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南口抗战、庄户会战、房山阻击战

南口战役全图(下方是庄户会战的一部分)
居庸关
八达岭
青龙桥车站与平绥铁路 南口战役全图 PS:BV1pT4y127hm关于南口战役可以参考这个视频,肯定比我详细,我也是参考它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日战争开始, 7月29~30日,北平沦陷,30日,天津失守。 8月1日,日军占领门头沟,并继续向西前进,进入西山永定河谷,追击残留的中国守军。短短几天,日军就占领了妙峰山、王平口、潭柘寺、前锋直抵付家台,田庄; 8月7日,也就是七七事变一个月后,日军占领昌平县城。 铃木旅团立刻从北平沿平绥铁路向北推进,抵达昌平之后与前来增援的坂垣师团会合,与此同时,关东军派遣兵团(由东条英机指挥)也抵达多伦,协助昌平日军进攻察哈尔。 蒋介石将中国出划分五大战区以后,任命傅作义为第七集团军司令,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指挥。 昌平南口,地处北平西北45公里处的燕山余脉与太行山交汇处,因位于居庸关南侧长城口而得名,是平绥铁路上的重镇。从南口经居庸关、宣化到张家口,是一个东西狭长的盆地,京张(平绥)铁路横贯其中,并由公路辅行,是连接东北、西北、华北的干线。南口有“绥察之前门,平津之后户;华北之咽喉,冀西之心腹”的重要地位。在军事上,占据这里便可占据察哈尔,西进绥远,北上蒙古,洞开入晋大门,进而俯视华北大平原。 为从西北方向威胁平津之敌的侧背,牵制日军南下平汉、津浦铁路,确保平绥路和晋察绥地区的安全,在第13军军长汤恩伯的建议下,中国方面在平绥线积极备战。
汤恩伯 7月28日,蒋介石下令驻防绥东的汤恩伯部立即集中,8月1日,汤恩伯被任命为第七集团军前敌总指挥,率第13军(辖第4、第89师)负责指挥平绥路东段的正面防御。 8月2日,第7集团军第13军89师进驻南口,在居庸关一线修筑防御工事,第4师在其西部侧翼的镇边城,第17军84师在赤城预防关东军派遣兵团的突袭,21师作为预备部队部署在怀来,94师部署在延庆。
南口阵地西起河北水头长城,东至得胜口,除此之外,怀柔黄花城、延庆刘斌堡长城、九眼楼长城一带也是中国守军阵地。 8月3日至7日,王仲廉第89师布防于青龙口岔道、德胜口、虎峪村、苏林口一带;王万龄第4师为总预备队控制沙城、怀来;第17军高桂滋第84师完成了在宁疆堡、赤城、龙关一带的布防;29军刘汝明143师完成了宣化-张家口一带的布防。汤恩伯的总司令部设在怀来。日本军队发现中国军队在南口一带的布防直接威胁其中国驻屯军的侧背,乃决定进行“察哈尔作战”,意图消灭张家口以东的中国军队。 8月8日(昌平失陷次日),日军铃木旅团对南口左翼得胜口阵地发起试探性进攻,被89师击退,南口战役正式打响。 次日,铃木旅团主力对南口正面展开猛烈进攻。 就像长城抗战一样,我军依然把守着长城防线的有利地形,所以,敌人火力虽然凶猛,却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 12日,坂垣师团加入战斗,飞机坦克轮番轰炸我军阵地,防守南口的529团伤亡惨重,我军被迫放弃平原上的南口阵地,退守居庸关、八达岭一线。16日,坂垣征四郎接过指挥权后,命令铃木旅团和第五师团一个大队进攻阵地制高点黄楼洼(1390高地),自己则率领第五师团主力经高崖口,大村,从侧翼迂回进攻镇边城第4师的阵地。 一路上,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借口百姓帮助国军阻止日军前进,先后血洗白羊城、溜石港、高崖口、狼儿峪、禾子涧、黄楼院、老峪沟、马刨泉等数个村庄,杀害群众一百余人,史称西山惨案,直到今天,如果你从高芹路上自驾途经此处,都可以看到惨案的纪念碑。 与此同时,汤恩伯立即命令21师和94师各一部,支援镇边城守军,吴绍周率领他的队伍在黄楼院、长峪城一线与日寇反复冲杀,双方都伤亡惨重,最后,日寇凭借着优势火力夺取了黄楼洼(1390高地),国军被分成东西两部,更加危急的是,驻怀柔县城的日军也开始攻击黄花城、九渡河一线的长城,琉璃庙据点的日军也突破了九眼楼长城的防线,先后攻占四海、永宁两个重镇,断了得胜口守军的后路,守军89师530团拼死杀出一条血路,经井家庄撤往延庆,与94师会师。
日本关东军突然从赤城向延庆北部发动袭击,打乱了汤恩伯的部署 18日,傅作义带领35军72师和61军三个旅前来增援,蒋介石亦电令卫立煌的第14集团军立刻北上支援汤恩伯,汤恩伯立即通知全军官兵,奋勇杀敌,竟然击退了日军的数次进攻。 20日,东条英机命令关东军派遣兵团进攻张家口,傅作义被迫留下一个旅,率领主力回防张家口,此时的傅作义第7集团军腹背受敌,阎锡山的第6集团军不敢全部增援平绥线第7集团军,害怕自己的老本要是全丢在察哈尔,到时候就没有部队来保卫自己的山西了。而卫立煌的第14集团军被日军牛岛支队死死地挡在永定河右岸,无法及时抵达战场,接应南口守军。这下汤恩伯的第13军只能孤军奋战。 23日,日军占领镇边城、横岭城、水头长城,在此驻守的第4师516团几乎全军覆没。
日军坦克车开入南口 25日,铃木旅团不顾国际法的明文规定,公然向中国守军释放毒气,再加上坦克车的横冲直撞,得以突破居庸关,攻占八达岭、青龙桥。26日,傅作义反攻失利,退守柴沟堡,张家口失陷,怀来、新保安被坂垣师团攻占,沽源的日军占领赤城后,经千家店向延庆进攻,27日,千田、奈良两个支队的日军分别占领康庄和延庆县城,汤恩伯、傅作义被迫沿平绥铁路撤往绥远和山西,南口战役结束,察哈尔省全境沦陷,平西重镇蔚县、涿鹿分别于1937年9月、11月被日军占领。 南口战役历时18日,主要分为3个阶段:8月8日至15日,为德胜口、南口争夺战;8月16日至19日,为南口-横岭城间之争夺战;8月20日至26日,为延翼争夺和中央被突破作战阶段。 在激战中,南口战场上数十公里的城墙被炸成了一片片废墟,但国军将士同仇敌忾,奋勇杀敌,虽时有整团建制的官兵阵亡,但无一人被俘(日军被俘获546人),他们以血肉之躯阻挡着敌军猛烈的炮火。中国军人以伤亡33692人的巨大牺牲,毙伤日军1.5万余人。第13军军长汤恩伯临危不惧,战术指挥得当,甚至亲上前线鼓舞官兵的斗志。他将副军长至勤务兵全部派往前线,身边只留两个传令兵。他自战役发动以来就没有什么睡眠的时间,一切精神都靠香烟维持,用著名战地记者范长江的话形容汤恩伯“瘦的像鬼一样”。汤恩伯因此被誉为“抗日铁汉”。
(杨国庆先生是研究此役的专家,可上网搜索) 在南口激战正酣时,26路军在军长孙连仲将军的指挥下,在房山城(今燕山城关)、南大寨、凤凰山、鲁家滩(潭柘寺)一线阵地与日军对峙,而这时,国军第14集团军的二个师在从南向北相继翻越了房山县西部的大房山、百花山后,正风风火火地向南口至怀来长城沿线进发,在青石口(青白口)附近也与日军交上了火。北面30余公里远处,汤恩伯将军正率领国军第13集团军6万余人在长城沿线顽强地与7万余日军激战已十余日,国军组织的“南口战役”到了胜败的危急关头。 由于日军将重心放在南口以及察哈尔(平绥路沿线),因此在门头沟、良乡的日军川岸师团接到命令,暂时按兵不动,随时准备北上支援南口。因此,双方防线大致是这样的↓
驻斋堂卫立煌部与自门头沟西进日军对峙线(红为我军,蓝为日军,下同)
驻房山孙连仲部与自宛平、长辛店、良乡、大兴之敌沿大石河对峙线↑ (我在网上找了很久都没有关于房山平汉铁路沿线阻击日军战斗的地图,故根据参考文章内容自己绘制) 绿色箭头为我军假想方案也可以说是胎死腹中的计划方案,详见下文。 黄色箭头为卫部撤退路线,红色箭头为孙连仲部反击路线,蓝色箭头为日军进攻方向。 现在我们把时间拉回到8月上旬,南口战斗前 由于南口战场战事吃紧,卫部奉命于8月11日从应家庄出发,经铁路运输至易县,经平西山地向南口迂回,直接支援汤恩伯部,限10日内到达。平汉路军运任务繁忙,日军又不断轰炸骚扰。卫立煌虽争取到每15分钟一列火车向易县一带输送部队,由于行车速度缓慢,又要躲避日机轰炸,部队在琉璃河以南下车,向周口店集结,从房山西部山地北进。按照总部19日指示,第10、第83、第85师分两纵队挺进,右纵队为第10、第83师,以第10师在前,83师在后,由涿州经房山、磁家务、门头沟、三家店向回龙观(庙)附近之线逼近;左纵队为第85师,由涿州经周口店、上旦水、煤窝、杨家村、青白口、南柳村、向大小汤山附近之线前进,协同南口绕攻北平。
卫立煌 但这日,第83师、第10师已由周口店出发,经梁各庄,翻越大房山,到达史家营、百花山一带,正星夜兼程向南口方向急进。 同时,陈铁第85师已行至大安山,与孙连仲一部会合,计划夺取门头沟、石景山,接着相继向宛平、丰台前进,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指日军在华北的最高司令部,从而减轻南口的压力。(行动路线即上图中的绿色箭头)但这个大胆的部署被日本间谍和汉奸窃知,日酋香月清司立即变更部署,命坂垣第五师团分兵阻击卫部。第85师进攻受阻,立即采取预定撤离战术,在当地老乡的引导下,快速进入西山之主脉,继续向南口方向进发。 平西一带千山林立、万水奔流,地形复杂,山路狭窄崎岖。1937年秋季多水,河水暴涨,运送物资的牲畜也经常失足坠落山坡。日军发现卫立煌部队北上增援后,即派谷寿夫第6师团第36旅团编成牛岛支队,进入门头沟以西山地堵截,令川岸文三郎第20师团进入良乡西部山岳,向平汉路西侧的第26路军孙连仲部攻击。 22日,卫立煌部行至门头沟,在下马岭、千军台、高崖口一带遭日军日军20师团一部四、五千人预设阵地拦截,李默庵第10师一部、刘戡第83师陈武第497旅在千军台掩护军队侧背。李默庵部与日军在太子墓后山的下马岭、西峰坨、芹峪村、白坨展开激战。日军用大炮猛轰守军阵地,炮弹密集如雨。卫部官兵利用山形地势进行还击。次日晨,卫部发起冲锋,将芹峪口东侧、大村一带的日军击退,日军向田家庄、马刨泉逃窜。其中,李默庵部一度收复马刨泉、镇边城,但很快得而复失。第83师第497陈武旅在千军台与西进的日本牛岛支队遭遇。陈武旅长派两个连队的兵力迅速占领东板桥后背岭高地,居高临下,将敌击退。日军又转从大台清水尖抢占制高点。 83师所部由庄户的墨石坡、黑牛寺,抢占北部海拔1524米的髽髻山制高点,与抢占清水尖的日军对峙。日军又有四、五千人前来增援,两日间对中国守军髽髻山主阵地发起八次进攻,终不能前进一步。24日晨,陈武旅长率部迂回至清水尖日军阵地侧背,将敌击退,之后留下4个营坚守阵地。24日,李默庵第10师一部将进至安家庄一的牛岛支队击溃。除留下的阻击部队外,卫立煌率其余各部随刘戡师主力向沿河城急进,意欲沿永定河峡谷北上夺回镇边城,并与横岭城方面第13军第4师连接,夹击侵入长城以西之敌。 可惜,因第13军已撤出阵地转移,卫立煌失去与第13军协同作战的机会。遵照总指挥部的命令,卫立煌部撤至青白口、沿河城。 卫立煌部主力于27日晚转移至青白口、沿河城一带,总指挥部设在东胡林,李默庵第10师师部设在灵水,刘戡第83师师部设在吕家村,刘铁第85师师部在金鸡台。 28日,大股日军来犯,双方在清水尖、髽髻山、大寒岭地区展开鏖战,对板桥、庄户一带阵地往复进行争夺。日军先用大炮密集猛轰守军阵地,再用飞机轰炸,最后骑兵冲锋。当日本步兵向守军阵地进扑时,守军跃出战壕,用手榴弹、刺刀拼杀,与日军形成肉搏战,终将敌赶回原阵地。经连日激战,给日军以重创,(据当地百姓回忆,日军在木城涧沟火化阵亡人员,仅遗留在沟中的木柴灰烬就达一米多深)。恼羞成怒的日军使用毒气弹,致使1营官兵伤亡过半。守军组成夜袭队,手持钢枪、腰揣手榴弹摸向日军阵地,将睡梦中的日军歼灭。日军争夺阵地不成,再派飞机施威,用100磅、200磅的重磅炸弹轰炸东胡林、灵水、吕家村、金鸡台各指挥部,但卫部官兵伤亡甚微。
时值9月,北平西侧山地高山寒冷,士兵还穿着单衣短裤,粮秣供应也发生极大困难,士兵们只好以野蔬山果充饥。“髽髻山战役”已近半月,国军势如孤悬,必须尽快冲出包围圈。在部队转移时,卫立煌即令骑兵在前冲锋开路,步兵随后突击前进,利用高山深谷作屏障,在日军中穿行。采取边走边打、昼伏夜行的灵活策略,快捷地带领部队冲出西山台地,计划越过拒马河,南渡易水,经紫荆关到达遂城镇、满城。 卫立煌部1936年换装之后,清一色德式装备,武器精良,军人军事素养较高,军纪良好。这次奉命支援南口,一路穿村过镇,不进民房不扰民,遇有雨天,用雨衣、雨布或者毯子遮挡。士兵每人背三天量的炒米,不能做饭就吃炒米充饥,做饭在野外搭灶。所到之处,均受到平西百姓的热烈欢迎。 9月18日,卫部准备参加保定会战,开始沿西山南撤。在撤离期间,青白口中共地下组织负责人魏国元、彭城发动群众,组织民先队员和从北平转来的抗日知识分子,组织抗日宣传队,分组到各村进行防空、防特、防汉奸的抗日宣传,慰问官兵,组织担架队抢救伤员、运送弹药物资,协助部队征粮征款。卫部撤至青白口后,斋堂川一带百姓拿出鸡、羊、猪慰问官兵,筹集玉米、土豆供给部队。部队南撤时,沿途百姓指点近路、山间秘密小道,带领部队穿青纱帐,翻山涉水,使部队快速脱离包围圈。有部分群众为了躲避战火,随军南撤,有的群众来不及转移,被敌人残酷杀害,仅庄户、板桥两村群众被日寇杀死的就有40余人。 今天,青白口村建立了宛平县委青白口抗战纪念馆,详细的记录了这段历史。 (我在网上找到了当时亲临战场的符昭骞将军的口述史料,由他的儿子编辑整理)
注:马黄峪现名麻黄峪,位于怀来县孙庄子乡,龙门村现名龙门沟,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 旧庄户现名旧庄窝,位于怀来县官厅镇。 再说房山孙连仲第26路军所面临的局势 (注:以下资料来自《@房山人,还记得82年前的房山阻击战吗?》青春房山)
孙连仲将军 “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失陷。日军根据其“速战速决”的方针,计划沿平汉、津浦两大铁路线南下,并沿平绥线向张家口逼近,意欲寻找国军主力决战,一举歼灭中国军队精锐,攻占政治经济中心地区,以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处于北平南大门的扼平汉路咽喉的良乡、坨里、窦店、琉璃河等城镇自然首当其冲,成了日军进攻的目标。 7月12日,第26路军总指挥孙连仲受令自汉口率军北上接访29军防线。许多官兵给父母、妻儿写下了感人至深的诀别信。7月28日,向永定河推进。当26路军抵达琉璃河时,长辛店、良乡已先后失陷,孙连仲及时将左翼延伸到房山县布防,他亲率第30师一部(师长张金照)在房山西南高地布防;第31师池峰城部在平顶山、北车营一带布防;第27师(师长冯安邦)部在琉璃河布防。中日两军隔大石河对峙。 8月11日,蒋介石命令卫立煌第14集团军北上增援南口,以期形成对日军的南北夹击之势,并派孙连仲部向日军川岸文三郎的第二十师团在良乡、坨里的阵地突击,掩护第14集团军北进。但因日军提前知晓了26军的意图,26路军进攻遇阻后撤回。 日军为了保证在南口一带的作战,其主力于8月上旬在长辛店、良乡之间取守势。26路军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凭借熟悉地形这一优势,接连不断地组织小股部队涉水过河,夜袭东岸的鬼子。几乎每夜都砍杀几个,令鬼子十分恼火。 8月11日,孙连仲部奉命进占房山城与鲁家滩一线阵地,并将一部进驻黑龙关,以掩护第14集团军从房山西北部山区顺利通过。为使日军首尾不能相顾,孙部第27师79旅派侯向麟团长带157团和两个登城队夜袭良乡城,由良乡城东南角登入城内与日军巷战。一队日军骑兵由北门冲出,以青纱帐为掩护,绕攻157团部队左后方。157团为诱敌出城予以歼灭,故意从城内撤出部队,向窦店、交道方向撤退。良乡的日军倾巢出动,向窦店追来,被26军顶住,157团和两个登城队来了个回马枪,从敌人左右方猛冲反扑,日军遭到重创,逃回良乡城。26军缴获大炮一门、战车一辆。同时,26军一部轻装向千军台(门头沟)、王平口出击以牵至日军力量。 8月20日,日军从良乡出发,经阎村、吴庄、南坊、北坊一带直扑坨里,占领高线大楼。日军怕遇到埋伏,一路上用坦克车在前边开道,车后拴上绳子,绳子上系上粗大的木头,将公路两侧未成熟的庄稼拉倒,致数百亩庄稼受到损失。8月21日,日军在开古庄土坡上炮轰房山城,打炮300余发,在大石河东岸与国军对峙。日军跟在抓来的上百名百姓的后边,试图以百姓做盾牌渡河,由于在河中百姓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鬼子的图谋未得逞。 24日,日军进到坨里,随后向26军平顶山阵地发起进攻。两千多日军在飞机、大炮和装甲车的掩护下,从东北面向山顶发起一次又一次冲锋。在狭小的山顶上落下无数发炮弹,国军虽遭受重大伤亡,但将鬼子一次次击退,漫山遍野布满了鬼子的尸体。气急败坏的日军使用了毒气弹才冲上山顶,几名中国军人又与鬼子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最后全部壮烈牺牲。中国守军也对日军造成很大杀伤,击毙日军指挥官高田至道少佐。战斗过后多日,乡亲们上山看到许多壮烈牺牲的战士,他们浑身是血,有的怀抱枪支,有的手持手榴弹,怒目圆睁,保持着与鬼子搏斗的姿势。 据孙连仲将军事后回忆:“第一日一团守一山顶,被敌大炮轰击,死伤殆尽;次日派两营又尽;第三日派一营,最后派一排即可。因士气旺而经验差,不能沉着应战,故有许多无谓牺牲耳”。 8月26日,26路军平顶山阵地失守后,日军飞机对大石河西岸的中国守军阵地狂轰滥炸,步兵强行渡过大石河,向西进犯到万佛堂、高线路,8月27日,日军沿高线铁路西进到坨里、北车营等地,企图阻截第14集团军南下。26路军为掩护该军团,派一部破坏高线铁路,另一部占领黑龙关,阻击西进之敌。 半壁店村南有座的海拔700余米的山峰,系大房山支脉连泉顶的支峰,山虽然并不算高,但山势巍然雄浑,因山上经常云雾蒙蒙似仙境,而得名云蒙山;因处于燕山羊耳峪的正北面,当地人称之"北大梁";从大石河平原远眺,此山形状恰如一支展翅腾飞的凤凰,于是又有了凤凰山的美称。 这里是26军守卫的一个制高点,向北可控制大石河,向南可俯视房山城。但这一带多是砂砾岩层,草木稀疏,岩石裸露,极不利于防守。日军炸弹落处,烟尘弥漫,守军战士血肉横飞。 29日,日军占领凤凰山,欣喜若狂的鬼子还在山顶石头上刻字纪念。同时,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占领了南大山、连泉顶,将本已颓败的连泉禅寺炸成了一片废墟,对31师在南面守卫的南大寨-房山县城一线阵地构成直接威胁。 31师因伤亡过重,调往涿县修整。剩下的防线由第30师和独立第44旅填补,并加紧修筑第二、三防线。这时,26路军第27师、第30师及独立第44旅仍然在房山、琉璃河、黑龙关一线与敌对峙,第31师在五侯村附近待命。 9月11日,孙连中部按照总指挥部“攻守兼用,阻敌南进”的命令,派第27师一部向良乡攻击前进;第30师一部向磁家务攻击前进;第31师独立第44旅原地待命;骑兵第10师一部攻占大十三里;第30师一部向大宛村、坨里、黄土坡的敌人出击。后因敌人增援反击,各部都撤回原地,只有独立第44旅进击顺利。 南大寨海拔395.6米,每逢雨季,冷暖气流常常在此交锋,形成云雾缭绕的景观,也称雾岚山(雾山);因从燕山方向看其状似象,又称大象山;山东侧的口头村民又称之为“西山”。9月15日,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向26路军阵地发起攻击,我军顽强抵抗,多次将日军击退,第30师官兵牺牲超过1千人。同时,日军三百余人向南大寨、羊耳峪阵地展开猛攻,被我军击退后,日军又增加到一千余名,在飞机、炮火的掩护下再次发起进攻。9月16日南大寨阵地失陷。国军因伤亡惨重,全线撤退至柳河营、涿县、张坊、孙膑山之线。同日,日军800余人在飞机、战车和炮火的支援下,猛攻孙部第27师窦店据点,因伤亡过大,守军被迫撤出。日军继续向27师琉璃河主阵地发起攻击,守军顶住了日军的进攻。这时候,驻大兴的日军经过庞各庄、榆垡,已经抵达永定河北岸,准备渡过河,向固安发起进攻。 固安,地处北京、天津、保定三地中心,古有“天子脚下、京南第一城”之称。“始建于唐,重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固安古城,长1500米,宽1000米,城墙又高又宽,很坚固,一块城墙砖足有30斤重。城墙外有瓮城、护城河,可以说是坚不可摧。可是,如此坚固的城墙,也没能抵挡住日本鬼子的野蛮侵略。如今,城墙早已毁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火。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平津。当时冯占海第91师奉命开往固安、永清,沿永定河南岸一线布防,与日寇隔河对峙。1937年9月14日,在35架飞机、45辆坦克配合下,日军精锐部队土肥原师团强渡永定河,向固安县城发动进攻。 据有关史料记载,“日军团围攻固安县城,先以飞机、大炮向城内轰击,继以2000余人攻入固安城。守军第91师一部伤亡过重,仅余百余人,被迫撤出,固安城遂陷于日军之手。” 1937年9月16日上午,日寇用重炮轰击城墙和城门,炮火密集,空中30余架飞机轮番俯冲轰炸。北门首当其冲。“当时我奉命率第1连坚守固安县城北门。长官给我的命令是:‘死守北门,与固安城共存亡。’战前我们把城门用沙袋堵得严严实实并昼夜赶修了街垒工事。”当时守军一位连长韩声涛生前曾撰文记录血战固安的场景。 当时守城官兵的配备是步枪、刺刀(有的还有大刀),每人只配有20发子弹和4个手榴弹,一旦交战,弹药会很快耗尽,只得随时准备短兵相接和肉搏。以劣势装备迎战配有飞机大炮坦克的日军精锐部队,其悲壮惨烈,可想而知。韩声涛这样描述:“一会儿工夫,我连就死伤了十几个弟兄。我命令城墙上的弟兄们立即全部撤下来。”下午,被炸死、炸伤的人数在增加。眼看着城墙城门豁口被炸得越来越大,黄昏时,已可听见城墙城门外日军坦克碾压冲击声和洋马的嘶鸣声,城破在即。 不久,城破敌进,坦克在前开道,步兵洋马随后蜂拥跟进。守军与日军展开巷战。“巷战异常激烈,我们抱定与固安城共存亡的决心,与敌拼命。”韩声涛在文中写道,“起初日本鬼子吃亏不少,我们杀得鬼子嗷嗷惨叫。但毕竟是以寡击众,我们渐渐不支。大批日兵不断涌入,不少被围的弟兄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不少弟兄子弹打光后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拼刺刀、肉搏,力战牺牲。”他所带的连原有150多人,经过惨烈拼杀,最后只剩下十几个人,其他战士都壮烈战死在固安城。 当时,日军的20多辆坦克在城周围转,4个城门均被敌人占领。战斗到深夜,韩声涛接到向固安城以南撤退的命令。寻一间隙,他们在一处城墙垛口系上绳索,缒城而下,乘夜幕掩护,方才冲出敌人包围。 9月17日,整个固安城被日军占领。在这场与气势汹汹的强敌正面交火的硬仗中,第91师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死伤6000余人。同时也给敌人造成了重大杀伤。 日军占领固安以后,向守军后方高碑店迂回,孙连仲部左翼又受重创,且战且退,被迫放弃琉璃河,在涿县以西组成新的防线。在涿县立足未稳,日军又猛扑过来,为避免被日军围歼,留下一个团死守涿州城,掩护全军撤退。 很快,琉璃河、涿州、高碑店、涞水县失守,日军为了迅速占领华北,大量从国内增兵 ,并组建了以香月清司为司令的华北方面军。下辖第1、第10、第14、第16、第20师团、第108、第109师团以及河边旅团等,沿着平汉线一路向保定方向直扑而来。 保定是南下华北平原的北大门,一旦失手直接威胁石家庄和河南各地。为此,在8月19日,蒋介石向刘峙下达“在保定附近与敌决战”的命令。日军明白保定城防守卫坚固,采用了迂回战术,先扫清周边、再攻占保定。随着9月18日涿县沦陷,日军进犯保定近在咫尺,一场守卫保定的保卫战一触即发。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第二集团军司令刘峙命第52军加强保定、漕河、满城一线的阵地部署,负责守卫保定城的是第52军第2师。但日军并没有留给中国军队充足的部署时间,尚未部署到位,日军便仗着自己的空中优势,派出数十架飞机对保定城及周边中国守军阵地进行了狂轰滥炸。当天晚上日军再次飞临保定上空为所欲为,并对重要的军政单位进行了重复轰炸。“9.18保定大轰炸”是许多保定人心中永远的伤痛。 日军在轰炸后的次日,开始向守卫保定的52军发动了全面进攻。9月19日占定兴,9月20日占徐水,9月21日进入满城大册河北岸地区。中日双方激战一晚后,9月22日日军在坦克、火炮和飞机的掩护下突破漕河防线。中国守军不得不退守保定城垣据守。负责守卫保定城的第52军第2师师长是郑洞国。 日军是在9月23日从三面发起对保定城的进攻的,中国守军凭借城墙据守。但日军又再次利用了他们绝对的重火力和空中优势。利用重炮狂轰保定城墙的同时,出动数十架飞机向城墙上的中国守军投弹扫射,保定西、北两侧城墙被炸开了多处豁口,中国守军一面拼命抢修的同时,遭到了日军炮火的猛烈轰击,最终日军就是从这些被炸开的豁口上冲上了城墙。 中国官兵与日军为了争夺城墙豁口,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肉搏战。近身肉搏限制了日军重武器的使用,激战一天,尽管中国守军付出的巨大的伤亡,但是并没让日军越过城墙进入保定城内。随着天色渐暗,日军不得不选择撤退。 日军遭守城的第52军第2师官兵杀退之后,日军晚上仍旧不断用炮火轰击保定城墙,消耗中国军队的战力。9月24拂晓,中国守军还未得到喘息,日军第6师团第11旅团便开始向保定城西北角豁口进行猛攻。8时30分左右,日军冲上了西北城墙,随后西门、北门相继陷落。面对涌入保定城内的日军,守城的第2师官兵不得不且战且退,从南门撤出保定,最终保定沦陷。 保定沦陷当日,日军为了泄愤在城内展开了大规模的屠杀,2000多名保定百姓惨遭杀害。至此,保定落入日军的魔爪之中。 在保卫保定的战斗中,负责守城的中国军队第2师以及负责外围据敌的第27师付出了巨大伤亡,撤离集结时两个师总人数还不到3000人、日军则在保定城下留下了1047具尸体,4000余人受伤的代价。 (有关保定会战资料来源于百度) 至此,今天的北京市及周边县市范围内,全部沦陷。 1937年9月16日,日军占领南窖、大安山、霞云岭、张坊,房山全境沦陷,出于对中国军人的顽强抵抗和百姓支援抗战热情的报复,穷凶极恶的日军在占领房山城、周口店、琉璃河等城镇后,大肆屠杀平民,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其中石楼坨头惨案杀害无辜百姓40余人,石楼双柳树惨案杀害百姓40余人,石楼惨案杀害百姓60余人,二战惨案杀害百姓80余人,张坊千河口惨案杀害百姓12人,长沟太和庄、东长沟惨案杀害百姓113人,周口店永寿禅寺惨案杀害百姓、僧人21人,龙宝峪惨案杀害百姓29人...... 南口战役虽然失利,但对日军造成重挫,打乱了其作战计划部署,从而使其“三月亡华”的迷梦破灭,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促使蒋公决心由应战转为抗战,因而对谈判已久的国共合作抗战问题的态度积极起来,接受了我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正如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周刊“时事短评”所说:“不管南口阵地事实上的失却,然而这一页光荣的战史,将永远与长城各口抗战,淞沪两次战役鼎足而三,长久活在每一个儿女的心中。” 卫立煌部奉命北上驰援,没能与汤恩伯部会合。究其原因,一是汤恩伯、卫立煌两部之间从来没有发生直接联系,而是由总指挥部转达。二是平西一带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区,这里山山相连,沟沟有隘口,多羊肠小道,部队行军不便。三是日军以重兵堵截,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反阻击战,这才是他不能按指令时间到达南口的主要原因。但卫立煌部的北上,仍牵制了谷寿夫第6师团,川岸第20师团的主力,减轻了南口战场正面的压力,威胁了板垣第5师团的侧背,给日军沉重的打击,亦有效增援了南口战场,成为南口战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卢沟桥事变”后,孙连仲部北上的初始意图是接防平汉线的29军,掩护其南下向德州撤退。随着南口战役的爆发,26路军按照统帅部的命令,向良乡、长辛店一带的日军主动出击,以后又在房山西部山地与侵华日军鏖战50余日,在起到吸引日军良乡、长辛店地区的兵力,减轻南口战场压力的作用的同时,又起到了掩护卫立煌第14集团军从房山西部山区北上的作用,成为南口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口失守后,26路军的阻击战既充分保障了向西撤退的汤恩伯部的安全,也保障了卫立煌部从髽髻山一带的西山台地的顺利突围。在瓜草地坚守的一个团撤退时,留下一个班作掩护,最后和日军拼了刺刀,杀死日军10多人后,全班战士阵亡。驻守饶乐府的某团,组成敢死队,深夜渡河,每人四颗手榴弹,一杆盒子枪,一把大刀,去开古庄杀日军,回来按照人耳朵和马耳朵计数,因寡不敌众,伤亡数百人;一个营的官兵与西渡大石河的日军边打边退,撤至南车营村南一条山沟内,未料沟的尽头三面是绝壁,无法向山上撤退,但官兵们仍凭借落后的武器与日军战斗,战斗至全部牺牲(后来这条山沟被村民称为“死营沟”);29军某连官兵不愿撤退,9月14日进驻到定府辛庄,当夜打退日军三次进攻,用平射炮摧毁日军坦克车一辆,后来在日军飞机大炮的轰炸下,官兵全部殉难。在这次阻击战中,中国百姓表现出了高涨的抗战热情,他们对远道而来抗战的中国军人夹道欢迎,向山上送饭送水,帮助挖战壕,修筑工事,运送弹药,将宽敞干净的屋子让给换防下来的官兵居住。 战斗在房、良地区的第26路军官兵,以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英勇悲壮的一页,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以上就是鲜为人知的七七事变以后发生在北平西北郊、西南郊的阻击战,这些战斗里面哪一场不是危急万分的局势;哪一场的双方实力对比不是敌强我弱;哪一场战斗的结局不是伤亡惨重但重挫敌人的锐气;哪一场战斗不是用尽全力与敌人拼杀!他们,不该被历史遗忘,更不应该被现在的我们遗忘! (正面战场完) 下篇开始讲抗日根据地的开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