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能不能打?
群友们曾谈论自己小时候被父母打的经历。
有群友说,他小时候被打过,伤害一直刻在心里,自立之后就远离家里、远离父母;
也有群友说,自己小时候被父母体罚,长大之后觉得自己不用孝顺父母了,看着随意相处吧;
还有群友说,自己在原生家庭受到伤害,从小就非常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害怕做错事,因为自己一做错事就被打的阴影一直在。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有的家长打孩子,纯粹是自己一时气头上,又找不到更好的发泄方式;
有的父母打孩子,是因为孩子不长记性,打他是为了让他印象深刻,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有的父母打孩子,是因为他们自己成长过程中,就是这样被爹妈这样教育的,他们说不上具体打和不打的原因,只是把家族习惯承袭了下来。
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父母的暴力管教,会给孩子成长过程中带来许多问题。
程度轻一点的自卑、抑郁,程度重一点的逆反、暴力违抗。
那么,孩子到底能不能打?
有研究者发现,父母打孩子的家庭,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出现婚姻冲突的家庭,父母把对另一方的怨愤发泄在了孩子身上,或者说想通过打孩子,来报复伴侣。
也有一些家长受到来自生活、工作等其他方面的压力,导致孩子挨揍。
所以,很荒谬的情况是,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很好处理当下的问题,在混沌迷蒙情况下发泄压力,看上去问题好像通过暴力发泄解决了,但实际上,问题被转移或者延迟了。
比如说打孩子这个问题,家长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可能在几年或十几年之后显现,就是文头群友的几个例子。
孩子该怎么管?
有的家长说,我太难了,孩子犯错了不能打?不打孩子的话我该怎么管?
专家建议父母可以用正强化取代体罚。
通过鼓励和强化正向行为,许多不受欢迎的行为能完全被抑制。
比如说:与其因为孩子到处乱跑而打他,不如在他安静坐着的时候表扬他。
这样,比起惩罚孩子的不良表现来说,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强化常常是一种更好的长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