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有多得人心?
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代表,共出了18位皇帝。而在这其中,唯有一位被称颂为“千古第一仁君”,他就是宋仁宗赵祯。赵祯在位43年,以宽厚仁爱、勤政爱民而闻名于世。当他驾崩之时,敌国的皇帝都为他落下了悲伤的泪水。
少年登基,母后临朝称制
公元1022年,宋真宗赵恒驾崩,其子赵祯以8岁之龄继位,是为宋仁宗。由于赵祯年幼,其母李宸妃临朝称制,摄政皇朝达11年之久。

赵祯是宋真宗的第六子,其生母李宸妃本是宫中侍女。但由于宋真宗妃嫔众多却无子嗣,赵祯便被皇后刘氏抚养长大,获得了嫡长子的地位。幼年的赵祯聪慧过人,温和有礼,受到宋真宗的宠爱。李宸妃曾是皇后刘氏的贴身侍女,对政事颇有心得,也深得宋真宗的信任。她临朝称制时政通达稳重,使宋朝政局保持稳定。
8岁登基为帝的赵祯,还是个尚在读书识字的孩子。他穿着华丽的龙袍,戴着沉重的帝冠,坐在高高的龙椅上,两腿悬空晃荡,稚嫩的脸庞透露着讶然和不解。这个本该在童稚园嬉戏的少年,一夜之间成为这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这一切对他来说既新奇又难以理解。
李宸妃临朝时,赵祯便坐在母后的旁边。他眼看着朝臣们向母后一拜再拜,向自己一拜再拜,心中百感交集。赵祯聪明过人,渐渐明白自己身负的责任。他孜孜以求,勤奋学习文词典籍,努力钻研政事,希望能早日亲政,为百姓做实事。

1033年,李宸妃病故,此时赵祯已经23岁。他正式亲政后,便下诏将登基时群臣上尊号中的“睿盛文武”去掉,只保留“仁明孝德”四字,显示出他对“仁”、“明”、“孝”的重视,并以此要求自己严格要求自己。
勤勉治国,深得民心
赵祯从小博览群书,对典籍了如指掌。他即位后勤勉朝政,勤勉治国,深得民心。他常常加班熬夜处理政务,即便饥肠辘辘也不敢大吃大喝,生怕自己的所作所为成为百姓的坏榜样。有一次,赵祯加完夜班后突然很想吃羊肉,但想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会影响百姓,便忍住了这个念头。他担心如果自己大晚上吃羊肉,会导致人人效仿屠宰羊只,那将是多么残忍的事情。
赵祯为政爱民如子,他将心比心,时刻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朝中大臣直言反对他的决策时,他也能虚心接受,不倚仗权力强行拒绝。有一次,赵祯准备提拔一个官员,遭到知州包拯的强烈反对。包拯在朝堂上语气激烈,丝毫不顾皇上的脸面。但赵祯相信包拯必有苦衷,不仅没有责怪他,还接受了他的意见,改变了自己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