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日方舟】系列解析(2):莱塔尼亚——严肃理性、复返幻想与古典音乐之国。

2020-11-21 21:05 作者:一之上调和  | 我要投稿

第一部分:绪论



首先,我们先根据各种乱七八糟的线索提炼出莱塔尼亚的元素,并对这些元素进行一个现实对照。

莱塔尼亚严肃与古老幻想、复杂的古典音乐,以古典时期工业风格为主要基调的建筑、共主邦联制、事实上的寡头政体、整体军事实力尚可,但指挥与调动不统一,表现出一个过渡状态,多元倾向在思想界刚刚成形但矛盾还未明显下落到民众视野,与原住民的冲突,后民族迁徙状态。

对照现实神圣罗马帝国末期、文艺复兴晚期的欧陆中部、古典时期的德国、少许奥匈帝国。

总得来讲,莱塔尼亚这一虚构国家典范的元素取自于整个欧洲中部大陆自15世纪末到19世纪末的各方面情况。但主要内核以当今德国地区(西南部分)为主。
1.其中学术与哲学,包括意识形态与思想主流着重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的古典主义时期,以意识形态的迅速膨胀与出现自我毁灭的预兆为主要背景,展现出多元化与矛盾化的征象。
2.政治实体的结构则取自欧洲中部于15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中世纪晚期到古典晚期的诸多国邦要素。其中,政治与军事情况以底层高压统治、上层聚合力低下的封建联邦及事实性寡头统治相关。
3.最后在民俗方面,则同时糅合了中世纪的灵性遵从、文艺复兴的热情回归、古典时期的肃穆静默,以一种贴近蒸汽朋克式的复古工业构成设计风格为主要视觉表达,辅以古典音乐辉煌时代的至高艺术为精神内核。并启自5世纪后漫长的欧洲人种迁徙之后的后民族冲突为时代特点,通过展现原住民种族的最后终末,来双重维度地诠释“何为文明”的复合现象,表现了一个宗教情愫与科学激越相互延续与冲突的美妙黑色国度。


第二部分:各方面分析




1.在哲学与高层思想方面。
1.1康德与黑格尔、马克思的辩证主义组成了严肃的一面,象征着理性的最终完成,在蔑视了一切的反对条件后,迎来权力的最终集合,人类蓝图的确立,科学依靠实证,政治依靠实践,人类之旅的起点站已经建好,沿着绝对的方向,铁轨将画出地球与宇宙相连的切线,重要的不一定是终点的形态,而是必然存在着终点,以及终点相对于起点的能动性。
1.1.1这种理性的践踏维系着绝对的数字正确,一百个罪人与一个好人,毫无疑问是选择一百个罪人,沃伦姆德的命运已经被决定,它不会停下来,只会以失去大约四分之一的居民为代价,人命与源石的区别在泰拉上并不显著,名为沃伦姆德的移动市镇在度过冬天前需要燃烧什么也不是一个选择题,它只是抵达最终质问的题干而已。背后的谋划者不需要承担罪责,也不必因此荣耀,他只践行真理,就算他不付诸行动,真理也会以结果的形式绕过一切时代局限性径自显现其本身。
1.2而叔本华与尼采则组成拆解严肃的一面,象征着理性永不完成的部分,它即构成反对条件本身,或者说它的无动于衷必然构成理性补完的反对条件。就算每个人类个体都被绑上无畏前进的文明战车,每个人也都有跳车的权利,就像人都以生为善,也依然有人向死而生。
1.2.1泥岩小队在沃伦姆德中,实际上就印证了这般象征,它们处于被利用与无法被利用的双重身份之间,正是因为无法被利用,所以莱塔尼亚的术士军队一直在追杀它们,但同时,这也让他们具有被利用的价值,如果理性需要被完成,沃伦姆德对感染者的放弃需要被顺理成章,那么,泥岩小队就是最合适的“敌人”。理性通过排除“非理解”来完成“理解”的范畴,泥岩小队在进入沃伦姆德前与离开沃伦姆德后的身份是不同,尽管泥岩并没有改变太多,但实际上,正是他们的拒绝改变成为了他们被改变的主要诱因。
1.3海德格尔的异化与结构的开端则代表着古老幻想的重返,实际上,越是久湎于沉思的人,最后就越是离纯粹形而上的神学越近,“God”有时只是一个解释而不是一个结论,如果专心于剖析这个解释,那么结论就躲在隔壁,认清这一点,便会打开古老教条背后的美妙大门。
1.3.0这里再援一部分额外的内容,由于后续对于卡兹戴尔的解析需要再深入分析的缘故,所以这里只是提一下。对于欧陆中部来讲,来自西北海岸线的“维京人”,在10世纪前后猖獗并由于宗教及文化等各种原因在随后的500年中逐渐向中部渗入,这个过程里,虽然他们的神话信仰(北欧神话)受到了当时基督教的强势打压,但借由吟游诗人、民俗传说的形式整合进了欧陆中部的诗歌与文学中去,从而成为了所谓“德国精神”的一部分。因此,古老幻想的重返在这里还有很多很复杂的含义,结合我后面要说的内容就更加深邃了,比如德国的民族构成与血统问题,由于牵涉太广,这里还是选择暂时放弃,如果有机会,可以在卡兹戴尔的部分再尝试性的谈一谈。当然,泥岩带领的萨卡兹小队穿过莱塔尼亚这个象征其实确实代表着古老幻想的重返,一如曾经的维京人放弃木舟龙船向平原内陆迁徙并建立国家一样。
1.3.1信条、坚持、公正、美德,任何一种表现为“乐于助人”的非政治实体组织,均带有宗教性质,一种不需要理由与解释的终极浪漫选悬挂在人们的头顶,它带来救赎,带来连自卑的乞丐都无法拒绝的“对等”地施舍,予饥饿者以劳动换取食物的机会,予懒惰者以不至于助长其懒惰的援助,予落魄者以公平的交易机会,它表现为一种乌托邦式的努力及期许。但它是无力的,它是傲慢的,它是高高在上的,它总在观察,它总在评估,它对每个加入者严以戒律,它是一种宗教——每一个国家都喜欢又厌恶的好用老好人。罗德岛与天灾信使,以至于危机合约本身并不像表面那般干净,它只是一个隐约以某个伟岸理想为潜在教条的非纯盈利非政治实体组织,它不做公益,只有疯子才做公益,它以不承认自己为圣人的前提下试图做着圣人的事,如果这不是一种宗教,那么字典里就不会出现这个词。

1.4因此,可以说,以沃伦姆德为主舞台的,关于莱塔尼亚的思想面貌就已经很清楚了,这个国度是泰拉上的一大学术中心,因为这里是学术与理论的理想实验场,在无能的高层政治环境下,一切热烈的思想都不只停留在大学辩论所里的口诛笔伐,它还偶尔出现在偏远的市镇中以残忍与肃杀的气氛出现。最宁人惊喜的是一般民众对此一无所知,也不感兴趣——理性的宏图划到下个千年以后,离人生太远;非理性的意志坚定而病态,离生活太远;新兴的藏头宗教不立国不传教宁人敬重,但离故乡太远。人民的生活态度较之500年前没有太大变化,依然是以分散的形式聚合在各处,先进的技术搭上落后的政治与民俗生态,还差一场真正的战争需要被适应。
1.4.1但战争并没有出现,又或者战争也被分化了,被迁移了,至少在这点上感谢泰拉吧。愤怒的青年将诉求斥之天灾,一场无头案将各方演员聚集于现场,一名好人被宣判有罪,一位教士选择献身,谋杀犯还有接着要做的事,沃伦姆德将爆发一场龌蹉的局部冲突,只是为了度过百年未遇的寒冬。
1.4.2可以说,这般“活跃”的学术气氛以及那“吸引人”的政治生态,使得各方面各学科的发展都十分喜人,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不少出身莱塔尼亚的干员描述上发现这点。结合历史上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德国哲学达到高峰的这段时期,几乎半数以上的哲学大家都有德国的学习与长期旅居史,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这个时代在某种方面来讲是表面上最井然有序但背地里又最混乱的时代。


2.音乐与艺术。
2.1古典音乐,巴赫(德国),莫扎特(奥地利),贝多芬(神圣罗马帝国-科隆,后属德国)。这段时期被称为狭义上的古典主义的古典音乐时期,以曲式繁复而艰深的交响乐为至高体裁,约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前中叶。这个时期,整个德国上下都在以学习音乐为基本素养,尼采曾在《悲剧的诞生》中多次提到,这是一个人们空前地对艺术谈论如此之多,却又如此不了解艺术的时代。
2.1.1在活动剧情沃伦姆德的薄暮中对场景道具留声机的一些侧面描写也看得出来,留声机操作条件极高,本身构造复杂,维护不易,但是,不少莱塔尼亚人都能操作,相反,外乡人则难以掌握如此艰深的乐理基础——这一点基本就是在明示古典音乐繁荣时期的德国及其周边的文化圈了。
2.1.2实际上,音乐在古典时期的空前繁荣本身正是德国哲学从本体论映射到现象学的一个相关现象,正如尼采与叔本华对音乐现象进行了如此之多的研究,音乐作为一种文字之外的超越语言的事物,在那个时代获得了空前的关注,这为他们提供了一柄极其有力的武器。也正是因为音乐是一种超越语言和语种的通用力量,所以游戏里的“留声机”可以对敌我均造成伤害是一件非常“合理”的事情。
2.2在建筑风格方面,实际上沃伦姆德以一种混合的形式展现着自中世纪晚期到古典时期的数种风格的糅合。
2.2.1首先,我们很容易就能在沃伦姆德的建筑风格中看到特别明显的哥特式尖顶元素,这象征着灵魂的秉持,是苦痛黑暗中唯一的希望灯塔,是保持理智与灵性的救赎支柱。再结合整体灰暗的上色与相对封闭压抑与排外的民俗,我们能够很明显地在这种中世纪的寂静恐怖中更加清楚的明白感受到自我的重要。
2.2.2其次,文艺复兴后期的巴洛克风格部分出现在地方官的内饰中,偏向光鲜亮丽的暖色调与更多的曲线应用及希腊及罗马立柱的风格混搭营造了一种心灵港湾的感觉,每次在外奔波完一个段落,都会在地方官的屋子中会面,给人一种一时的放松感。
2.2.3而再之后的古典时期,虽然较之巴洛克在色调上有所收敛,重新回归深色调,但建筑结构上还是有很多延续仿罗马的几何构造,并且相对的减少了装饰曲线的泛滥。实际上,大多街道的景色都还是以古典时期的建筑风格为主体,只有远景中的尖顶十分抢眼。
2.2.4所以最后,我们还是发现,虽然尖顶泛滥,但是建筑的细节上还是重视几何空间的古典主义风格,因此莱塔尼亚的建筑风格在外形上主要还是中世纪与古典主义的混搭,部分细节和内饰掺杂巴洛克的浮华——实际上,这种拼合便是一种常见的蒸汽朋克的工业构成主义美术风格,用于强调无处安放的灵魂与过度抑制的肉体欲望之间的分离,在单纯的视觉印象上,肃穆静默的黑压压古典式房屋的上方时不时地耸起刺入天空的十字尖塔,构成了坟墓的印象,调动了审视者认知框架中的肃穆与静默的符号概念,但把目光转向坟墓中居住的人与生活后,内饰与细节处又浮现人间的味道。
2.3并且,沃伦姆德的薄暮那一章的新出的干员的装扮元素中蒸汽朋克与工业构成主义的设计风格太明显了,哥特元素与几何金属糅合在一起简直就是标配,光是铃兰的那把异形法杖我就能当场gc。这些哥特元素通常会以黑魔法仪式中常出现畸形曲线以及炼金术中的瓶管装置的形式展现出来,合理性并不是哥特元素的内核,哥特元素突出的是精神象征,因此犄角曲线总是不必要的出现,以及瓶管装置也是以一种“感觉看得懂”但是一点也不实用的怪奇形态连接的。在这一连串的象征比喻中,开放曲线代表着非常态的力量释放,而瓶管代表着物质的变化方向。同理,宫老爷子的炮台也是一样的,重点不是炮台放那儿能不能保证射击仰角与有效射界,而是那里有空位必须要放个炮台,这是对大炮巨舰主义的一种机械形式上的象征性表现,准确的来讲是一种用象征手法来间接展示一种“直接逻辑”,在这个过程中,能不能顺利射出去或者炮弹会不会拐弯不是考虑的范畴,而是我要如何忽略这一层关于“符合实际”的考虑才是我的考虑范畴,所以才是蒸汽朋克。

2.3.1当然,莱塔尼亚主要还是以一种“德国黑”的颜色印象为核心来作为整体设计底板的。其在音乐与艺术方面表现出了这种形态,甚至就连术士部队都刻画为全员黑魔法巫师的形象......在明日方舟里这种整个流程都不进行直接描写的敌人形象还是很少见的。因此,这确实是一个严肃而不失古老幻想的蒸汽朋克的国度,只不过严肃是真的严肃,古老幻想却也并不是孩童睡前听的那种,而是在坊间谣传的几个世纪前的精神恐怖,工业形态也不是强调创造力的那面,而是一反常态地采用一种机械决定论背景下的压抑氛围。



3.民俗。
3.1与原住民的冲突,后迁徙状态。在活动剧情中提到了移民对本地人施加的文化压力,并且,当时的时间处于一个比较偏后的时段,甚至沃伦姆德最后的冬灵人也在剧情中死去,这段剧情并不好确立具体情况,可以是凯尔特人、被希腊文化压制的维京人、到处逃窜后定居的吉普赛,但也可以是任何在5世纪时种族大迁移发生之后被迫离开/留下的任何一支民族分支,又或者是10世纪左右北欧人入侵又被反制后的末裔。甚至如果他们不使用巫术而是使用吹箭与猎弓,那么我都仿佛产生了印第安式幻视。
3.1.1这些单纯的民族问题在5世纪的迁徙发生后依然残留了很长很长的时间,甚至直到今日,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与苏格兰的高地人(凯尔特人)之间依然存在着某些宿怨。但可以预料的是,在当时的时期,这种迁徙必然造成持久而难以磨灭的影响,这种种族之间的仇恨发生在人类世界的任何地区,甚至能否构成种族差异都不一定,只是在地域文化的差异下,都能爆发出宁人惊讶的矛盾。而沃伦姆德的薄暮剧情中便引入了冬灵人这一“原住民标签”,实际上这时的冬灵人已名存实亡,长期的民族融合已经将他们侵蚀的不再以一个实体存在,甚至就连精神残躯也被拖出来对立到邪恶的分化势力那一面。而鹰角则是特意选择了冬灵纯血的最后一刻来戏剧化地展现所谓文明化的的双重面貌——如今又有哪个文明人的体内没有流着野蛮人的血呢?
3.1.2切勿试图说明这个问题,因为有些问题本身设有陷阱,去回答本身就表明了立场,如果要看一个人的立场具体如何,那么不要试图以问题及其结果去确认,而是要以这个人是否会回答问题来界定。好好想想吧,明日方舟中除了某些丑角偶尔一脸坚定以外,何时不曾猜谜?须知,问题→答案和提问→作答两者并不完全一样。
3.1.3此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民族问题并不是古典时期的主要问题,而是古典时期留给现代的烂摊子,当民族对立中还有实体可以攻击时,他们往往只会付诸压迫与屠杀的实践,这种实践可不会上报纸和史书,没有人会对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抱有新鲜感与重视。真正的问题发生于实体消失的那一刻,就比如沃伦姆德中冬灵人都基本绝种的时候,冲突才真正地爆发出来,因为已经没有实体可供人们攻击,于是真正的恐怖便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人们对着徒留精神象征的一无所有之处龇牙咧嘴,使命感和上涌的热血重新唤起生命的原始力量,并转化对斗争的渴望。当然这只是古典晚期的民族问题,真正要讲起民族主义盛行并向国家主义的泛化,还得等到复刻15世纪末到20世纪末俄罗斯的乌萨斯那部分。


4.政治与军事情况。
4.1共主联邦制、事实上的寡头政体、整体军事实力尚可,但指挥与调动不统一。这些都指向了整个神圣罗马帝国逐步崩溃瓦解到德国、奥匈帝国的成立之间非常非常混乱的政治史,这里面涉及的内容非常混乱,我也没有完全理清楚,实际上,这完全可以作为一个专业课题来研究,其中各个家系、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当权者,其背后的利益纠缠以及混乱的血缘关系,几乎就理不清,但可以说的是,这一长时期的时间内的多个比较大的政治实体都是以小国或者小邦拼合在一起的,例如19世纪中叶之前的德意志邦联的状态。
4.1.1明日方舟选择以德意志邦联的上层松散贵族同盟及下层高压统治的支配来组成莱塔尼亚的政治生态。事实上,通过剧情,我们发现大贵族拥有非常大的自治权利,甚至可以随意调动作为市镇核心力量的宪兵,明显地表现为德意志邦联中贵族属领的高度自治状态。
4.1.2目前,虽然高度怀疑莱塔尼亚是有王的,但是还缺乏详实的剧情,因此也不好多加推断,暂时比较醒目的还是底层实权贵族的腐坏与怠惰。
4.2而说到军事,毫无疑问,莱塔尼亚的留音机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一源石装置构造精密,可复制性差,以至于在莱塔尼亚以外的地方你几乎见不到它们的踪迹,而且也极易被破坏。
4.2.1从质量与强度来讲,莱塔尼亚在军工制造方面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以至于其它国家无法简单复制它们的产品,而他们自身则可以一定程度上批量制造,并普及到市镇级别的城防。
4.2.2但另一方面,留音机本身不便维护,精密度高,脆弱易被破坏,选择这种东西作为技术发展方向的莱塔尼亚在真正的大规模军事作战上的实力绝对很差。这种选择可以说与莱塔尼亚的政治结构有很大关系,这种松散的统治在主导侵入作战时会难以统筹,而防守作战则相对有利凝聚,因此,选择留音机这种娇贵的城防玩具来作为技术的主要攻关方向并非一个不能理解的现象
4.2.3可以说,莱塔尼亚有着强大的技术资本与军工能力,但是在这些资源的利用上,莱塔尼亚表现出一种松散政治结构所特有的低效能,这使得其军队的实际实力相比于手一直很长的维多利亚、费拉不堪依然没死的卡西米尔、见人就打的乌萨斯这三大军事大国比起来要逊色很多,但由于其技术资本的潜力巨大,因此发动对莱塔尼亚的侵略战争是很不明智的选择,实际上我们前面也说过,莱塔尼亚之所以孱弱是因为它政治效能的低下,而一次真正的战争正是莱塔尼亚完全统合所必要的外力,谁发动对莱塔尼亚的战争就等同于打麻将给下家点炮。(同理,可参考奥匈的解体和德意志第三帝国与轴心同盟的成立背景)
4.2.4此外,莱塔尼亚的吊诡的术士部队更是缺乏一个国家核心力量的气度,与乌萨斯的那几个核心部队比起来差太多,如果以奇谋诡术为主要核心,那平时剿匪还差不多,真要在复杂的纵深战场上,综合力量与正面部队的实力则更加适合国家之间的角力。


第三部分:再构表达



综上所述,莱塔尼亚并不是展现具体某个时期的某个国家的风情,而是展现了自中世纪到古典主义晚期的整个欧洲中部地区的人文风俗。尤其是在美术设计与概念设计上,颇有一种蒸汽朋克工业成主的味道,当时沃伦姆德的那张展示图就给我吸引住了,让人想起了某经典蒸汽朋克风格的悬疑电影断头谷的味道。

你会惊讶地发现,在莱塔尼亚的历史对照中,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古典时代这共约500年的时间并非以线性的逻辑顺序陈列,而是以一种相互交叠的结构糅合在一起。你可以在一个方面看到某个时代的特点,但你换一个视角便又能看到另一个时代的特点,这种多元性与复杂性为莱塔尼亚这一关于“严肃与古老幻想”的虚构国家典范以一种非常深邃的姿态展现在玩家面前。实际上明日方舟一直都在避免使用“→”式的叙事方式,它更喜欢使用多线程混杂的手法,在各种视角的转换与时间的交替中浓缩更多的情报与侧写细节,加之沃伦姆德的薄暮其剧情本身就是一个悬疑推理体裁,因此这方面更是玩弄的十分复杂,以至于剧情的真相最后在泥岩的个人档案中才直接起底,将视角拉高,又会察觉到这种繁复的叙事方法倒也正是与莱塔尼亚各方面地的深远风格完美相符。

可以说明日方舟对莱塔尼亚这一虚构国家所树立的典范是所有虚构国家中目前最庞杂的,只论复杂程度的话,恐怕远超乌萨斯,而实际上这也是我选择莱塔尼亚作为第一个个例分析的原因,只是单纯的相性比较好。实际上,明日方舟中的全部虚拟国家都是以这种元素的索引与糅合来构成的,后面的解析也将按照类似的方式来进行。

预告:下一章可能会是卡西米尔——关于0-15世纪的罗马帝国及其西侧残余间双轨颠倒的美妙技法,或者是乌萨斯——15世纪末到19世纪末的俄罗斯帝国关于人民意志的苦痛艺术。

【明日方舟】系列解析(2):莱塔尼亚——严肃理性、复返幻想与古典音乐之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