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评书的笔法技巧(上)
文/清平客
和小说属于书面文学不同,评书是彻头彻尾的视听艺术,说书人的口头表述和身段表演转瞬即逝,这就对叙述角度提出了特定的严格要求。尤其是在书馆里,演员始终不敢有丝毫放松,势必要使尽浑身解数,只有在“出我之口,入你之耳”的极短瞬间,做到共同理解和充分沟通,才能牢牢地抓住观众,否则就会失去观众。因此,演员时刻要揣摩探询观众的生活情况、兴趣爱好、欣赏习惯,让自己的艺术最大限度地“谐于里耳”——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 形成自成体系的叙事方法和剪裁手段。
关于叙事方法,北京评书有一套专门的笔法。根据品正三、陈荫荣师徒的分类,北京评书讲究叙、明、暗、惊、捂、伏、缝、倒、插、栽、原(攒)、蹬、补共13种笔法。通过这些笔法的交错运用,组织情节,刻画人物,描绘环境,从而达到令观众百听不厌的艺术效果。
叙笔
叙笔,指演员以第三人称口吻叙述书情。从广义上讲,除去书中人物的说话和演员的分析评论以外,凡是交代人物出场、“开脸儿”“摆切末儿” 等,都属于叙笔。从狭义上讲,叙笔是说书的起头,交代说的是什么书,哪朝哪代,什么场合发生了什么事,必须铺平垫稳。有道是“评书好说头儿难起”,开头叙出枝儿,中段再长叶子,之后才好开花结果。
叙笔中最难的是从这一段书向下一段书过渡的“过沟”,这对演员的功力水平是绝对的考验。比如《隋唐》中从十八路反王屯兵四平山到瓦岗山重整人马南下五关,这之间就是“过沟”,前面的书“扣子”都解开了,观众已然全明白了,如果平铺直叙地说下去,观众肯定不爱听。这时就要用精练的叙笔,言简意赅地把内容说清楚,赶紧“跑"到虎牢关,进人秦琼大战尚师徒的精彩故事中。
明笔、暗笔
明笔、暗笔,顾名思义,明笔是讲说故事中现场发生的事情,暗笔是指描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两种笔法经常结合使用。比如《隋唐》中“伍建章骂殿”一段,伍建章上殿大骂杨广弑父夺权、欺娘戏妹、鸩兄图嫂六款大罪,杨广恼羞成怒,以及宇文化及进谗言等,都是明笔:而杨广怕杀死伍建章引发众大臣起兵造反,伍建章只求一死并寄希望于儿子伍云召南阳关兴兵反隋,他二人的心理活动就是暗笔。
此外,还有两种暗笔,一种是通常所说的“书中暗表”。比如《东汉演义》中“武科场”一段,刘秀撞到一位官员的大轿,被其带回府中审问,官员当即说出刘秀手腕上所戴镯子的来历,刘秀大吃一惊。观众也会愕然:镯子是刘秀东宫太子身份的证明,这个官员怎么会知道呢?他是谁呢?此时,明笔中断,插入暗笔,“书中暗表, 这个官员姓窦名融,官拜吏部天官....”。另一种是通常所说的“如此这般,这般如此”。评书中这样的桥段很多。比如某大帅传令,内容机密,“法不传六耳”,命接令之人附耳上来,“如此这般, 这般如此”。一语带过,暗藏其中,既增强了悬念,又节省了笔墨,一举两得。
评书一般是根据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使情节连贯,线索清晰,但有时容易造成节奏单调、迟缓,且因为受到时空限制,有的人物出场和事件的发生如果不作交代,难免突兀生硬,若一一详叙, 又会显得累赘冗长。因此,在采用明笔叙述故事的同时,巧用暗笔,插入说明性的成分,这种穿插和变化使情节游而不离,分而不断,且在渲染环境氛围、揣摩人情世态和构成悬念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可以看作是明笔的补充和丰富。
惊笔
惊笔,又叫惊人笔,指叙述令人惊叹的情节或细节。评书情节忌平淡,常以惊人取胜,即讲求险情的突发性和事件的意外性。惊笔的陡然出现,往往能够产生情节更为跌宕、故事更为生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效果。文书、武书都有惊笔。文书常有问官三推六问,问不出实情,忽然灵机一动,想出办法,使真相大白的情节,如《杨家将》之“假松阴曹夜审潘洪 ”。武书里常有双方比武,一方骤使杀招,另一方招架躲闪不及,把眼一闭,“我命休矣”;或是法场上“三声追魂炮响,鬼头刀刀光一闪,鲜血迸溅”等情节,令人提心吊胆。举凡惊天动地的英雄行为、出奇制胜的突袭伏击、英雄人物的落难与被擒(又称“倒座子”)都属于惊笔,且一般常用于故事转折处或一回书的结尾,与悬念相结合,使惊人之势更为凸显。
捂笔
捂笔,又叫掩笔,指演员故意把书中人物、情节若干重要的真实情况先掩盖起来,拴成扣子,到适当的时候再解开。比如(龙潭鲍骆》中说骆宏勋被擒,在四杰村被仇匡用镔铁盘龙棍打死,连人头都打飞了,观众以为骆宏勋必死无疑。等说到花碧莲为丈夫骆宏勋招魂时,骆宏勋又活了,演员这才交代死的不是真骆宏勋。这就是捂笔的运用。
伏笔、缝笔
伏笔、缝笔,指前面把一条线索埋伏下来,暂不再表,后面到了适当的时候再交代补充,把这条线索缝上,做到交代清楚,有始有终——前为伏笔,后为缝笔,二者需相连使用。比如《三国》中“长坂坡"一段,赵云救主闯出重围,曹操紧追不舍,至当阳桥前,张飞赶到,一声断喝,阻住曹军。曹操听说是张飞,想起一件事:昔日白马坡关云长斩颜良后曾对自己言讲,他有一结拜三弟张飞,能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反掌观纹。当时自己还命人记于袍襟之上。想到此处,曹操赶忙撩袍观瞧,果然上写“今后与张翼德相逢,不可轻敌”。由此看来,白马坡关羽对曹操说的那番话就是伏笔,而长坂坡曹操撩袍则为缝笔。
还有一种伏笔是通过“摆切末儿”的方式伏下线索。比如《水浒》中“醉打蒋门神”一段,武松进快活林酒楼时,演员必须细致描述酒楼环境,讲清楚酒楼摆设,尤其要说明酒缸的位置,给观众留下印象。之后说到武松把蒋门神爱妾扔进酒缸(缝笔),才能让人不觉得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