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领会与筹划——分环节的生存论的存在论...

3-3-1-1 分环节的(黑格尔式的)生存论的存在论 Existential Ontology of Moments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领会与筹划
代表人物: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时间概念史》:“死”的整体性,“畏”和“烦”一带而过。《存在与时间》:拙劣地铺设了环节的生存论存在论——保守天主教小将。
●海德格尔存在的真正开始:【现身】和【领会】(其实是同一种东西,都代表了【符号系统的铺设】,它们会铺设为主体第一人称体验、意识结构、在世方式(畏、怕(空间意向性活动)、原初空间性样态等))
○【现身 Befindlichkeit(定位)】代表向内性,情绪化、非反思的铺设=此在①的第一人称现身方式就是【情绪】。
⊙海德格尔存在论错误:将黑格尔【否定性】理解为【原初痛苦】——黑格尔本质论中【实在 Existence】作为【物】中包含的【普遍性】的一个规定性中枢:【有】。海德格尔认为这个【实在、实存】是一种【现成的存在①】,而不是一个【物我两忘、忘掉自己存在】的【上手存在②】。
▪①现成存在:被打断,专题化的、僵死存在。(BElike 锤子出错了,就把事物悬置起来,用符号专题性把握)
·把存在之为【存在者】用符号系统束缚起来去把握,就会产生时间、空间、主客体化等等。
▪②上手存在:符号系统处在发生状态,不停地假设自己、打破自己(BElike 锤子上手),调整符号化姿态。
▪所以海德格尔把【实存】与【主体生存】短路。用主体的【生存论】重新照亮黑格尔闭合的【实存】,在黑格尔体系最中间的环节:【实存】上切一刀,作为【开端】,一边走向【存在①】,一边【概念论各个环节②】,然后埋入【主体性(精神现象学开头的意识)】。
·①存在:重新领会存在,规定性,从无到有,架设空间性、时间性······最后直通伦理学。
·②概念论各个环节:主观推论、形式逻辑、客体、机械性、化学性、生命、认识、意识、心理学、伦理学等。
⊙①此在=丰富的主体,包含多种生存论样态。多种的【情绪展开方式】就是铺设世界的基本模式,才会有【惧怕、遥远感、空间感、逃逸、转向等意向性】。
○【领会】代表向外性,知性化(看、听)、反思性的铺设,导向沉沦(有限性闭合,成为实在论者(1字头))。
●未评:《存在与时间》最后一部分写得太少,没有讲清如何连接共同体?如何临受天命?天命又是啥?天命为什么不是存在者意义上而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如何面对均质化、稳定的符号系统(纳)?
场域论 3
烦(操心③)调和 形而下(沉沦①) VS 形而上(知性②)
●①沉沦环节:领会→巡视(···)→好奇(闲言)→两可。知性所导致的维度,导致存在论闭合,陷入一个对于存在遗忘的庸俗存在论①。一种【庸俗的在世存在】,对于符号系统不追究到底,认同一个公共话语中的庸常的符号秩序,不将自己彻底展开②。彻底展开就成了【本真存在】,存在者就能够本真地现身,他能面对自己的“畏、羞愧、怕”等。
○此在=基地车,将自己铺展开,成为世界,【此在】=【先验主体性世界化】——①原翻译“现身”翻译不准确,应为【定位】。【定位】是情绪性的、内秉性的,不是附着在事物上的。所有的感受性是作为【在世存在】的呈现方式:最基本【在世存在】就是【畏 Angst ①】。
⊙①【畏】是【此在】铺设自己的瞬间,感受到了自己的【非我性】,在这个虚无中他无法获得自己的【同一性】,他是不知所畏,不知道他自己在害怕什么。【此在】不得不展开这个世界,作为符号领域存在,但他又不知道面对什么而存在,所以产生了畏,并且很快想要攀援于一个目的论锁链,产生了【烦、操心】。因为他把精神现象学倒插在逻辑学正中间(实存),所以这个意识最开始没有【本体论(哲学)、存在论准备】,逻辑学(科学)准备也没有了。所以海德格尔搞出了【无根辩证法】(海德格尔的主体性是无根的主体性②(被绝对精神甩出的自在存在),“悔”歉疚、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罪,目的论上放空①)
▪①因为他内在的、本真的【天命(存在者之为存在者)】,还是以 Dasein 作为【绝对精神运动】的中介,并且他不知道为何、是谁让他展开的,他只作为一个【生存论结构】来【定位】和【领会】。
▪②但同时,【此在】的【无根性】正是他的【有根性】,因为展开了这个场域,所以他必须为这个场域负责。他不是他所铺设的这一切,但他却是这一切【在世存在】的结构。
▪最终导向【死(从他人身上的本真领会,包含【良心、最等】,能够从非本真重新抵达本真性)】,【在世存在】就能够把握到一切的整体性。
⊙【畏】=谢林【原初意志的收缩到虚无】=黑格尔【世界之夜】
○①沉沦本身停留在存在者之中的、一个遗忘了存在论、先验框架的维度。
○②给【现象学】面子:不是所有【领会】都会导向遗忘、沉沦,其中有一种整体、透彻的【看】≈现象学直观(但都不包含感情色彩)。
●②情绪性环节:现身方式、在世方式。
●③由现身方式的【畏】和世界的关系:畏之所畏,就是作为直接存在,他就会依靠、攀援于某物而存在,这时就产生了【操心】,【操心】是【此在】存在的基本方式,它是一种【意向性】,陷入【目的论网络】。
本体论 3
死(本真领会)① 调和 生存论的(本真的) VS 存在者的实存(沉沦的)
①【死】是一个时间性结构,它可以使得【此在】获得【整体性】,操持起整个生存方式(烦、羞愧、怕等)。这个绝对的虚无、消失、毁灭在本体论上起中介的作用。
认识论 1
Fundamental Ontology 基础存在论
从原本的【此在的生存】切入,由主体的一系列存在方式(共在、在世存在、筹划等等),构成了一个【基本存在论】。把握存在之为存在,依靠的是【生存】,不能由【存在者】搭建的【符号系统(一个闭合的存在论,没有敞开的不可能性①)】来提供。
①只有【此在的存在(原初现身方式、本真领会)】才可以把握到真正的【存在方式】。(【存在】:符号化的力量、机制,使得符号系统拥有规定性(庸俗本体论的根据之根据),预设的形态分类学。)
存在必须不得已变成存在者,但也可以不变成存在者(谢林,隐匿的存在者,作为一个潜藏的【无】)。
目的论 1
此在的中介性
此在有一种绝对的【中介性】:【有限性】,它永远是一个【中介性】的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今天要来讲主义主义的3-3-1-1
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
其实我想把它叫作环节的生存论、环节的本体论的生存论
of moments
他是一个黑格尔式的生存论的存在论
这个叫做生存论存在论、生存论的存在论
那么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很大程度上……
这本书和我们之前讲的那本时间概念史简论
时间概念史这本书也不错的
它是一个现象学方法用到……
他是海德格尔上面一个格的代表作
这本书里面《存在与时间》里面涉及到的
而时间概念史里面是没有涉及到的,较多的是他的生存论部分
时间概念史,我记得他的生存论只涉及到死的整体性
死是个生存论结构,它意味着此在可以整体性的把握
还有畏和烦,这都讲过了,烦是关心,畏就是畏惧、害怕
然后就只有……一带而过的,在时间概念史导论里面一带而过的
而在《存在与时间》里面的话,他比较拙劣的铺设了一个……我们叫做环节的生存论存在论
比较庸俗地铺设了一个环节的生存论存在论
环节的生存论存在论真正开始是从三十几节开始的
前面这些东西都准备工作,用来理清,或者用来做一些现象学上的铺垫
现成的和在手的一个区分,前面那些还有一些,在世存在、共在这些东西
这些东西其实你会现象学,那东西都只是一个铺垫
真正海德格尔开始,是从开始讲现身和领会
现身和领会必然导向沉沦
这两个东西应该……其实是领会导向沉沦
沉沦就是有限性闭合
你可以简单来讲,沉沦就是有限性闭合变成实在论者、变成1字头
现身则是一个……现身和领会其实你可以体验成是……现身代表向内性,领会代表向外性
他们其实是同一个东西,都是符号系统的铺设
它们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此在的铺展,都是符号系统铺设
而这个现身的铺设是比较情绪化的,比较非反思的、非反思性的、不太能反思、不太好反思
普通人没有那个……我们没有语言话语体系来反思他,很难反思
而领会是可以有言辞、有声音、有命题的,是比较知性化
因为领会这个词其实就是知性(),比较知性化
然后他是反思性的、比较具有反思性
还有看也是在这里面
领会和现身他都是一个符号系统的铺设
符号系统铺设成直接的你的生存的体验也好,或者就是你的一个基本的那些意识结构、在世方式、基本……
比如说这里就有惧怕
畏也是,畏是基本的现身方式
畏和怕不太一样
就是在世方式,甚至我们可以说基本的空间性样态,基本的空间性、原初空间性
它是原初的空间性样态
为什么他是原初的空间性样态?
因为你甚至可以说怕是一种空间性样态、是一种空间性的意向性方式、意向活动、意向性
现身这个词德文是(),可以翻译成locatedness
这个()其实就是……
这个be当然德国里面的be不是被的意思
德文里面的被是ge
德文里面的be字开头就是把及物动词不及物化?
或者是把人三物四变成物三人四这个玩意儿
可以这个()其实差不多就是你可以理解是被发现
()就是发现,()被发现
所以现身模式里面会和怕有关联的
就是有一种逃逸
现身就是情绪
此在的现身方式的直接第一人称体验就是……
海德格尔就是有个赖皮的一点
海德格尔自己的本体论里面就犯了存在论错误
很重要的一个存在论错误就是……
他对黑格尔的误解也在于把黑格尔的否定性理解成原初痛苦
不能这样搞的,its no 不是这样的
他可能对于底层爱欲这个东西纠缠的……没有纠缠的……没有弄清楚
或者说他以为他把这个一划为二分开就可以分得很细
他忽视了领会这个维度
他领会可能就只有看和说……看和听
就是声音和光亮,领会
看的话就在导向巡视,然后导向好奇
语词的话、命题的话会导向闲言,陈嘉映版的叫闲言
然后好奇、闲言这两个会导向两可,进一步就意味着此在的……你可以说他生存论闭合、此在的生存论闭合,最后导向沉沦
沉沦就意味着变成一种常人的状态、共在状态、不在乎状态
这个东西的话,我不想讲多
你如果愿意去了解的话,你可以去读《存在与时间》
前面部分的话,如果你时间概念是导论读过的话,你就可以不读
你直接去读这一部分里面铺设的这一整个,我把它叫作环节的生存论存在论,具有环节的生存论存在论,一环套一环的
他其实就是……他会告诉你此在的在世方式
在世是此在这种existence ……就是主体
此在我们说来说去,此在是主体
但这个主体是个比较丰富的主体
它内里面包含一系列的生存论样态existentiality
这个主体里面包含很多existentiality
所以我们就觉得很多人……没有很多人,就我自己
我自己就认为,他是在逻辑学上找到一个中间点,本质论里面的实在这个环节
黑格尔逻辑学的本质论里面有一个实在、本质论的一个existence这个环节
这个东西是物后面的一个环节
作为这个物当中所包含的普遍性的一个规定性
就是有、就是每个物……
但是海德格尔就认为,黑格尔在逻辑学本质论里面架构的这个物,包括这个实在、实存是一种现成的存在,present现成、在手的
它不是上手的、不是一个物我两忘的、不是一个……
这个东西意味着一种错误的本体论遗忘了真正的存在
他把这个东西作为一个枢纽环节
黑格尔在这个……就是海德格尔认为黑格尔逻辑学应该怎么读?
他认为要从本体论的存在这个环节往两边、两头去导
会发现你所有这里面最后到规定性、最后到无到有
然后再看到这里面
最后到理念论里面的各个环节,通通把精神的运动都给……都以这个东西作为中枢、作为这个枢纽
就是海德格尔是黑格尔的粉丝
他觉得他的偶像做错了一件事儿
就是不能够把一个僵死的一种……在他看来,事物存在方式有两种
一种现成的,一种是上手的
现成的意味着打断了,被打断了,出问题了,然后专题化
现成你可以看成是专题化的,你可以看成是符号系统闭合的
符号系统……
就是把它卷起来的、把它专题化了
就是比较僵死的,现成的比较僵死
而上手的则是这个符号系统处在一个发生、发生学状态下
这个符号系统不停地临时架构他自己、打破他自己
就那个锤子上手、锤子很上手
你在用一个锤子的时候,这样的一种记忆性的这种姿态就在使用的……就是物我相融的这种状态下
那个东西和你是处在一个很亲密的状态,或者怎么样的
然后就是不停地在调整
这里面的符号化姿态是不停地在调整的
什么时候那个锤子出错了,这个时候符号系统就会席卷而来
然后把东西悬置起来去把握,把它当成一个现成的东西悬置起来、专题化的去把握
这种现成的……
然后把存在之为存在者、把存在者给他这样用符号系统捆缚起来去把握
这个存在者一般会有时间、空间,然后实体、主客体化等等
你挑一个最……把这种现成存在者的……然后普遍化……其实就是……
现成存在者可能就是黑格尔对物的误解了
物,他认为黑格尔把物把握的东西太挫了
本质论里面一个环节,不应该这样
然后你导致你本质论前面的存在有问题,后面的理念论也有问题
他就不认
海德格尔对于这个体系……
那么海格德尔是怎么弄的?
他就让实存的环节和生存的环节、主体的生存环节短路
因为一个词儿
这也是existence一个词
要用这个主体的生存论重新去照亮黑格尔体系当中闭合的实存的这个环节,把它拆开,从这边拆开
源头活水把两边在导活
这样他就有机会去……
两边导活,一边知道何为存在,最后走向存在
另外一边给他倒向概念论,或者我们叫理念论
概念论里面的推论,然后还有主观的推论……形式逻辑那些东西
他就可以给他导出来
然后主观推论走向客体
然后机械性、化学性
然后最后又开始出现生命了,好像是
实际上对应的就是形式逻辑学、数学,然后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进一步的话就是导向生命里面又从……又有什么从……导向认识,我记不得了
反正认识最终又导向意志,要导向伦理学,生物学,然后再有心理学,这个可以写成心理学,然后伦理学
你可以看到非常对称的
海德格尔取得这个点就是本质论里面的最中间的一个环节
因为existence这个后面、往后面好像是表象什么的,然后就是实体
然后就是很关系性的、偶然性、必然性这种东西,我不知道,我记不得了
就是那个关系网络,就形成关系网络,相互关系,然后是必然的关系
本质论里面最中间的,前面则是同一关系、差异,然后物
到这里,海德格尔是从黑格尔逻辑学体系的正中间切一刀下,去把主体性埋进去
把《精神现象学》开头的那个意识给埋进去、把主体性
所以我说,海德格尔是第一个吃这碗饭的
就是拿黑格尔逻辑学里面中间的本质论做文章
把本质论中间那个环节拿出来作为开端,然后完往两边拎
开端,往这边,重新领会存在,还有无
往这边重新领会……他没有领会什么……他没有去搞那个体系
当然他重新领会意志,直接通到意志,他很快呀
很快,有备而来,很快
他是直接通到意识,直接通到伦理学
他用时间性直接通到这里
因为他把existence 这里面空间性给它架设进去,时间性也给它架设进去了
在生存……
他实际上……他后面也是通过环节,我跟你讲,也是靠环节的
这个套路基本上跟黑格尔是一样的,就是环节
然后几个环节拼起来又有一个新的更厉害的
我们看场域论:形而下vs形而上
最后是有什么东西在……
形而下,在世存在……沉沦
沉沦是有好几个环节
从领会到寻视,然后再到什么……领会还有命题化的一些说话方式
然后寻视上面是到好奇
然后命题化的一些说话方式是到闲言
然后好奇、闲言两个一块儿到达两可
好奇就是在世结构自己闭合,就是领会的这种方式
你可以理解就是此在是一个基地车,你们打过红警没有?
他类似于一个红警里面的基地车
这个基地车把自己展开、铺展开
然后变成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此在和世界发生关系有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直接的和……此在和他的世界、和他在世存在发生关系,有两种方式,也就两种基本样态
一种是我刚所说的现身,其实翻译成现身是错的
这个东西应该翻译成locatedness定位,一种方式是定位
这种定位实际上是情绪性的
他的基本体验就是情绪
或者我们所有的感受性都有
他是一个内嵌、内禀的
这个情绪不是附着在事物上面,不是的
它是作为在世方式的呈现方式的
他会举个例子,就是怕
在世方式,也就是情绪的展开模式是此在铺设这整个世界的基本模式
才会有遥远感、空间感,才会有要逃逸,要面对,要转向,各式各样的,惧怕
它是基本模式是畏,此在现身的基本模式是畏
这个畏本身是什么?
就是畏本身朝向的是世界
就是此在朝向了自己的非我性
畏归根结底就是他的非我性、超出自己
畏不知所畏,他是不知所畏,不知道自己在害怕什么
也就是说海德格尔的那个此在是个无根性的
海德格尔主体性是个无根主体性
因为他把《精神现象学》……或者他把《精神现象学》倒插在逻辑学正中间
逻辑学这样U,然后精神现象学倒插在他正中间,就是意识倒插在正中间,然后走向……
自我意识走向后面的环节
我要说的就是说,所以他这个意识一开始没有前面的本体论存在论做准备的
左边的存在论准备,没了
右边的逻辑学做准备,也没有了
右边的真正的形式逻辑走向物理学,右边的科学……
黑格尔的逻辑学中间本质论是做中介的
右边的概念论就是科学;左边的存在论就是哲学
你把《精神现象学》的体系道倒栽葱一样,把意识这一端跟着往里面一塞 ,把意识、把精神的最原初模式、尚未世界化的原初意识,往生存这里一插,生存
往实存、生存existence 本质论的最中心这里一插
他是无根的
就这个问题……那么这个无根就构成它的辩证法、无根性就是他的辩证法了
海德格尔的辩证法就是无根辩证法、无根性辩证法
他是畏不知所畏
后面还有悔、歉疚、罪,为什么有罪?不知道自己是有啥罪
目的论上不知道自己有啥目的、有啥()
不知道,那就是我的罪
因为他是无根的
他要铺设的这个……他要展开的这些东西,他不知道是谁让他展开的,莫名其妙展开了
它内在的这些原初的所谓本真的,你可以说甚至可以说是他的天命,本真的都存在之为存在者
他的这些存……他存在要作为存在者
其实在海德格尔里面,还是有绝对精神的那个运动在里面的
此在()this being 还是以此在作为中介的
以他作为中介铺展开他的一个生存论结构
结构主要就两个,展开了一个就是现身locatedness
还有一个是领会understanding
但是……verstand这个词
前面这个词根ver有几重意思,他也有做坏了、做错了的意思,领会错误,弄错了,不理解,理解错了
但也有就是完整地理解、完整的彻底的理解的意思,他有闭合的意思
所以领会其实这个翻译……我们当然了都用惯了
就是在海德格尔这里,生存论的存在论这里,知性我就不叫知性了
认识我就不叫认识,understanding 我也不叫understanding ,叫做领会
但是这个翻译其实是没有……
就是不太把他的多义性,前面词根的多义性给它凸显出来
就不管
反正我们现在就是一个是现身,一个是领会,是他的展开的两个基本方式
他的现身的基本方式则是畏
就这都是环节
所以在形而下的话就是沉沦,形而下的这个维度,一种庸俗的在世存在
就是两可的,就是自满的,平时人就是:我探寻一个东西
我只要好奇,我看,只要看到就行了,我就满足好奇心
闲言,我只要听到,我就是随便瞎说点东西,就觉得自己在说很重要的东西
两可的意思就是说,不把符号系统追究到底,而任一个公共话语当中的一个比较庸庸常的一个符号学的一个秩序,而不把自己彻底的展开,用……
把自己彻底展开,那是本真的存在了,让这个存在者就是本真的现身
就是直接面向自己的畏、面向自己的怕、面向自己的羞怯、耻辱、悔恨这东西,那是本真的存在了
而领会将会导致……就是形而下的这个维度其实是知性所导向的一个维度
它会导致闭合、导致限于一个错误的存在论里面、限于一个庸俗的,对于存在之遗忘的
而形而上的维度则是另外一侧,现身方式
就是那些情绪性的维度、那些环节,这里面这些环节才是……就是在世方式
他可以让你省察在世方……
但是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里面,他还是给现象学面子的
就是在领会当中有一种看是一种透彻的看、整体的透明的、透澈的看,透明的看、透彻的看
他是给现象学面子
他不是整个地把领会说一定会导向遗忘、导向沉沦的
但是这里面,他都说自己是不抱有感情色彩
因为在他看来,沉沦本身……因为它停留在一个存在者的一个维度
所以他是一个遗忘了存在论、遗忘了先验框架,停留在一个存在者、迷失在存在者之中的
也就是他调和是用烦来调和,就是操持、操心,来调和这两面的
现身方式里面的畏,然后和世界的这种关系
畏之所畏,就是作为世界而存在
然后他就会向着某物而存在,攀缘于某物的存在
他畏之所畏,要找东西来依靠,你可以简单这样来理解
为什么会畏惧?因为主体的在世存在被抛在……就展开,这个展开是会甩出来的,你可以说是自在存在,就是他是被规定的,他是为他存在
他是被绝对者所……他的展开不是他自己展开的
在这一点上,就没什么好回答的,因为还没有领会,没什么好说的
展开之前没东西可说呀
存在之为存在者,他还没作为存在者
他还没有有这么一个现身和领会的存在方式、生存方式展开
那这个时候没什么好说的,之前东西就存而不论,就不论的
他都不能叫存在
存在一定是以此在的基本样态存在
以此在基本样态存在的话,一定会有现身和领会
也就是在形而上学维度的话,就是说为什么会畏惧这样展开了?为什么畏惧自己在世存在?
就是不知道这个在世存在是for what
因为这个就觉得自己被定位了、定位性
这不是指向两可,指向那个畏augst ,被定位了
畏之所畏是此在的在世存在,在世存在本身就是畏,就是畏之所畏
我记得陈嘉映版里面的就是Before what the fear
the fear Before what就是畏之所畏
畏之所畏的那个畏是一个你面对什么而畏
那就是此在面对他自己在世存在,不得不展开为一个世界
此在的存在不得不做一个世界而存在,作为一个敞开的符号性的领域而存在,符号化了一个领域存在
他畏之所畏就这个
但畏之所畏应该很快就会变成一种攀缘于一个物的、攀缘一个目的论锁链的一种操持、操心,他就会变成操心,畏很快会变成操心
因为主体在这里面是站立在虚无当中颤抖的
这个是维持不了多久的
但是他会做一直做一个底色存在
这个畏你可以也可以理解成……
我觉得他把谢林的那个……
不应该主体化,这里不应该主体化
这里就是谢林的收缩,原初意志的收缩
然后要把自己缩到虚无里面去,他对应的也就是海德格尔的世界之夜
主体害怕的是他自己,说穿了
他的在世存在一开始畏之所畏就是他自己在世存在
但是他实际上畏惧的是他刚在世存在的一瞬间、一刹那
这个符号系统还没铺设,将铺设未铺设的这一瞬间一刹那
他已经不再是他自己
但是他感觉到他站在一个虚无当中。海德格尔在其他文本里面讲过的,站在一个虚无当中
在这个虚无当中,他无法得到自我同一性
就是无根性,说穿了,畏之所畏就是他的无根性
这个无根性也即他的有根性,在这个点上是短路的
无根性和有根性,在这个点上是短路
也就说他展开为一整个世界,并且要为一整个世界负责
否则他就站立在这个无根性当中,一个极大的畏惧,那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畏惧
他就是没有东西可畏惧,他只是世界化了
此在这个主体就是世界化了
先验主体性把一切铺设下来,就一个空包、空腔把它铺开了
啥都没有,什么都不是他关心的,他不关心任何东西
他害怕的就是这一点
害怕的就是它是一个异乡人,格格不入的
他不是这一切,但是他又是这一切
他不是在一切里面的所有任何一个东西
但是他又是这一切,一整个场,一整个世界
他是在世存在的一个结构
那么这种情况就会畏agust
就是你会害怕我会不会死
最后畏这个东西会变得死
最后这个东西变成死,就会把整个东西又把握到这一切的整体性
在世存在的整体性就是我死了之后是不是这个世界就没了?
或者我死之后,我能不能再回来
我死之后,我会不会我就和我的所有亲属、我的整个人生就没有任何意义,我整个体验就会消失掉了
这个在世存在铺设整个世界的这个东西,最后会有死亡结构
这个领会、这个本真的领会,死亡是本真的领会
从他人身上的死亡可以体……
就是死亡是唯一个可以击穿庸俗的、沉沦的他者性 他人性
与他人共在庸俗的一个结构是由死亡、由葬礼
就看到别人死了,然后这个时候好像,我会不会死?
那本真性就回来了
然后可以一整个的把握自己的生存
把自己的生存论的意义给他打包起来再去深思
这个时候,死亡意味着,某种意义上意味着领……
我们就要说了,在本体论上,生存和实存这两个东西是对立的
生存是本真的,生存论的
实存则是一个存在者的,实存是沉沦的
那么这两个由什么来调和呢?由死来调和
因为死在这里是种本真的领会的可能性
因为他可以使得此在可以整体的……
但这是赠礼
因为死归根结底是个时间性的结构
他在时间性上整体的把握
但是这种整体性却使得此在可以整个的操持起关心、烦、担忧他的整个的生存
也就是说他这样的话把空间性也包含进来了
反而就使得在世存在的这个结构凸显出来的
突显出来就可以加以一个专题化的领会性的把握
是通过死这个结构来协调的
死亡也就是那个绝对的虚无、绝对的毁灭、绝对的消失在本体论上是起中介作用,it worked as a 中介作用
我们回来,我们还是要讲,操心的话则会变成一种援结
就不再是你的畏是没有指向性的
操心就会意向性
操心是此在的基本存在方式,此在之存在
这个时候存在……
此在之存在就是操心
其实就是胡塞尔意向性,就这么简单
胡塞尔意向性,但是他陷入到一个目的络网络里面去的
你只要懂胡塞尔、黑格尔
你懂海德格尔跟懂小孩一样的
而且他这本书很薄《存在与时间》,前面好多的废话是在时间概念史导论里面都讲过了
《存在与时间》真正这本书本身是最后那点天命、那玩意的那东西我醉了
然后他操心,这样就进入一个目的论网络里面去了
然后这些环节铺设的话很烦
我不太喜欢搞体系
然后在认识论上是一
也就他认为有一种基础存在论Fundamental ontology
基础存在论,如果我们知道的话,就是现象学,就是此在的现象学
认识上一就是有一种基础存在论
基础存在论,其实我前面就已经讲过了
为什么他fundamental? 为什么是原初的?为什么它基本的?
因为他是从原本的此在之生存切入的
上面我还再说一句
上面本体论写的这个死,还有良心、罪这些东西,还有悔恨,这些东西
这些东西在他看来是从非本真当中能够重新抵达本真性的维度
这里面的这些环节才最具有生存论的味道
如果是他是一个生存论的话
他前面本真的这个生存,其实是没啥味道的,是现象学的一个东西
前面那些东西其实很简单
就是闭合 x n
然后变蛇,有限性,挫 x n
前面讲来讲去讲那些东西
然后在认识论上,一,就是有一个基础基本存在论
这个基本存在论就是以此在之生存、主体的在世存在、主体的生存
主体的这种的一系列的共在、在世存在、在……中存在、道石、筹划,各式各样的这些存在方式构成了一个基本的……
这些生存方式构成了一个基本存在论
也就是说你要把握存在之为存在
你要依靠的是生存
你不能依靠由存在者搭建起来的一个符号系统
我们直接来说,符号系统搭建起来一个存在论
这个存在论是闭合的,没有敞开那种不可能性
不可能性就只有此在之存在
原初现身方式,还有一些本真的领会当中可以把握到存在之为存在的真正的方式
真正的存在之存在,或者存在之存在者,我们也可以说
存在必须不得以变成存在者,但是存在也可以不变成存在者
谢林的存在里面,他可以闭合
他可以把自己……存在把自己封锁在前符号学存在论、前本体论的维度、位面永远不现身
作为无,作为一种前符号学潜藏性的无
这个存在就是符号化的力量
我们讲来讲去存在,你还不知道存在是什么
存在就是使得符号系统符号化的那个力量,或者一种机制,或者一种预设形态、预设一个形态、分类学,存在sein
使得一些规定性……但是你不能先设想有规定性
而是他使得符号系统、使得原初混乱……
你的不能设想有原初混乱
我们的按照晚期谢林,存在本身是……存在就是根据、元根据、根据之根据
你可以说是一般的庸俗本体论里面的根据的根据
那个实体、绝对者的根据,绝对者存在的根据道,存在
写谢林的话是seyn
我始终认为……在这里其实海德格尔还是在一个黑格尔的意义上……
他的这个存在……就是他想要从实存、从生存往那边推,往存在那边推
推回到存在论,推回去,把黑格尔这边作为纯有的存在替换掉
变成一个更灵活灵动的,更具有不可能性的,更具有辩证张力的一个……
因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都是从纯有开始推的
不能这样的,你是一个黑格尔粉丝就会为他扼腕串叹息
竟然我的偶像没有把辩证法贯彻到底
你开端的时候是这么蛇的一个东西,存在这么垃圾的东西
然后他又去看了自己的偶像的这个敌人的另外一个偶像——晚期谢林
晚期谢林的大批特批:我们认为存在的把握哲学最重要的就是为什么有东西存在,而不是没东西存在,为什么无不存在
那么海德格尔一定要想
我的偶像黑格尔打不过谢林了怎么办
他自己用这个生存论切入
在本质论中间环节,一刀精确切下,把这个实存给他主体化
把主体性的坚持到底,把黑格尔的主体性坚持到底
然后推到存在论
把黑格尔的存在重做,就厉害的,嵌套关系就变漂亮了
在目的论上,还是1
也就是中介的中介性,就此在的中介性
此在的所有张力在于他是中介性
它实际上是绝对者的中介性,但是他又不承认他是一个绝对的中介性
实在有一种绝对中介性,也就是有一种有限性
他永远是个中介性的一种存在
此在永远是中介性的存在
你看存在有时间最后讲死亡,讲到良心,讲到罪
再往后面讲什么?
他还是中介性的
再往后面讲什么?讲他的意志,如何设立自己的意志,设立自己绝对意志
那跟逻辑学后面理念论,最后讲到意志一毛一样
你不要觉得有多大差别
好,后面就还是那老一套,基督教老一套
你要想海德格尔的年轻的时候是个天主教小将
后面又是共同体的天命那种东西又出来了
他是个绝对中介性
虽然他做的好像是主观主义、主体主义
做的好像是把那个给他克服掉了,把那个绝对者那边,就是通篇不言绝对者用一个动词sein存在
用这个存在论里面,就是黑格尔存在论里面通都是就是纯环节的、纯一瞬间的,就比时间更原初的一些东西做作为一个隐形的绝对者,在里面
做一个不确定的,都不能对他说任何东西,前符号化的一个东西
他这里面明确说了,在此在铺展开他的领会的时候,铺展开他的这种言辞性能和视觉性的这些领会把握的时候,什么都不能说,全是符号化
这个时候我们说那个也不对,这个也不对,左边不对,右边也不对
所以这种绝对中介性是很重要的
绝对有限性是海德格尔在目的论上是一,绝对有限性
这个中介性,海德格尔是很乐意接受这个中介性的
这是保守,这是某一种保守
《存在与时间》当中我就看到了这种保守性,他晚年当然更怂了
他中年时期,就是中期呀,三几年四几年……怎么说?
他耸了好像是就三几年四几年怂的
这本书《存在与时间》几年写的?我不做这么无聊的这个事儿
我现在要说,就是《存在与时间》最后一部分不是写的太多,而是写的太少
他应该多学一些共同体如何连接起来、如何临受他天命、具体天命又是啥、这个具体天命为什么不是存在者意义上的,而是个存在论意义上的
他没有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的敌手是一个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符号系统,一个均质化同质化的符号系统
海德格尔后来在里面说,这是美国的生活方式,美国的娱乐化的那种生活方式
同时他也把苏联那种生活方式把它等而化之
认为他是同一种东西,no ,不是同一种
或者说他是同一种东西当中内在的极端冲突的两面,你必须选边站
就是那个苏联大工业化下,一个季度生产几千辆坦克大炮、上万门大炮的那种工业化,和美国资本主义、娱乐的那种批量生产各式文化产品、各种庸俗、各种消费享乐的,那两种是有差异
因为那边那个出问题,他把问题危机甩到另外一边去
另外一边做好准备,要防守,要防御它的这个成果,要抵御他成果
而中间你这个德国,后面变纳粹德国实际上才是反动的
你既要右边那个的那些工业化的利益
就美国当时作为工业国,在二战前,他工业品还是被欧洲收割
我说难听点,还是被英帝国收割的,还是被老欧洲收割的
那个时候世界贸易没有那么发达了,相对维持那个稳态,他付出的那些代价,那些金融体系甩出来的剩余,一样的
你纳粹德国幻想我可以不需要这些东西,我可以有一个安稳的稳定有序的一个符号系统,我回归到本源、原初的本真的位面,反而这才是虚伪的
这种姿态本身是非本真,必须选边站
好的,那我就讲到这边
这个就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你们可以去看
他的环节性是非常清楚的
环节性一旦有点要中断一下,他这个时候就要引入学术讨论
就要引入康德、斯宾诺莎、笛卡尔,没有讨论黑格尔
你要看《存在与时间》的丑闻就在于,它里面的很多讨论……
就是他是黑格尔的粉丝,我再强调一遍
嘴巴上献给胡塞尔,实际上它是作为一个黑格尔主义者,隐形的黑格尔主义者
或者是一个反黑格尔的黑格尔主义者
把黑格尔一刀两断,然后把……塞进去的,把另外……
他是一个……你读了你就知道了,存在与时间你读了你就知道
但是一定要在观念论的基础上去进行阅读和思考
好的,我就讲到这
我们最后还是要补充一点
就是说这个海德格尔虽然这本书叫《存在与时间》
但是实际上它是怠慢了时间
在这本书里面,时间只是环节,依然只是逻辑环节
时间依然值逻辑环节,或者说是现象只不过是,充其量只是现象学直观下的逻辑环节、现象学直观下的一个逻辑环节、一个黑格尔式的逻辑环节
这个逻辑是黑格尔的那个逻辑、黑格尔式的一个逻辑环节
他以这种方式把精神学和逻辑学合并为一本,你甚至可以这样讲
把历史哲学和……没讲历史哲学了……把《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合并为一本的一个尝试
谢林,人家讨论时间了
黑格尔不讨论时间,太不行了、太怪了
晚期谢林人家那么聪明,讨论时间了
黑格尔我是你的粉丝,我代表了这一传统,你怎么能不讨论时间?
但是他导致的结果就把时间给他环节化
时间变成一个环节、变成一个微观辩证法的环节
它每一个里面都有一个小辨证法、每一节都有小辩证法
你去看,《存在与时间》的体系性其实比你想的弱,在我看来并不强
因为它里面就是劫财很多
叫我写,我没有时间写……我写我赖皮
因为我小时候看这本书,高中的时候看这本书,后来大学又看
叫我写,有点赖皮
不可能写同样一本书
因为他这个框架在我看来注定失败的,我不认同他的存在论的
他是黑格尔式的
它的精华其实很多是来自于黑格尔,他的辩证法很多是来自于黑格尔
他只是把黑格尔那边……
黑格尔虽然他的原则是主体化、主体性原则
但是这个主体性原则是隐在后面的
你是……不是一直是……不一定就是体验、不一定感受得到、不一定有情绪、不一定有那种创伤痛苦
海德格尔把这个东西提到前面来,直接切实可感,直接的中介性
黑格尔那边是一个间接的中介性
或者有的时候无意识中介性,在海德格尔里面
他是个直接中介性
他把这东西和情绪,和你的一些生存的姿态,庸人开心自得的那种方式,就直接对应起来、直接对应中间性
它反而,其实我甚至可以说,海德格尔是加强版黑格尔
一方面是个加强版黑格尔,又是一个凝缩版黑格尔
时代精神不一样的,大众化
那个时候的时代精神,如普朗克所言是大众化的时代
我们现在甚至也是一个延续,20世纪的时代精神是大众化的时代
是一个统计学替代精细数学,替代那个命题一环扣一环的那种数学的
黑格尔是……就被……
《存在与时间》你可以看成是一个凝缩,时代精神影响了
他在这个意义上恰恰你的《存在与时间》更像美国,就像美国那种
海德格尔批判的美国那种消费主义文化那种
他是一个直接的中介性
以这种方式它来反抗中介性,以这种方式
虽然目的论上一是中介性,但是他以这种方式来反抗了中介性
因为这个中介至少具有直接性,可体验
可以打交道,可以直接下判断,良心,有罪
直接有后面一个伦理判断的一个维度在里面
就是虽然叫《存在与时间》,但是我说的
这个时间还只是黑格尔式的环节movement
海德格尔最应该分析的就是黑格尔的环节
Moments do that please
在这个东西还没做成的时候、逻辑环节还没有思考清楚的时候
辩证法环节还没有直接进入他的问题域
晚年是讨论过这个问题的
但是在此,他还是错失的
你的《存在与时间》里面、《时间概念史导》论里面
他是欣喜雀跃的一个黑格尔主义者
这个时候或者说一个半谢林主义者
他把握到了现象学,用到的现象学的一个维度
下来就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或者怎么样的
你能看出痕迹在里面
这是我的观点,我读《存在与时间》的话
至少我现在读……我现在不会再花时间把它重读一遍了
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了,你感兴趣你自个儿去读
好,那就讲到这里,补充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