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我爱谭嗣同
话剧《北京法源寺》由国家话剧院出演,讲述了1898年百日维新的故事。
话剧以倒叙形式展开。

1921年,法源寺的方丈在寺中说晚清故事,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谭嗣同、康有为、刘光第、林旭、杨锐、梁启超先后登场。光绪召见康有为听他问救国之道、慈禧训斥光绪皇帝搞君主立宪就是搞和平演变、维新人士密谋围园劫后、“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杀等场景一幕幕揭开。
话剧表演的张力、台词的表现力和感情的爆发力极具感染性,人物性格鲜明。
方言在剧中是氛围担当。说广东话的康有为和说河南话的袁世凯,言辞交锋看似无厘头,暗喻他们虽然相识21年,引为兄弟之交,但冲突一直都在。光绪帝变法心切,虽然听不懂操广东方言的梁启超和操福建方言的林旭说些什么,但见他们年轻有才,赏他们六品銜。有些病急乱投医。
《北京法源寺》并不再现真实的历史事件,而是以假想的场景刻意制造冲突。表面上维新派、保守派都振振有词,似乎说的都有道理,但深挖背后,是国家利益和既得利益的站队。
康有为指斥穿越到1921年的袁世凯(袁世凯死于1916年)为“人民鳖孙”,袁世凯自认为忠诚、隐忍,埋怨维新派走得太快,懊恼因被动卷入变法让自己名誉尽毁;
光绪召见谭嗣同等人,走时伸出手来要和他们握手,谭嗣同、林旭等人局促不安,拜伏于地送光绪皇帝离开;
时局维艰,光绪忧虑将成为亡国之君,要破陋习,努力发奋,慈禧唱着四维八德的赞歌,还在粉饰“植桑 耕田 人民 炊烟”的太平景象;
大清重臣与维新人士唇枪舌剑:荣禄、恭亲王“爱大清”,要抱守祖制,韬光养晦,外修和好,内修富强;维新人士“爱中华”,要君主立宪,看见现世,推动进步。守成,改良,还是革命,不同的观念激烈碰撞。
这一年,袁世凯39岁,康有为40岁,梁启超24岁,谭嗣同33岁,林旭23岁,光绪帝27岁,李鸿章75岁。恭亲王66岁,死在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颁布前的13天。
《北京法源寺》唯一的主角是谭嗣同。

他的与众不同,不是因为他是湖北省长的儿子,地道的官二代,不是因为他是坚定的维新派,只为变法而来,也不是因为他的桀骜和担当。
他近欢愉而不惊。在被引见给光绪前,已预想了变法失败的结局,给家乡的妻子修书“视荣华为梦幻,视死辱为常情”,希望妻子“勿喜勿悲”;
当光绪发出求救信号时,他不惧危险,去小站夜会拥有7000兵力的北洋新军首领袁世凯,晓以大义,动员他发动兵变;
当梁启超劝他逃离时,他选择“引刀一快”为理想殉难,却力劝梁启超“昂扬地活着”。
“无有死者,不以图后起”。他看破生死,看穿人鬼,慷慨赴死,他要毁灭自己拿去投掷大清。
他留下来,是为了死,但他希望康有为、梁启超能逃出去。他题诗狱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无论走,还是留,他与康有为、梁启超肝胆相照的精神如同昆仑一样雄伟。
变法失败,他没有幻想,没有抱怨,没有惊慌,没有犹豫。
千古艰难小生死,万代权衡大是非。
选择和康有为一起变法,是为了求变图新,寻找中国的出路;选择少有人走的“死”路,不去日本避难,当“为变法而流血”的第一人,唤醒有识之士的觉悟,是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中华。
他是湖南浏阳人。他的两个学生,一个是蔡锷,把袁世凯从皇帝的宝座上赶了下来;另一个学生叫杨昌济,杨昌济有个学生叫毛泽东,几十年后带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解救中国的道路。
我爱谭嗣同。英雄不死,祖国无殇。
《北京法源寺》,B站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