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全部更新完毕!初中物理&幽默课堂]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初中物理 课本讲解

2023-07-17 12:06 作者:热带的柠檬菌  | 我要投稿

第二章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023/7/17)


基础知识点: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是媒婆!),真空不能传声。

传声的介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

声速的大小和介质的种类有关(废话),也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声音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会反射。

声音传播不仅可以靠耳朵,也可以靠骨传导。

结合考试实例:

①一根无限长的管子,里面装了一半水,在一侧敲击管子,在另一侧会听见几次声音?

三次,包括固体、液体、气体传声(它们的传播速度不一样),第一声是固体传声,第二声是液体传声,第三声是气体传声。其中固体传声速度>液体>气体,软木例外,因为其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密度越大声速越快)(感谢弹幕~)。

②远处一道闪电划过漆黑的夜空,过一会才会听到隆隆的雷声,why?

正解:声速比光速慢得多。

错解:眼睛长在耳朵后面(bushi)。

③在房间中,墙壁距离人大于等于17m时,才可以听到回声,why?

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大于0.1s)会回到耳边,人们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就被反射回来,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

而如果需要声音经过0.1s后回到人耳,需要17m(s=v·t=340m/s*0.1s=34m,算上折返,需要34m/2=17m)

④声呐测距:




第二章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2023/7/17)


基础知识点:

声音分为乐音(有规律)和噪音(无规律)(物理上)。

声音(乐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 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反之,音调越低。(频率是在一段时间内,振动的周期)
  2. 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反之,响度越小。(振幅是这锅↓)

3.音色由材料、结构决定(你是什么材料/结构?bushi)。

频率单位:Hz(赫兹)。

x>2000Hz是超声波(你听不见)。

x<20Hz是次声波(你也听不见)。

20Hz<x<2000Hz是人耳能听见的范围。


结合考试实例:

①哪个音调更高?why?

答:②更高,因为它在一段时间内,振动的周期更多。

②敲水瓶琴和往里面吹起,音调一样吗?why?

不一样。

水少的瓶子敲击声音高,水多的瓶子敲击声音低,因为敲击的时候,瓶子在振动,水会阻止瓶子振动,水越多,瓶子振动越难,音调越低。

水少的瓶子吹气声音低,水多的瓶子吹气声音高,因为吹气的时候,空气在振动,水越少,空气振动空间越大,频率越慢,音调越低。

③哪个响度更大?why?

答:蓝线!(毋庸置疑,完全不需要解释)




第二章 第三节 声音的利用 (2023/7/16)


基础知识点:

声音的作用:

  1. 传递信息(如预测地震、测距(回声定位)(如声呐))
  2. 传递能量(如声音灭蜡烛)


结合考试实例:

①声呐测距(梅开二度):

②分辨声音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

仪器接收信息/获得信息=传递信息




第二章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2023/7/16)


基础知识点:

防止噪声的方法:

  1. 在声源处阻断(如禁止鸣笛)
  2. 在传播中阻断(如关窗)
  3. 在人耳处阻断(如带耳塞)

噪音:发声体做无规律振动(物理学角度);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分贝(dB,单位):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响度)

响度决定因素:声源与人的距离&声音的剧集程度。




章节总结:(你学废了吗?)




第三章 第一节 温度 (2023/7/16)


基础知识点:

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

温度计原理:热胀冷缩

1.自制:气体膨胀,使没有空间的液体上升;反之,液体下降

2.家庭&实验室温度计:液体的热胀冷缩。

0℃=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100℃=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


结合考试实例:

①为什么不同温度计用的液体不同?

因为温度计的范围/量程不同。

②看温度计需关注什么?

1.量程 2.分度值(最小的一格~) 3.0刻度

③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 读数需在测量过程中读数;而家庭温度计可以测完后读数,并且测完后需通过甩温度计使其恢复。

④温度计使用原则:

ps:仰视(下面滴)读数,数值偏小;俯视(上面滴)读数,数值偏大。




第三章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2023/7/16)


基础知识点:

物态变化: 固态(冰) 液态(水) 气态(水蒸气)。

由固态变液态变气态,物质分子间距变大。

熔化(吸热):固态变成液态≈冰块变成水。

分晶体熔化和非晶体熔化。

e.g.要喝冷饮会加冰,而不是加冷水,因为冰块温度更低、且会吸热,使温度下降更多。

凝固(放热):液态变成固态≈水变成冰块。

e.g.冬天储存蔬菜会在菜窖里放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热的特性,使窖内温度不会太低。


结合考试实例:

①熔化实验:

实验对象:海波&(石)蜡。

AB段:称为“固液共存”,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A点前为固态,B点后为液态。

晶体(如冰、海波、各种金属):有固定的熔点。

非晶体(如蜡、松香、玻璃、沥青):没有固定的熔点。

熔化的图像倒过来就是凝固的图像!




第三章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2023/7/15)


基础知识点:

注意:“气”和“汽”,水蒸气、气态、汽化。

汽化(吸热):液态变成气态≈水变成水蒸气。

两种汽化:蒸发(缓慢,只在液体表面)(任何温度均可发生)&沸腾(快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是一种剧烈的汽化)。

e.g.(蒸发)洒了水的地面、晾在太阳下的湿衣服等,温度没有到达水的沸点也会干。

液化(放热):气态变成液态≈水蒸气变成水。

两种途径:温度降低&压缩气体体积。

e.g.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室内,镜片蒙上一层小水珠/清晨路边植被上结有露珠(和白雾、小水珠等有关)。

各种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沸点不同。


结合考试实例:

①水沸腾实验:

1.装置由下往上装。

2.(化学)石棉网作用:为了让烧杯均匀受热。

3.(化学)酒精灯用外焰加热。

4.酒精灯持续加热,水温度不变,此时温度为水的沸点。

5.沸点因海拔高度/大气压的不同而不同(海拔高,沸点底;海拔低,沸点高)。

②水蒸气和雾气:

烧水看见的雾气≈小水珠≠水蒸气(水蒸气为气态,无法看见)。

原理:水受热变成水蒸气(蒸发/汽化),水蒸气遇到外面较冷的空气,变成小水珠/雾气(液化)。

③纸锅烧水:

原理:水的沸点比纸的着火点底。

④蒸发速度的影响因素:

1.温度 2.空气流速 3.湿度 4.接触空气的面积




第三章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2023/7/15)


基础知识点:

升华(吸热):固态变成气态≈冰块变成水蒸气。

e.g.衣柜里的防虫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不见。/晾在室外的湿衣服会结成本,但结冰的衣服也会慢慢变干。

凝华(放热):气态变成固态≈水蒸气变成冰块。

e.g.北方秋冬两季,早晨出现霜、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数值上出现雾凇。


结合考试实例:

①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扔到高空,出现升华现象(干冰变成二氧化碳),需要吸热,于是周围空气变冷,空气发生凝华现象(水蒸气变成冰),变成冰,冰下落过程中熔化成水。

以上为人工降雨!!!


②结霜问题

1.房间内热,房间外冷=>霜在窗内。

2.房间内冷,房间外热=>霜在窗外。




水循环


基础知识点:

固态=> 熔化(吸热)液态=>汽化(吸热)气态。

气态=>液化(放热)液态=>凝固(放热)固态。

固态=>升华(吸热)气态=>凝华(放热)固态。

(吸热) (放热)

熔化 凝固

汽化 液化

升华 凝华


结合考点实例:

①为什么灯泡用久会变黑?

因为灯泡内钨丝受热变成气体(升华),气体遇到玻璃罩会变成小黑点(凝华)。

②科学知识题:

地球的水中,海水约占97%,淡水约占3%。



(更新中)


[全部更新完毕!初中物理&幽默课堂]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初中物理 课本讲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