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阶段论文写作心得体会
这一年来在老师教导下,对于论文写作我多次反思自己,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我们为什么要写小论文?我们如何写小论文?我们要写什么样的论文?
1 我们为什么要写小论文
只针对个人而言,首先,为了毕业我们需要有论文、专利等一些成果;其次,写小论文是做科学研究必须要拥有的能力,是踏上科研道路至关重要的一环;再者,硕士阶段是自我能力提升的重要阶段。通过写小论文,我们需要掌握各种软件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这些能力无论对于读书还是工作,都是需要锻炼与培养的,需要时间经验的积累才能在面对各种问题时应对自如。如果硕士阶段不经过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训练,没有小论文的成果支撑,首先不利于读博深造,其次对于硕士毕业找工作反而是减分项,所以在硕士阶段我们必须要通过写小论文使自身具备上述的能力,而且是读书期间的本职工作内容。
2 我们如何写小论文
2.1 写作意愿
知道写小论文的必要性了,但扪心自问,我们有没有正确地树立自己读研的目标?我们有没有真正地想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们有没有真正地想写小论文?
在不想混日子、混毕业的(没有发表小论文的毕业要求)基础之上,我们读研的初心一定是想具备更高的竞争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对社会竞争压力。但我们初心的改变往往归咎于非质的因素,无论是出于学校、研究方向还是导师等各种客观因素,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我们自己才是质的因素。如果就是要混日子,那没有小论文的锻炼过程,毕业大论文能写出个像样的水平也不容易。没有经过小论文的语言逻辑上的反复推敲,大论文很容易没有逻辑,语言表达很差,结果也会大概率延毕。
很多人都是“差不多先生”,本来“差不多”是距离“优秀”差不多,现在却成了距离“优秀”差很多。所以读研的目标是差不多能毕业就行了,写论文差不多就得了,老师指导做什么差不多做了就完事了。我们做事所有的目的性和自我要求的标准都变得很低,我觉得我们可以做得不好,但也是认真对待后可以接受的“差不多”,但实际上,大家既然进入到研究生阶段学习,只要足够认真,就没有什么做不好的。这里我听过很多有关导师、研究方向和工作条件的抱怨的话,事实上,我们有一万种方法可以避开这些问题,我们对自己的认识给我们自己添加了禁锢。只要我们足够想做成一件事,世间所有的力量都会帮助我们实现愿望,前提还是真真切切的足够的想做成一件事,写文章,出成果也是一样,我写不出来是因为我不想写,我写的不好,是因为我不想那么认真。非要说我真的很想,但就是不行,这就涉及到想法和践行方法的关系,没有正确的践行方法,“想”就只会沦为空想,那就是假的“想”。
2.2 工作态度
前面那说到的意愿问题,其实外在表现就是工作态度。无论阅读文献,还是做试验做仿真,意愿不够强烈,态度就不够认真,不认真就没法在自我提升和成果转化上高效率,就会埋下各种问题隐患的种子。举例就是文献阅读量不够,别人的成果无法成为我们自己的营养,一些关键的细节内容我们往往忽略,造成试验方案的设计乃至试验操作都会出问题,理论分析抓不住重点,然后课题进展缓慢,造成恶性循环,终究害人害己。
于我个人而言,很多问题是可以避免的,很多时候消耗的时间精力皆是由于工作学习态度的不认真造成的。对此我也比较痛苦,甚至怀疑自己性格就是如此,本性难移。这里我查阅资料得到的结论是人的大脑机制是不断强化行为的,做事态度不取决于性格。我们选择的态度会被大脑不断强化,最终形成习惯。所以我们只需要坚持修正自己的态度,使大脑不断强化“相对正确”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习惯即可。
我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态度上的问题,这一点还是老师反复强调后才引起我的反思。“用心”将是我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收获和成长。从做好每一件小事开始,方法固然重要,但前提是我们有强烈的意愿去做,有认真的态度去做。
2.3 写作方法
在拥有强烈的写作意愿和认真的写作态度基础上,关于小论文写作的内容主要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方法、结果分析、结论和参考文献这八方面,针对这八个方面一定是按照所投期刊的要求撰写,不做具体陈述,但其中须注意到的共性问题:创新点的挖掘、语言的逻辑、图表处理、结果的深度分析和总结,下文针对共性问题展开。
(1)创新点的挖掘
我们在写一篇文章时首先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首先需要总结出工作的研究意义,基于多角度进行分析,于国家社会发展、于研究领域发展。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到研究工作的意义,很容易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陷入自我怀疑和厌恶课题的情绪。另外我们需要挖掘出研究内容的创新点,这是我们研究内容的价值所在,可以是新的研究内容(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新方向),也可以是前人研究内容继续(方法的修正和改进),文章须突出创新点。
(2)语言的逻辑
对于语言的逻辑能力培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阅读文献时需要做好笔记,将重点方法、结论以及未解决的问题总结出来,在与老师同学交流时,有意识地训练。基本逻辑思路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国内外研究背景和意义,好的方面和未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做什么”(解决未解决的问题)、“我们如何去做”(研究方法,试验和仿真)、“我们做了结果会如何”(研究价值),在整个课题研究中都是这样的思路,将一个大的研究方向拆解成小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又拆解为更小的研究关键点,我们的小论文就以小的研究内容为中心,按照上述逻辑思路统领全篇,甚至摘要和引言都是按照这样的逻辑。
逻辑思路有了,但是依旧无法写好小论文,直接原因在于平时对于文献的学习总结不够,没有将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研究背景和意义总结归纳,这就体现出来综述类论文撰写的重要性,平时阅读文献要养成及时总结归纳的好习惯,可以用word、思维导图或者流程图等方法总结。我们写出来的内容在逻辑上的表达需要反复斟酌,只有经过琢磨之后,尽可能地将论文表达上的内容疑点和逻辑不清的问题消除掉,让读者、专家满意、舒服才是撰写标准。
(3)图表处理
图表的处理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好的图片可以将研究结果信息清晰完整的表达出来,对于论文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基本要求就是图像质量符合期刊要求以及图片信息的清晰完整。甚至坐标轴的线粗、主次刻度和标题的字号格式皆有要求,需要认真细致地去处理每一张图片,图片内容的排版布局需要经过反复考量。
(4)结果分析和总结
对于结果的分析需要文献的积累,只有掌握了大量文献的理论基础后,才能多角度、多尺度地去分析问题。当前人研究成果积累不够时,最直观地感受就是即便有逻辑思路,但是写论文的结果分析无从下笔,对于试验研究结果无法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也无法挖掘出自己研究结果的关键信息,甚至说我们对于研究过程中的需要关注的点从一开始到论文写作都不明了。结果分析不好,直接影响最后的结论撰写,结论是高度概括的研究成果内容,是最关键的,往往我们在写论文之前就已经胸有成竹才是。
3 我们要写什么样的论文
我思考过自己要写什么样的论文,我以前觉得很多参考文献都是科研圈子里的水文,一点结果将不同的研究内容拆解投不同的期刊,参考的理论和方法不经思考验证就直接“将错就错”,我觉得这些人都是比较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于国家社会以及研究领域发展没有较多价值,这是当前国内存在的普遍问题,我不断的自我怀疑。但是随着和老师以及一些其他硕博生的交流,我觉得应该给每个人一些发展空间和成长过程。
作为初学者,我们应该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以及肯定他人的研究成果。随着自我的不断提升和能力积淀,我们始终保持向上的初心并不断践行即可,没有人生来就什么都会做、都能做好,写论文也一样。硕博阶段最重要的我从来不相信是智力因素,我更相信一个人的目标追求和态度,所以我们要写的论文终点一定将于现实国家社会发展有益放在第一位的,一定是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章,尽管我们能力有限,但我们竭尽所能。
我们或许很不甘或者满足于自己撰写的论文只能在低水平期刊发表,但那一样是对我们工作内容的肯定,同时更重要的是论文是我们在现阶段能力的一个体现,我们更需要关注我们自身的成长。
4 总结
洋洋洒洒写了很多,根本就是两点: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在个人的思想:由于我们的目标追求不同,我们对于成果的论文转化意愿强弱程度不同,影响我们工作学习的态度不同,最终影响论文的撰写水平;直接原因在由思想态度影响下的工作学习效率:文献积累及归纳总结、方法选择、设备操作水平、关注内容、理论积淀等等,外在表现就是做各种事情用不用心,不用心就无法做好。
反观我自己,写论文的意愿不够强烈,但经过以上的反思,我很快改观对于论文写作的态度。在写作态度上,我认同老师所说的“用心”,写不出来主要是平时文献阅读走量不走心,缺少总结归纳,写的水平低就是对于高水平文献以及老师的指导内容学习不用心,或者用心还不够。对于写作方法,我在写第一篇小论文时自己前后修改了十几遍,但是我会局限于自己的学识中,老师的作用在于拔高,将自己的思想通过论文批改灌输给学生,重点我觉得不是文章的逻辑和语序表达,而在于这部分内容应该怎么写才能更科学严谨、更充实清晰,怎么写才能让论文拜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层次,这也是本质,更多需要学生自己反思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