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西游记没拍的一集究竟讲了什么?
关于魏征斩龙王、唐王游地府的内容,86版《西游记》剧本已经写出来了,但由于涉及因果轮回,没有过审,所以没拍。后来拍续集的时候,还是没让拍。只是续集补拍的《情断黑水河》一集中,出现了一些相关内容。
剧本中的第五集《魏征斩龙王》的情节并没有承接,而是对第四集的补充说明,改编自原著第九、十、十一回的内容,也是对后面黑水河情节的铺垫。
明代百回本《西游记》第十一回情节从长安城泾河岸边渔樵二人的对话写起。两个人从酒馆喝多了,就各种秀文采、作诗词、斗优越,搞了一个二人诗词擂台赛。剧本改成了二人干完本职工作在河边以蚌壳为容器,在河边边喝边聊,二人也只是在工作时一人唱了一首接地气的歌谣,喝酒时候也没有斗嘴,没有做那么多诗(原著的斗诗情节赞的太冗长了,没啥意思,占了半回),而是和谐交谈。原著中,两个人攀比到了酣处,由各自秀优越升级为互黑,从而让渔夫说出了袁守诚的神卦,成了泾河龙王与袁守诚矛盾的导火索。剧本中就是渔夫酒后失言,淡化了渔樵矛盾。不影响情节进展。
剧本借渔夫之口交代了袁守诚是钦天监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叔。但电视剧没有。历代朝廷均设有天文台观测天象。唐称司天台,宋元称司天监。钦天监是明时朝廷设立的天文台,负责观察天象。袁天罡本作“袁天纲”,是唐代著名术数家,传说他善于预测、相面。
续集补拍的《情断黑水河》一集,拍了渔樵对话,但把樵夫改成了小鼍龙变成的探子,这个与原著不符,而且设计也有问题。因为电视剧剧情是泾河龙王已经听说了袁守诚给渔夫算卦的消息,只要去找袁守诚验证就好,让小鼍龙再去找渔夫打探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剧本里交代了渔夫姓张、樵夫姓李,本来就是老相识,原著中更是早已明确二人的名字是张稍、李定。明初的《西游记平话》虽然失传了,但是“梦斩龙王”这个章节因为收录在残存的《永乐大典》里,保存了下来。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加了一个渔樵问答的诗词秀,但是渔夫、樵夫的名字都和《西游记平话》一样,一个唤张稍,一个唤李定。不过,《西游记平话》里两个人都是渔翁,没有樵夫。泾河龙王打赌的降雨量,也是“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
对于泾河龙宫的阵容,剧本和电视剧不一样,剧本里出场的是龙子龙女、龟相鳜婆、虾臣蟹士、众水族,跟原著差不多,而电视剧里出场的泾河龙王的九个儿子,也就是原著中的“第一个小黄龙,见居淮渎;第二个小骊龙,见住济渎;第三个青背龙,占了江渎;第四个赤髯龙,镇守河渎;第五个徒劳龙,与佛祖司钟;第六个稳兽龙,与神宫镇脊;第七个敬仲龙,与玉帝守擎天华表;第八个蜃龙,在大家兄处砥据太岳……第九个鼍龙”,跟原著照应的更紧密。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里,黑水河的Boss是原著中的小鼍龙,剧本中则改成了龙女,把小鼍龙删掉了,九个儿子合并为一个工具人“龙子”。
泾河龙王变成白衣秀士一段,只有86版《西游记》续集尊重原著。TVB张卫健版《西游记》中的泾河龙王是变成了员外,带着龟丞相变成的家丁直接上门找茬;钱雁秋编剧的《西游记后传》则是把泾河龙王改成了渭河龙王,把白衣秀士改成了青衣老人。但是,原著中袁守诚开的是有排场的卦馆,而不是简单地卦铺,这一细节张卫健版拍得更好。
剧本设计了一段袁守诚主动给泾河龙王看相,说他有“河川水泽之气”的对话,剧本中泾河龙王被惊到了,电视剧中则是泾河龙王抵赖,说自己是山上下来的。另外,电视剧有一处败笔:泾河龙王对袁守诚“云迷山顶,雾罩林梢。若占雨泽,准在明朝”的卦辞居然听不懂,这还是龙王吗?
玉帝穿旨的情节,剧本是有玉帝从圣旨中现身特效的,但电视剧简化了,直接让金衣力士传达了一切。原著中,出馊主意不按规定下雨的是鲥军师,剧本中是虾臣,电视剧中是小鼍龙,张卫健版是龟丞相。
泾河龙王犯天条,袁守诚指点他找李世民求助,之后的剧情,86版《西游记》就没有再拍。张卫健版《西游记》中,泾河龙王直接找到了李世民,而原著中是托梦求助。剧本也是托梦,但没拍。
原著中有大段关于李世民上朝的描写,让第九回始于诗词、终于诗词。书中所列举的大臣,都是唐代的开国文武功臣,有些人名由于小说的传写或避后世帝王的讳,和史实有差异。段志贤,即段志玄。刘洪纪,即刘弘基。胡敬德,即尉迟敬德,因是胡人,所以民间又称胡敬德。秦叔宝,即秦琼,字叔宝。由于魏征接到了斩龙王的任务,正在做准备工作,所以没上朝(这个兼职干得好,有天上老板罩着,地上的老板没法抓考勤)。所以李世民敢在朝堂上公然向众臣问计,问如何留住魏征。徐茂功就献计说借下棋为名拖住魏征。这一段86版《西游记》剧本写了,张卫健版西游记则以旁白一带而过。
魏征梦斩龙王这一段,张卫健版和《西游记后传》拍得都好。86版剧本删掉了天上掉下龙头的血腥情节,张卫健版拍了,但比较简单,取来龙头的是李世民的内侍,原著是秦琼、徐茂功等。
客观来讲,李世民不需要对泾河龙王的死负责,这一点借十殿阎君(86版《西游记》出场的只有第五殿的阎罗王)之口说得明明白白,TVB张卫健版是借唐僧之口阐明了是非,泾河龙王的确罪有应得。但龙王死后李世民不但不惩罚魏征(明知道李世民要救龙王还用睡觉的方法上天杀龙,已经欺君了,86版剧本似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设计台词说魏征不知道李世民想救龙王,但这说不通),还把龙头挂在市曹展览。市曹是城市里商业集中的地方,古代常在这里处决人犯示众。这就很气人了,等于公开承认泾河龙王的死刑犯身份,如果他向曹操学习,向曹操善待关羽首级一样对待龙头,可能还不会被泾河龙王的鬼魂骚扰。
泾河龙王索命的情节,TVB《西游记》拍得很有点惊悚片的味道,但跟原著不同的是,李世民是被正在寻找取经人的“女真人”观音救醒的,观音在《西游记》里就是女人,且在佛、道两家都有挂职,在佛教是菩萨,在道教是真人。
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门神乃是唐朝秦叔保、胡敬德二将军也。据说唐太宗生了邪病,寝门之外抛砖弄瓦,鬼魅呼叫,三十六宫、七十二院都搅得夜无宁静。太宗惧之,以告群臣,秦叔宝奏曰:“臣平生杀人如剖瓜,何惧魍魎?愿同胡敬德戎装立于门侧守伺。”太宗同意了,二人守了一夜,果然鬼魅敛迹。太宗心想,总不能让这二位每天都熬夜吧,使命画工把二人真容画出,手执玉斧,腰带鞭练弓箭,怒气威风,一如平时,最于官掖之左右门,从此邪祟就再也无踪无影了。后世沿袭,这二位也就永为门神了。《西游记》的故事大致也是这样,只不过明确了闹鬼是泾河龙王所为,还增加了魏征把守后门的情节,这些86版剧本也有,只是没有交代门神的传说。张卫健后来在台湾演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中,作祟的鬼魂不是泾河龙王,而是李建成、李元吉。
唐太宗游地府的故事从唐朝就有了,记录在张鷟的《朝野佥载》中,但这里在阴间替李世民打招呼的不是魏征,而是李淳风。86版《西游记》剧本直接把魏征写信打招呼的情节删了。这个故事被民间继续编来编去,已经形成了和今天《西游记》差不多的规模。敦煌有一份唐朝末年的《唐太宗入冥记》。其中有个崔子玉,就是《西游记》中的崔珏。《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祁州(今保定安国)老崔夫妇,年老无子,到北岳神前祈祷,忽然梦见一个童儿,手拿两块美玉,叫夫妇吞下。于是名崔子玉。长大后当官,正直无私,昼断阳间案,夜断阴间案。“珏”的意思就是两块玉。所以他名珏,字子玉。崔子玉想要官,审理李建成、李元吉被杀案,一而再再而三地刁难、吊胃口、要挟。唐太宗急于还阳,却又亏着心,抖不出皇上威风,却又不肯失了皇上体面。张纪中版《西游记》就有借鉴《唐太宗入冥记》的意味,李世民在阴间没有像原著那样平起平坐,而是完全沦为阶下囚,审理的案件也是李建成、李元吉被杀案。不过后面魔改有点严重,崔珏篡改的生死簿的事被查出,不但没能救李世民,连自己也搭进去了,最后是观音菩萨出面才救了他们。
斩龙王和入地府,最初完全是两个故事。这也就是为什么龙王在阴间告状,一定要“三曹对案”。结果到了阎王殿上,十殿阎王下殿迎接。说那龙王已经被送去转生了。86版电视剧还安排泾河龙王现身地府走了个过场,来了一个象征性的“三曹对案”。原著中泾河龙王还没现身地府就彻底杀青,“三曹对案”成了一句空话。因为这根本就是硬拼起来的两个故事。张纪中版不使用泾河龙王的故事,的确也有其高明之处,不过代价就是:后面黑水河的情节也直接删了。
还有一个细节,张纪中版《西游记》中崔珏改生死簿是把“三十岁”改成“五十岁”,而不是像原著一样把“贞观一十三年”改成“贞观三十三年”,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贞观”年号本来就只使用了二十三年。
当然,86版《西游记》剧本没有改变这些,都是照原著写的。
“幽冥地府鬼门关”,就是阴间世界的唯一入口。进入“鬼门关”,就像进入了一个只能单向开的地铁闸机,进去之后,就无法再从这个闸机出来,只能另行寻找出口。俗话说“人死不能复生”,就是这个意思。单向开门的“鬼门关”,象征着死亡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整座“地府”,坐落在一座大山的脚下,这座山叫“阴山”。山前是地府,山后是十八层地狱。 如果生前是个好人,就直接送过“阴山”,到“六道轮回”投胎转世。如果生前作恶太多,就会被发配到地狱。地狱里的大鬼小鬼会给他用刑:火烧冰冻下油锅,大锯会把人锯开,铜蛇铁狗会来吃他的肉…… 其实这和“天宫”是皇宫的翻版一样,“地狱”就是人间监狱的翻版。人间想得到的折磨人的方法,这里都有。张纪中版《西游记》对十八层地狱的展示还是很有水平的。
阴间世界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叫“枉死城”。 根据《西游记》的设定,“枉死城”也是一座城,过了奈何桥,就是枉死城。“枉死城”就是无辜而死的人。比如战乱中被杀的人民,政变中的牺牲品等。这些人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罪过,只是倒霉丢了性命,他们的怨气当然是极大的。这就像人间受了不公正待遇的人,他们一定会到处奔走呼号,不能安于正常的生活工作。所以,即便是具有筛选功能的“六道轮回”,也没法安排这些人的出路。阎王虽然权力很大,但因为他们不是罪人,没法把他们关入“地狱”,只好把这些人安置到“枉死城”中。这些人很痛苦,既无法逆行回到阳间,又不愿就此转世投胎。一旦看到生前害死自己的罪魁祸首,这些冤魂就会拦路索命,不给钱就不放行。原著中,李世民是借了阳间善士相良借了一库阴间捐款才通过,这一情节在TVB陈浩民版《西游记2》中有体现。
阳间世界的出口有六个,不过六个闸机集中在一个地方,这就是另一头的“六道轮回”。 “轮回”是佛教的概念,然而被《西游记》简化改造了。
“轮回”本来是指众生生而又死,死而转生,不停地处于各种生命形态中,像轮子一样转来转去。根据佛教说法,生命形态有六种: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鬼道、地狱道。但在《西游记》里,阴间世界的出口被设计成“六道轮回”,就是一个大轮子!有点儿像抽奖转盘似的东西。人死后都要进入轮子,接受筛选,轮子有六个出口,根据生前的所作所为,或者投胎到富贵人家,或者投胎到贫贱人家,有的则直接成为神仙。 至于到底会从哪个门出来,有时候“地府”工作人员会预先告诉你(比如李世民就被送到“超生贵道门”);但大多数人的筛选结果,要等出了某个门才真相大白!所以,人生在世必须行善死后才能有好归宿,这是李世民在地府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坚定了他回到阳间举办水陆大会超度亡魂的决心,从而引出唐僧。
86版剧本在李世民离开地府的情节处出现了低级错误,让李世民失足掉在奈何桥下,要知道,原著里只有作恶慎重的“业鬼”才会掉到底下的血水里受罪,李世民是贵客,不可能享受这待遇。他是在路过渭河的时候被朱太尉推下去的,相当于人梦中下坠惊醒。孙悟空第一次离开地府的时候,也是被草绳绊了一下而惊醒。
原著中,众臣都以为李世民死透了,要入土,是魏征据理力争才保证了李世民还阳。张纪中版《西游记》这一段虽然细节不一样,但意思到了。反而86版剧本中李世民一直在寝宫昏迷,没什么意思。
原著中“刘全进瓜”故事是可有可无的,所以除了《夺宝幸运星》外,所有《西游记》影视作品都没拍。这段故事所透露出来的价值观很接近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一个失败的男人,可以通过送阴间快递夫妻团圆。老婆有着原来的灵魂,但是换了宫主的身体,等于说靠着送一个南瓜当上了驸马爷。这就体现了底层民众的一种美好愿望。按照古人的说法,宋元话本讲的“皆是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刘全自杀送南瓜还当上了驸马爷,的确很“变泰”了。有些细节,肯定是作者加的或者改的。比如,刘全送的瓜是南瓜。南瓜原产地是美洲,最早可信记载是嘉靖四十年的地方志。在百回本《西游记》成书的年代,南瓜绝对是刚刚传入中国的新鲜玩意,所以幽冥地府没有也是正常的。
剧本第五集李世民大赦天下的台词,86版《西游记》起初没有,后来拍续集时补在了大结局处,这个大赦被放在了唐僧师徒取经归来后,晚了十四年。另外,86《西游记》续集把水陆大会放到了大相国寺,这就是低级的地理错误了。李世民人在首都西安,不至于半个水陆大会都远赴河南开封吧?其实是编剧没仔细看原著,把地方记错了,原著中是李世民在阴间欠了河南人相良的钱,让尉迟恭去还,但相良不收,尉迟恭就用这笔钱建了大相国寺。相国寺原为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故宅,北齐时始建寺庙,后毁于战火,唐代重建,本来和相良夫妇毫无关系,也没有他们的生祠,此处相国寺来历是作者根据民间传说加工而成。来源可能也是宋元话本,阳间是穷人,阴间是富翁,也很“变泰”。水陆大会是在化生寺举办的,这在最初的《困囚五行山》一集已经拍了,续集的补充真的画蛇添足。
“萧瑀正空门”的情节,86版剧本直接删掉,张纪中版《西游记》通过台词略有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