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最近的事件,我的一点想法

2019-11-03 17:48 作者:今天修bug了吗  | 我要投稿

  “青少年行为‘规范化’中心”能够存续,实际上是满足了市场上一部分已存在但未被满足的需求。

  什么样的需求呢?“我希望让我的孩子按照我的规划行动”的需求。

  举例:

  • 我的孩子成天打游戏(注意:“成天”通常是一个被过度概括的概念),我不要ta这样,这样对ta不好。我要ta好好读书(注意:“好好读书”是一个被模糊化的概念)

  • 我的孩子总是和我对着干(注意:“总是”通常是一个被过度概括的概念),我不要ta这样,这样对ta不好。我要ta听我的话(注意:“听我的话”是一个被模糊化的概念)

  • 我的孩子二十四五岁了不想结婚,我不要ta这样,这样对ta不好(注意:错误或过时的观念)。我要ta快点找对象结婚。

  说实话大部分问题是可以沟通解决的,但是部分家长和子女双方之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沟通方式会加重问题。

  最后一些家长就陷入了迷茫:我说也说了,孩子不听啊,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我对孩子这么好我就是想让孩子听我话(注意:反黄金法则,错误或绝对化观念)就这么难?

  我想成为一个自己孩子乖乖听话的好家长(社会身份认同)。事实认定是我做的很失败。

  这时候突然一个看似正规的机构跳出来,头顶天使光环,驱散无尽黑暗: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能让孩子知书达理!(官方宣传)我们能让孩子乖乖听话!我们可以让你变成他人羡慕的完美家长!(社会宣传,社会认同)

  嗯,换我是某位深陷失败教育阴影的绝望家长我也心动了。

  但是根本问题在于这本来就不是孩子的问题。也许是家长的教育一开始就是有问题的。

  一个场景:我的小孩三岁,玩耍时被椅子腿绊倒,坐在地上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我要怎么哄?

  很多上一代人的哄法就是:椅子坏坏,害xx摔倒了,我们打它。诶,小孩也不哭了,皆大欢喜。但是第一次可以是椅子坏,第二次是桌子坏,第三次、第四次…都是外界的问题。

  长大之后:我没有错,都是别人的错。

  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岁到六七岁的孩子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小孩认为万物皆有生命(泛灵论)。所以你说椅子坏,惩罚椅子,他也信,也听得进去。——坏蛋受惩罚,我的心理平衡了。

  那么换个说法:宝宝疼,椅子也疼,我摸摸宝宝,宝宝不疼了也摸摸椅子,好不好?——我会痛,别人也会痛。

  共情和善良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不是教科书说教出来的,更不是一边抽烟喝酒打麻将骂街一边高谈阔论说教出来的。以上仅为一例,其他良好品质同理且更复杂。

  ……所以孩子不听话,不善良,追根溯源是谁的问题?是谁同样需要反省?是谁同样需要改正?父母是否给予了足够的陪伴?父母是否给予了正面的榜样?父母是否采取了正确的沟通方式?父母是否做到了理解?

  有吗?他们看到的是自己的原本桀骜不驯的孩子经过了“■■书院”、“■■中心”这一个黑盒,变得知书达理、听话乖巧。这是他们想要看到的。他们获得了社会认同。他们成为了完美家长。他们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我写这么多,不是为了把青少年的一切行为甩锅给父母,而是希望经过了这么一次大风波之后,我们选择成为父母的时候能够学到点什么,我们能够不再重蹈覆辙,我们能够避免悲剧发生,我们能够停下这一条变态的盈利链条。

  我们,而不是他们,能够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本文撰写仅为个人一时起意,尚未经过严谨论证)

关于最近的事件,我的一点想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