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藻界E04——黄群藻纲(Synurophyceae)

Hello,大家好。这里是新人up主炽魂Fire。今天介绍一下上期金藻纲(Chrysophyceae)的姐妹群黄群藻纲(Synurophyceae)。

黄群藻纲(Synurophyceae),原属于金藻纲黄群藻目(Synurales),后独立成纲,置于金藻纲的姐妹群位置,并与金藻纲合称为金藻类(Chrysophytes)。金藻类之所以被分为两个纲,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二者所含有色素不同——金藻含有叶绿素a、c1和c2,而黄群藻仅含有叶绿素a和c1;第二是由于其硅质鳞片(silica scale)在发育上的来源不同。

金藻的细胞与黄群藻的细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它们在一些小细节上面有所差异:
1:黄群藻的两条鞭毛基部近似平行而不是像金藻那样相互垂直;
2:黄群藻没有眼点结构,仅有光感受器;
3:黄群藻大多数没有叶绿体内质网;
4:黄群藻的硅质鳞片两侧对称,而金藻为放射状或二辐对称;
5:黄群藻为非吞噬藻类,不同于具有吞噬营养的金藻。

黄群藻的鳞片发育具有很大的特点,二氧化硅先沉积在囊膜之中,形成被称为硅质囊膜(silicalemma)的结构,再通过胞吐作用将其释放。由于鳞片特殊的结构,以及胞内蛋白质和囊膜的精确控制,导致鳞片在胞外精确排列,每个鳞片的前端与下一个鳞片的右侧边缘相叠合,并通过有机被膜相结合,最终形成一个鳞壳(scale case)。
单个鳞片通常由几个部分所构成,分别是刚毛(bristle)、护罩(shield)以及圆顶(dome),部分种类如鱼鳞藻(Mallomona)的鳞片较复杂。

由于锗元素与硅元素的性质类似,当水中含有较多锗元素时,黄群藻硅质鳞片的形成将会受阻。换言之,锗元素会抑制黄群藻类的增长,使其发育变缓。

黄群藻在研究湖水环境变化的历史中亦能起到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其硅质鳞片常常出现在湖底沉积物中。而与硅藻不同,部分黄群藻可以在酸性的湖水中生存,这也就意味着有时候黄群藻可以作为湖水酸化的一种指示剂。
黄群藻纲仅黄群藻目(Synurales)一个目,下分为四个科:鱼鳞藻科(Mallomonadaceae)、棋盘藻科(Tessellariaceae)、方阵藻科(Phalansteriaceae)以及黄群藻科(Synuraceae)。所有种类均具有鞭毛,且常形成营养群体(vegetative colony)。彼德森黄群藻(Synura petersenii)是一种常见黄群藻类,其生活史被得到详细描述:其常行有丝分裂,而有性生殖通过异宗同配进行,即雌雄配子形态相同,但是由两个群体分别产生。配子发生受精时在侧面进行融合,鳞片也会逐渐融合为一个完整鳞片层,随后鞭毛消失变成合子并产生内生孢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