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周炜辱骂网友惹众怒!文字低俗拒不道歉,他的血性用错地方
近日,河南暴雨导致的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此洪灾肆虐之际,各方众志成城为灾区捐款捐物、出资出力,公众人物们更是身体力行发挥号召力为受灾地区助力。
主流相声演员周炜一番关于河南洪灾的言论,却在此时遭到了网友的抨击。

周炜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支声援河南的短视频,好事网友对其进行“催捐”,周炜在评论区直接暴躁回怼网友,甚至不惜借用伦理哏,用词虽不带脏字,但放在当下语境就显得极为粗俗暴戾。

有网友评论“你跟姜昆不要光动嘴皮,捐款行动才是真”,周炜回呛言论顿时语惊四座,“这辈子就是一时冲动捐赠了你,孩子挺住”。

光这还不够,粉丝私信质疑周炜德行有损,周炜甚至声称“就这个血性,谁恶意挑衅,就这个态度”。
该事件在网络发酵引起巨大争议,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一夜间变成辱骂网友的粗言秽语之徒,这种形象上的巨大反差让网友一时难以接受,纷纷群起而攻之。
迫于舆论压力,周炜两天后发布声明称自己被盗号,称该受争议言论并非出自本人之口,试图将过错全部推给所谓的“盗号者”一方,且委托律师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试图让这场风暴迅速停止。

但是,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周炜已经不是第一次在评论区怒怼网友了,网友们纷纷翻出之前周炜在评论区发表过的不良言论,并讥讽“每个月被盗一次?”果真是薛定谔的盗号呢!

可见,“被盗号”这种已经被公众人物用烂的公关借口似乎并不能堵住悠悠众口,要求周炜出来道歉的言论越来越多。
见网友并不买账,周炜接下来的操作就显得更为迷惑了,直接把发布在各账号上的相关视频都删除了。
“既然是被盗号,也向警方报案了,那么视频不就是证据吗?为什么要删除?”新一波争议汹涌而来。

纵观周炜事件全程,从怼网友到发表盗号声明,再到删除相关视频,这一系列迷之操作一次次激怒网友,带动新一波舆论漩涡,一桩桩一件件无不体现着周炜作为“国家队”的高傲与狂妄。
究其原因,周炜之所以能毫无忌惮怒怼网友,大部分或许是其事业之路一帆风顺,以至于将生活过度理想化,认为自己的“真性情”可以一直被称赞,没见识过网络世界舆论翻滚的恐怖。

02
1975年,周炜出生于语言艺术富集地天津,也许是耳濡目染,15岁的周炜进入北方曲艺学校就读。
1999年,周炜首次登上春晚舞台,与孙涛、林永健等合作的小品《真情30秒》在央视春晚舞台播出,该节目获观众喜欢的剧目二等奖。
平心而论,科班出身的周炜相声功底还真不差,基本功扎实。姜昆曾评价他“干什么都有点样”。

潘长江也放言:“周炜是相声演员里面最帅的”。

嘴巴皮子快,脸蛋长得漂亮,周炜在相声界声名鹊起,参演许多节目刷爆了存在感。
随着舞台经验越来越多,周炜拜入姜昆门下成为其关门弟子,参与的作品也越来越多。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与姜昆、戴志诚等合作相声《专家指导》令其名声大噪,拿奖到手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成了其人设加身。

姜昆曾评价周炜是个“一专多栖”的演员,希望他“把东西多学点儿,不要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2014年,常年扎根于央视春晚的周炜与朱迅搭档,共同主持央视综艺节目《幸福账单》,不久又受邀参与央视综艺《非常6+1》的录制。

多重身份的加持使得周炜 “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人设愈发在观众心里扎根,观众对其个人德行上的要求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但周炜的此次翻车,责任倒不在于观众对他的完美人设要求,而是其狂妄无礼的态度。公众人物也是人,当然可以有自己的情绪,但盲目怒怼网友的客观评论就是德行欠缺,是用“真性情”当遮羞布也无法掩盖的丑态。

周炜或许是活在象牙塔里、被众星捧月了太久,失去了对现代网友的共情能力。
现在的观众已经不好糊弄了,他们喜欢的、支持的,是既会做人、专业能力也突出的艺人,他们理解艺人偶尔的小失误,但绝不会包容犯错不认的艺人。

03
当然,回到事件本身,我们不难发现,此次负面舆论的爆发,责任并不仅仅在于周炜一方。
就周炜自身而言,脱口而出的“伦理哏”体现了其潜意识中对自身作为公众人物基本道德修养的忽视;负面舆论爆发后推脱谎称的“被盗号”,也体现了他不敢承担责任的懦弱。
但之后周炜亲自到河南参与物资分发,无论动机如何,做了好人好事理当值得肯定。

其次,质问、逼捐的网友就当真毫无过错吗?
河南灾情,作为公众人物,必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但这不意味着需要向大众公布自己的公益行为。有的明星行事低调,也不能强行逼着人家宣传吧?
至于逼捐的网友,那就更搞笑了,典型的道德绑架呗。因为自己或多或少尽了一份力,就自认为取得了“道德许可执照”,就能心安理得对别人指手画脚评价别人,并从中获得一丝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慈善原本应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行为,是自愿对需要帮助的人的一种援助。而“质问”“逼捐”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一种强迫的成分,让慈善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要说从周炜事件咱们能有什么感悟,无非两点。
第一,公众人物要谨言慎行,别忘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第二,道德是自律,而非他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