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告诉新同事公司"内幕"吗

你或许是职场菜鸟,被某个资深同事拉着听进一堆公司八卦;你或许已经在公司一段时间,深谙办公室政治,看到懵懵懂懂的新人,忍不住想提点他一些“眉目”。
如果是出于善意,想协助新人更快适应公司文化,拿捏“八卦”的内容就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你是为了拉帮结派,或过分批评某些同事,这个举动可能会反伤你。
与新人谈论办公室政治的安全界线在哪里呢?

约翰刚到一家新公司工作没几天,有一天他与一位新同事克里斯同车40分钟,去外地参加一场会议。约翰是新人,因此渴望给人留下好印象,同时也担心该如何在车上持续跟同事闲聊。而克里斯已在公司任职十多年,因此没想那么多。
一路上,克里斯不藏私,告诉约翰他对办公室里每个人的看法。“我是说,他真的谈到每一个人,从秘书到最高主管全都提到了,还告诉我,他认为办公室经理应该被解雇,”约翰回忆说。在那位同事长篇大论时,约翰几乎都没说话,但他默默地对自己听到的内容感到不安。
不久约翰就发现,那次谈话时,克里斯是在试着拉他加入自己办公室政治里的“阵营”。自从那次谈话后,约翰就保持警惕,不信任另外一些新同事,而且提到那位喜好高谈阔论的资深同事时,会很谨慎。最后约翰说,克里斯“其实帮我避开了一些雷”,但对于那份新工作来说,这真是令人不安的开始。
我曾像克里斯那样,向一位新同事提出一些不能被公开的建议,教他如何应付一名很难面对的经理。但我才刚离开他的办公室,立刻就开始担心自己这么做不够谨慎,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变得容易受攻击。幸运的是,我后来发现这位新同事很值得信赖,他也很感激我私下提供的见解。但我自己做了这种事之后,不禁会想,即使你是出于好意,但冒着风险向新同事灌输想法是否真的合理?
如果你问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学院(Tuck School at Dartmouth)客座教授茱蒂丝·怀特(Judith White),她会回答说:在某些情况下,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这是社会化的一部分,就是有助益的事情,”她说。例如,在电视剧《广告狂人》的第一集中,琼安提供新员工佩姬非官方的指导,教她如何在史特林库柏公司(Sterling Cooper)成功。“她在为自己的成功铺路,不仅是为了她自己,也是为了公司,”怀特解释说。
那么,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该让新进员工低头听你说,有关办公室政治的内幕消息?
首先,检视自己的动机。“如果有人帮助你熟悉公司里未明言的不成文规范,让你工作起来成效更好,这是件好事,”怀特说。但是,如果你是试图拉拢某人加入你的办公室小圈圈,就像克里斯那样,那么你想帮助同事的本能就是危险的。高阶主管教练及组织发展顾问本·达特纳(Ben Dattner)说,如果“你是在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成效,避免落入陷阱或打破禁忌,”那就这么做没问题。目标是让新员工日子过得更轻松。

即使你的意图是正向的,你也必须尊重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还要留意你分享资讯的方式可能会对你产生影响。珍妮在事业发展一段时间之后换工作,就面临了类似的情况。她不是“职场菜鸟”,所以当一位新同事把他们工作小组里每个人的私生活和背景故事都介绍一遍时,她感到很惊讶。她并不觉得获得了很多资讯,反而开始对这位大嘴巴的新同事保持警惕。“我不信任这位同事,”她回忆说。“我不跟她分享太多私事,因为我知道如果我讲太多,其他人也都会知道。我只是尽量让事情单纯一点、友好一点。”
这种行为对珍妮,或前述那位心怀怨恨的资深人员来说都不好。约翰说,克里斯在他面前谩骂他人时,他也有类似的感觉。“我是初来乍到的新人,当时我一直在想:‘他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他根本还不认识我。’”请记住,你对新同事所说的任何话,都会对你产生影响,而且可能是负面影响。
这并不是说分享闲话一定会破坏工作环境。其实,根据美国肯塔基大学(University of Kentucky)管理学教授朱塞佩·拉比安卡(Giuseppe Labianca)的说法,每个人都难免会说些闲话,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拉比安卡在2010年的一篇文章中谈到自己的研究时说:“闲话对组织中的人可以很有帮助,特别是在来自高层的资讯流动不畅通的情况下,这在公司陷入危机或经历变革时经常发生。”工作时聊闲话并不代表“不专业”。如果只有少数人知道真正发生的情况,闲话就会成为将这些资讯传播给每个人的工具。此外,研究显示,闲话常能减少个人的焦虑,协助他们应付不确定性。
不过,拉比安卡警告说,如果你被认定为爱说闲话,可能会伤害你的事业。“我们知道,主管认为闲话会造成破坏。确实是如此,”他说。经理不仅倾向认为任何闲话都是负面的,也往往给以说闲话著称的员工打低分。
最后,要小心你说的话,是否会在以后反过来伤害你。“如果在那里工作的每个人都已经知道这个资讯,那就没问题。但如果你分享的是只有少数人知道的资讯,那就不是好事,”怀特说。你不知道你的新同事会怎么告诉其他人,也许会暴露是你说的,而且可能损害你的声誉。达特纳建议,在帮助你的新同事和伤害到你们两人之间做权衡时,可以遵循以下这个简单的规则:“你在说的时候,当成每个人也都在旁边听你说。”
凯伦·狄龙(Karen Dillon)| 文
凯伦·狄龙是《哈佛商业评论》的前编辑,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合着了三本书,其中包括《纽约时报》畅销书《你会如何衡量你的生活》?
马冰仑 | 公众号文章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