在城市也是被大部分人追逐的事物。
而在城市,由于大部分人都是年轻人,相互之间更容易有共同的语言,工作与生活中接触到的也大都是年轻的头脑与做事风格。大家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会多多少少的接受到一些精神文化滋养,它们可能是一场电影,一次歌舞秀,甚至可能是一个简单的社区文艺活动,一群兴趣相投的人组织的一次登山活动。这些志趣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思想,思维互相碰撞并不断影响,导致参与其中的人认知范围与眼界见识不断扩大,如果再有一颗明辨是非,去恶从善的心,那么实现精神品质、人格素养的提升就不是什么难事。
之前通过朋友的见闻,以及一些影视作品得知,某岛国的乡村也很发达,干净整洁,现代化基础设施相比城市少不到哪去,村民整体素质也蛮高的。有机会去这个国度的话,一定要先去它的乡村看看,因为它让我产生了一种美妙的感觉,原来乡村也可以变得那样的美好,不仅仅是空气清新,风景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