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二战美国“平流层大炮”,120毫米口径的M1重型高射炮

2020-11-22 23:30 作者:丹书战史  | 我要投稿

二战初期大口径高射炮并不多,普遍为3英寸高射炮或者75毫米口径高射炮,法兰西战役期间德军的88毫米高射炮表现突出,对空能驱逐轰炸机,对地能反坦克,一时之间激起了各国研究大口径高射炮的兴趣。美国在1938年就提出了现代防空解决方案,旨在寻找一种大口径的高射炮,这个计划随后发展成了M1式4.7英寸(120毫米)重型高射炮。

M1式120毫米高射炮是美国在二战中制造的最大口径防空炮,并且在美国正式参战前就开始部署,在二战中属于先进的高射炮系统。

该炮口径120毫米,采用60倍径身管,无炮口制退器,立楔式炮闩,发射分装式弹药,弹头有破片弹和榴弹两种,重约50磅(约22.7千克)。火炮放在一个带有3支可折叠液压支架的轮式炮架上,部署的时候液压支架展开并撑起炮架,将炮轮升离地面,火炮后方有两个折叠平台,作战时放开供炮手操作。

火炮可360度调整方向角,最大仰角80°,标准的最大射速为10发每分钟,实际上在训练有素的炮兵手中能超过12发每分钟,对于一款二战时期的大口径高射炮而言实属优秀。火炮炮口初速度945米每秒,最大射程将近25000米,最大射高约17500米,炮弹拥有最长30秒的延时引信。

对于二战期间的高射炮而言,该炮的射击高度让其他同类火炮“望尘莫及”,甚至远超当时飞机的实用升限,因此该炮得到了“平流层大炮”的绰号。

M1高射炮性能虽好,火炮本身也足够笨重,装在八轮式炮架上重约31吨,只能用重型拖车以5~20英里的速度拖行,操作这门火炮需要一个13人组成的作战小组,其中包括1名军官、1名枪炮指挥官、1名炮兵中士、一名弹药中士以及另外7名负责装弹、方向调整的士兵。

通常情况下将4门M1高射炮集中部署,以形成一定密度的防护区域,由SCR-268雷达系统判断敌机方位,另外配以大功率探照灯。当雷达系统捕获目标后,操作人员通过三角测量法计算出具体数据,然后再得出高射炮射击参数。虽然这套设备在今天看来沉重且操作繁琐,但在当时却是实实在在的“黑科技”。

与其他高射炮不同,M1虽然赶在二战中服役,但却从没有真正走上一线去战斗,一方面是因为前线敌人没有战略轰炸机部队,使用90毫米高射炮就已经能够应对高空中的轰炸机了,另一方面当然就是火炮笨重,在太平洋的跳岛战术中用不上,在海上运送这么个31吨的火炮也是不小的负担,欧洲地区倒是有点用,有少部分被用来保卫伦敦等地免遭V1飞弹的攻击,然而它们抵达的时间太晚,压根就没有实战。

二战后M1跟随美军参与了朝鲜战争,并在那里对一部分螺旋桨飞机造成了杀伤,不过在面对喷气式飞机的时候反应笨拙,已经落后于时代,之后被防空导弹取代。在它十多年的服役中没有什么表现亮点,总共生产了约550门。


二战美国“平流层大炮”,120毫米口径的M1重型高射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