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何猫箱性别角色厨拒斥讨论性别?浅谈象征界的虚拟性

2023-04-27 14:51 作者:御代ショコ  | 我要投稿

猫箱性别指的是作为一种不可知物的性别。但此前就了解这个概念的朋友应该知道猫箱性别的含义远不止如此,不但是不可知,似乎还不可“直”说。让我们回忆一下在讨论相关话题的人们通常会说些什么: “xx的性别就是xx。” 其中,xx的位置通常为该角色的姓名或昵称。这句话不仅可以作为独立的单句(即不是为了回答或者解释圈外人的疑惑就能单独发出来的,带有调侃性质的感叹语),也可以作为结束一段不愉快的讨论的结语,也就是说为这个话题做出最终的定性式回答。 然而,这句话没有任何说服力。不仅因为这句话是最简单的循环论证的语言结构,而且因为xx是虚拟的。xx(某角色的名字)不属于任何一种性别的种类的规范的称呼(官方性的能指),它最多作为一个“指路符”,用来指向代表着某种非二元性别(xtx)的规范的称呼。 问题就在这里,为什么这些相关话题下的人们不选择用那个规范的称呼,而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非规范的称呼? 因为人们要保持和规范称呼所代表的东西的距离。 “我们是否意识到今天我们的信仰在多大程度上是虚拟的?我说的虚拟是指,在这种情况下假定归因于他者。但他者是虚拟的,不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人必须去相信,只需要假设他人相信就好了。 一个基本到令我尴尬的例子:你是小孩的父母,小孩问你‘圣诞老人真实存在吗?’你会肯定他。但是别人问你,你就会回答‘不,我只是假装相信,因为我不想让孩子失望。’然后圣诞节游戏继续进行。别人问小孩同样的问题,他们会回答‘不,我们只是装幼稚,为了不让父母失望,我们才能拿到礼物。’……(中略)也就是说,有一些纯粹的虚拟存在,我们不想让它们失望,它们必须保持清白,因此我们必须假装。所以悖论在于尽管没人相信,但每个人假定他人相信,这就够了。信仰这样结构了现实,它起作用了。” (上面引用的文字节选自BV1wr4y1C7q8) xx(角色昵称)就是文中所说的信仰和虚拟的他者。但是比起我先前所说的“指路符”,它更像是“隔绝符”,因为它的作用就是保持我们和规范称呼的距离。这很好理解,因为规范称呼对于它所对应的少数群体来说几乎等同于创伤。 主体(少数群体的)由实在界进入象征界,也即被人类社会吸收,成为象征界的主体,成为符号,被符号化(注:象征的 symbolic 符号 symbol)这一过程是一种阉割——人被拆成了姓名,身份特征,身份名称等无数的符号。但是这种阉割并不是完全的,阉割必然产生无法被符号化的实在界剩余,而这个剩余就是创伤。 当这部分的少数群体被讨论时,性别是祂们符号的核心——实际上,祂们被讨论最多的往往是祂们自己——这个符号的核心是距离那个无法被符号化的剩余最近的东西。 在最经典案例“燃烧的孩子”中,父亲守在死去的孩子的身边睡着了,他在梦中遇见了孩子。梦中,孩子拉着父亲的手,责备父亲难道没有看到他(孩子)在燃烧吗?父亲惊醒,看到现实里的蜡烛引燃了孩子的裹尸布。 是什么惊醒了父亲?是孩子死亡这一事件中无法被符号化的剩余。但是某种意义上说,对孩子死亡的愧疚,这一距离剩余最近的符号同样能起到惊醒的效果。 回到文章中,祂们的性别于是成为了不可直说的东西,但是生活中一定有不得不谈的时候。那些时候,祂们不得不信仰一个虚拟的他者,以维持主体和实在界的距离,将位于象征界的生活的稳定继续下去。 这是一种防御机制,而我们一般认为的现实/象征界就是靠着这种基础的防御机制所运行下去的。 此外,另一个关于虚拟是如何在象征界运作的例子是权威:“想象一下我们体验权威的经历,比如父亲的权威。为了能够行之有效,被人体验到,这里是一个很经典的悖论——为了能够被体验为真正的有效的权威,它必须保持虚拟,在威胁层面上的虚拟。因为如果过于直接地行使权威,反而会被视为无能为力的表现。 具体来说,真正权威的父亲不需要打你或者朝你大叫等等,他只需要一个表情,你就服从了。如果他打你骂你,你身体上是痛苦的,但我们承认,不管他打得再凶,这些行为也总含有一层可笑的无能为力,他就像一个气坏的木偶或者小丑那样。 我想强调一个悖论:为了能行之有效,象征的权威必须保持虚拟。所以这不是“现实变得像虚拟一般”,这是“现实只能如虚拟一般”。如果它被完全现实化了,作为现实化的威胁就会协助权威自我毁灭。” 当然,最后我要说的是,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我们都知道,一些无法掌控和实在界距离的人是怎样的,比如宗教或政治或别的话题的狂热爱好者。

为何猫箱性别角色厨拒斥讨论性别?浅谈象征界的虚拟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