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的他跨过鸭绿江,冒着枪林弹雨修路搭桥…
1950年
19岁的陆培林
随部队进入朝鲜战场
据他回忆,入朝时,主要路桥均遭到封锁或炸毁,部队想要过鸭绿江,只能走丹东鸭绿江二桥。当时已是11月,气温很低,徒步行军本就疲惫不堪的志愿军,还要时刻保持警惕,躲避敌机的轰炸。走累了,陆培林和战友就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加油鼓劲,向朝鲜战场进发。
入朝后,陆培林和战友主要负责后方保障工作,通过修路搭桥、挖掘坑道等方式,保障作战时道路畅通。“战场上,稍有动作就可能被敌人发现,修路造桥更是难上加难。”陆培林说,战斗打响后,敌人的轰炸机时常在天空盘旋,地面上还有精锐部队的坦克大炮,加上恶劣的天气影响,志愿军们真是吃尽了苦头。陆培林告诉发布君,由于设备落后、物资短缺,他和战友们往往只能靠铁锹和洋镐等原始工具,和敌军争抢时间,甚至徒手开路搭桥。“我们抢抓敌人飞机轰炸的间隙,趁着硝烟尚未消散的时候搞抢修,情况紧急的时候,头顶有枪林弹雨也要上,一切都只为作战交通顺畅。”回忆起当年战场上的紧张时刻,89岁的陆培林依旧热血沸腾。

图为陆培林旧照
陆培林说,朝鲜多山地,部队平时都驻扎在山里,战士们住的是潮湿阴冷的山洞。有一次,队里的新兵实在耐不住寒冷,用汽油桶烧热水,结果冒出的烟被敌人发现,敌机立即对我方山头进行轰炸。“当时多亏班长一把把我推进坑道,我只是被炮弹碎片炸到,受了点轻伤,要不然后果不敢想象。”陆培林说,那次以后,无论天气多冷,大家都咬牙扛着,再也不敢燃火取暖。

图为陆培林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
陆培林又留在朝鲜
参与了战后恢复建设工作
直到1955年跟随部队回国
1961年,陆培林回到家乡马桥镇集福村。每天,陆培林都坚持读书看报,了解家国大事。“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日子真叫蒸蒸日上。”陆培林说,正因为有了参加抗美援朝战斗的经历,才让他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审:朱红芳 朱正
编辑:徐晗
来源:靖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