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长安三万里》:一封写给每个中国人的情书

2023-07-03 16:25 作者:遨泽  | 我要投稿

《长安三万里》:一封写给每个中国人的情书

去看了一下《长安三万里》的电影点映,平心而论,是中国动画的一部良心之作。

一直以来我们的文学教育似乎有个误区,对于诗人生平的学习太过碎片化,将诗人的一首诗作冷不丁地摆在学生面前,学生只能看到字里行间的词语变化,却要尝试从色彩、景物等的变化中窥探作者的情感与生命历程。这无疑让学生对一个诗人的理解过于片面,读过一个诗人的一两首诗,看到诗中的情感,就误以为那是诗人的性格了。

其实人生那么长,经历那么多,一个人的一生与性格又怎么是一两首诗能够概括的呢?把目光从一两首诗作中走出来,去看作者的一生,我们就会发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苏轼也会“无处话凄凉”,“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杜甫也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也喜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而这部电影最大的诚意,是尝试完整地展现一个诗人的一生(主要是高适,兼有李白)。我们看到了高适年轻时的志向,报国无门的忧郁,对“肉食者”的蔑视,以及在安史之乱中的杀伐果断。我们也看到了李白的游戏人间,他的不得志而入道门,以及他浪漫背后的无奈。

一行行诗文,所蕴含的感情,不是我们在语文考试中写下的诸如“喜悦”“赞美”“伤怀”“忧思”的几个词语,那诗文里是诗文作者鲜活的生命,真切的感触。那是“饮酒纵歌”“欣喜若狂”。那是“意气风发”“胸怀天下”,那是“疾痛惨怛”“郁不能结”,每个诗人都是立体的人,这是我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收获。

诗中的那座黄鹤楼会一直存在下去

“黄鹤楼被毁了,但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它就一直在。”所以想到黄鹤楼,看到黄鹤楼,尽管沧海桑田,每一片砖瓦都不属于当年,但我们心中还有那座黄鹤楼,还看得见“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还看得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据不完全统计,黄鹤楼仅明清时期就被摧毁过7次,滕王阁被摧毁过29次,岳阳楼被摧毁过67次……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和王勃一样站在滕王阁的阑干边,眺望“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像范仲淹一样望着岳阳楼下的江水,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那名楼上的诗句,早已镌刻进我们的脑海,成为我们全民族的记忆与品格,我们一次次读起这样的诗句,一次次感叹这样的思想,我们就能一次次在废墟上把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和其他一切伟大但倾颓的宝贵财富,重新建造起来。

很多时候有人会问,学语文有什么用。我想,当我们看到黄河,能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能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看到瀑布,能想到 “飞流直下三千尺”,看到月亮,能想到“长安一片月,万户道一声”,能想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能想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能想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大概就是学语文的作用了,它为我们这些用读同样文章的人构筑了一个共同点精神家园。

在近代山河破碎时,那些喊出“不做亡国奴”的人,他们知道自己要保卫的不只是家人的肢体,脚下的大地,还有那几千年铸就的伟大文明,那几千年的豪迈,几千年的忧思……他们知道,他们要保卫的是杜甫赞叹过的凌绝顶,是李白仰视过的庐山瀑布,是曹操挥毫泼墨的沧海,是苏轼纵歌泛舟的赤壁……这历史上的一幕幕,都因我们不曾间断的文化教育,历经千年而从未模糊,从而在每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一次次给我们造就英雄的肥沃土壤和伟大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

我们最近几年,一直在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而另一方面,让每个中国人感受到自身文化的璀璨与厚重,真正做到文化自信,这也是讲好中国故事。

《长安三万里》,不只是在说长安,不只是在说唐朝,是在告诉我们,我们的千古历史,我们的八荒沃土,我们的志士仁人,这片美丽土地上的一幕幕,都在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里,永远给我们营养与勇气。

《长安三万里》,是这个炎热的夏天里一丝清凉的香气,是送给每个中国人的礼物,是写给每个中国人的情书。


《长安三万里》:一封写给每个中国人的情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