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023年智能锁行业的“危”与“机”
我国智能门锁行业已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尤其是15年后,行业增速极快,在消费端,用户需求持续旺盛;在业内,搭载各类工艺、技术的智能锁产品不断涌现,在快速增长的背后,危机和机遇同时孕育。依附在智能锁供应链上的各角色群体,该如何避开危机,抓住机遇?
针对以上问题,有着7年从业经验的行业同仁董啸,结合从业经历和思考感悟,浅谈2023年智能锁行业的“危”与“机”。
原文作者丨董啸 整理丨柳叶
国内智能门锁经过多年疯狂野蛮生长,市场需求体量虽持续提升,但增量已放缓。房地产配套已进入下行周期,主要增速来自于下沉市场,公寓管理型门锁等。公寓管理门锁主要来自于公租房,工厂宿舍,学校智慧管理改造,小型公寓智慧管理改造等需求,此类项目单价一直不高。笔者一位公寓门锁生产商,从19年至22年,已完成月产销量1万到10万的增长。
产品上,低端价位的智能锁也能做到3/4年平均生命周期,品质的提升带来替换率的减少。线下299的基础半自动已是普遍,消费没有门坎,已进入普惠阶段。
品牌格局及出路
智能锁行业品牌众多,由此形成了多个派系。白电、3C、安防类品牌切入,诸如海尔、TCL、萤石、大华、华为,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里已根深蒂固。集团化的宣传投放,多样化的销售渠道,营销成本是比单锁品牌低得多的,用户也非常信任。如海尔、TCL、美的,无需投入研发ODM,直接外采模式,交付依靠线下服务商,效率、服务水平都极高,毛利率亦非常可观。
单锁品牌方面,经过多年的经营,线上线下结合发展,已形成凯迪仕、德施曼、鹿客三足鼎立的局面。三者均注重广告投放,产品质保年限提升至四年,再加上强大的研发能力和线下自有品牌服务商,在中高端用户市场的统治力极强。
需要提到的一点是,为什么有的品牌产品喜欢套壳?难道是为了节省研发成本?当然不是,家族化的设计,节省营销成本,ID设计加深了用户印象。如果用户生活中见到你的产品ID,就想到是你的品牌,也是一种免费的营销,所以大牌根本不怕你模仿外观。
在一系列智能锁选手中,不得不提到小米系。小米系的野心太大了,大到吃掉全球智能门锁行业的半壁江山。截止今年,小米门锁销量已突破400万,米家生态是它的护城河 。小米除e系列 其他品都是高利润。最先打价格战的却成了最挣钱的,赢在格局。
其中,绿米的智能家居产品无缝接入苹果生态,苹果用户首选;鹿客的国内公寓门锁市占率已达6成以上,绝对的领导地位。再加上鹿客产业园的投产,奠定了其坚实基础,由此吸引众多国际大牌OEM/ODM业务。其外,其自有品牌也已出海多年。鹿客的研发生产交付能力是全链的,其专利已俞500项,遍布全部智能家居,门控安防全链。其布局云鹿智慧门也初见成效,足矣见其野心与实力。
对于业内大小品牌来说,各自的突破方向也很明确。
大品牌依托新的供应链技术,实现软硬件、外观工艺的持续微创新,继续提升巩固其品牌高度。通过高补低、多品牌、降成本、占渠道等策略去挤压小品牌。
小品牌没有退路,只能往上打,不只是功能和价格,开发新媒体营销渠道,精品战略,占领用户心智,积极接入智能生态。如果靠一年开10套模具的模式来取悦消费者,只会更卷。
产品吸引力危机来临
用户市场方面,由于国内市场相对空白,用户需求增长,因此近几年门锁行业发展非常迅速。在所有行业中,能完全把外资品牌驱逐出境的行业寥寥无几。这是中国制造的实力体现,也证明智能门锁行业人才济济。
但是,目前的智能锁产品,在功能体验上已足够满足用户的需求,短期内不会再有功能上颠覆的创新。
需要警惕的是,如今80、90后是消费主力,未来十年00后就是消费主力,有没有嗅到危机?面对00后,你的产品还有吸引力吗?
丢掉钥匙、自动上锁、可视猫眼、音视频门铃、主动安防、无接触无感验证 ,在智能锁的众多宣传卖点中,除了丢掉钥匙 自动上锁外 其他的都不是从0到1,只是整合优化。所以,任何产品都要基于用户场景需求去考虑,产品功能差异也就是不同的组合而已。
供应链的变化
在消费级人脸识别领域,除汽车智能座舱外主要体量就来自智能门锁。现在双目3D已接近bom价格,接下来3d结构光,也将来到双目水平。
MCU这两年已完成国产替代,降本已到极致。锁控整合化高性能soc会是下一个方向。
现有的锁控板、音视频soc、驱屏芯片板、人脸算法芯片都为模块化,浪费严重且故障率增加。
例如一个猫眼人脸自动锁有8个小板,而在鹿客、小米旗舰产品上,其整合方案仅需2到3个小板。这也是降本提效的做法 ,但对于中小厂来说,还是依赖于公板方案商,目前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案。
近几年,供应链上也有诸多的创新。例如掌静脉,成本低于3D人脸很多,且体验略优于指静脉;存在传感的雷达波应用替代pir;D-TOF接近传感替代红外对管感应;最新的超声波TOF技术,可集成人脸唤醒和中距离逗留侦测。
值得一提的是,背包电机搭配感应锁体或将会在今年到明年爆发应用,这是小厂弯道超车的机会,会继续追平与大牌的体验差距。
大厂和小厂的区别,不仅仅是供应链。管理是否精进,研发投入比例、产品定位、体制以及策略是否健全(产品总监、营销总监、采购管理、用户研究、新媒体运营、品牌战略规划、营销方向、降本策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供应链各角色如何应对?
多变行业内外环境,要求智能锁各渠道角色积极寻求新变化,转变经营思维和行为方式。目前,在交付端,很多城市都有专业的交付团队。队长不再是老板的角色,交付成本单锁可降到60元,并接入了多个品牌。注意,这不是工价的降低,是效率和服务的提升,碾压传统经销商和线上平台。
在门厂端,众多传统的门厂,没有机电研发配套能力,但是智能门的需求却日益旺盛,这给成锁商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尤其是高端门厂,尤其注重品质和用户体验。
对于线下经销商群体来说,要抛弃进价翻五倍的思维,要保持合理的利润,这样,理性的消费者没有理由非要在线上购买。同时还要着重接入有发展前景的二线品牌,因其品质不比一线差,代理资金压力也低很多。
营销方面,要挖掘短视频和直播营销的潜力,因为直播有地缘优势,且效率非常高,可以通过视频对话加深情感交流,是非常低成本又高效率的营销方式。
据悉,很多90/00后锁具经销商都在运营新媒体,以抖音为例,就有10个亿的用户。你不做,别人就会做。要抛弃100个型号摆店里的思维,智能锁不是衣服,用户对外观没那么在意,要走少sku的精品策略。
生活工作中或许挫折坎坷,但是大家不要灰心,要多学习、多交流,继续进步,为智能门锁走进千家万户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智能门锁研究Pro仅作为行业媒体平台,提供发布服务,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信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