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清朝收复新疆之战,左宗棠:不留生俘,降了也杀,换来30年的安定

2023-03-30 17:24 作者:木子的历史  | 我要投稿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其所处的边疆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多民族居住环境都使得其屡经战乱。

清末时期,新疆更是因帝国主义列强的贪婪而饱受战争、侵略的痛苦。当时的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在收复新疆问题上几经辗转,好在最终还是派出了军队进行收复。

这场战争的领导者正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左宗棠。

在这场战争中,统领做出了“不留生俘”的决定,最终换来了新疆30年的安定。那么统领为何要做出这样的决定?这样的决定又为何能换来30年的安定呢?


阿古柏入侵新疆,列强虎视眈眈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时,由于此前在鸦片战争等战争的失败,外国势力对于中国的侵蚀愈发肆无忌惮,除去侵吞东南沿海地区的领土,还将目光投向内陆地区。

恰逢1864年时,新疆地区爆发了农民起义,不久又为地方封建势力篡夺了起义成果,形成了割据混乱的局面,这无疑给帝国主义列强制造了机会。

次年,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乘机带兵入侵新疆地区,不但占领了新疆的大部分地区,还建立了反动政权“哲德沙尔”。

此前就有侵吞中国内陆领土心思的英、俄两国见阿古柏这一行径,认为有利可图,故而都有扶持阿古柏势力的行为,希图借助阿古柏政权侵略中国领土。

更有甚至,沙俄更以“代收代守”的名义出兵侵占伊犁,这使得新疆当时本就复杂的形势更加凶险。

要知道,阿古柏入侵新疆,手段并不怀柔,甚至可以称得上酷烈。


在这场入侵战争中,他先是占领汉城,对其展开长达七天七夜的屠杀,后又占领了英吉沙和叶尔羌,入侵和田。

在侵占和田的战役中,由于当地人民对其发起抵抗,阿古柏残忍的屠杀了和田五万余人。在此之后,阿古柏又将目光转到了北疆。

他在北疆同样留下了累累血债,可以说,被阿古柏占领的地区的人民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英、俄等国的行为更加重了这一局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收复新疆可以说是迫在眉睫。

清政府内部争论,“海防”“塞防”之争

阿古柏入侵新疆一事,在清政府内部也引发了争论。

此时的清政府经受了几场战争的失败,对于与外国侵略势力进行战争也有迟疑。

加之当时不独新疆受到外敌入侵,东南沿海地区防务也十分紧张,而当时的清政府却实在无力进行双线作战取得胜利,只能在“海防”和“塞防”中做出选择。


基于此,清廷中展开了“海防”和“塞防”之争。

首先提出“海防”建议的是恭亲王奕䜣,他就海防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项举措,将海防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都摆出来 。

随后,李鸿章更进一步,提出放弃新疆的主张,并阐明原因:“新疆各域,自乾隆年间始归版图,无论开辟之难,既无事之时尚需兵费三百余万,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厄,已为不值。”

显然,李鸿章认为新疆之地既难以开辟,十分荒凉,镇守之时军费靡巨,除了增加国家开支外再没什么用处,因而耗费巨额军费去收复新疆是不值当的。

同时,李鸿章也认为新疆作为被英、俄觊觎之地,周边毗邻国家实在太多,极难守住,那么即使现在收复,将来还有很大的可能再次失去,更使得收复新疆像是无用功。

除此之外,他认为驻守新疆的军队当时已然疲敝,耗费也是巨大,收复新疆的可能却渺茫,不如放弃新疆,将军费节约用来建设海防。


对于李鸿章秉持“新疆无用论”,试图放弃抵抗,坐看外国侵略势力侵吞掉新疆的主张,一经提出,就引得朝野上下争论不休。

有人支持李鸿章的观点,认为西征确实是劳民伤财的无用之举,也有人认为李鸿章本质上是借“海防”打压异己,更有人认为东南海防与西北塞防息息相关,只有收复新疆才能真正解东南之围。

面对这种局面,清廷内部举棋不定,左右为难,故而下密旨命常驻西北地区的左宗棠密陈意见。

左宗棠在得知李鸿章的观点后,上疏驳斥了李鸿章“新疆无用论”的观点。

左宗棠先是陈述了新疆地区的各类资源,如瓜果牛羊,金银矿物等,证明新疆地区是一个宝库,绝非无用之地,此后,又从战略意义上进行陈述,将新疆作为边疆地区,对其他地区的护卫和屏障作用一一道来,最后又分析收复新疆刻不容缓,概因清政府面对沙俄的侵略如果退让,就会让对方得寸进尺,一步步侵吞殆尽。


最终,左宗棠的上疏加上其他主张“塞防”官员的努力,使得清政府下定决心继续西征,收复新疆。

1875年,清政府正式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左宗棠收复新疆,善后不留生俘

左宗棠接到任命之后,制定了“缓进速决”的战略。这一策略无疑是根据新疆的具体情况制定的。

所谓“缓进”,即并不立刻进攻,而是先用一段时间准备军饷、粮草,同时调动军队加紧练兵,概因新疆地处西北,较为偏远荒凉,军队在此无法就地补给,只能提前做好后勤保障,确保不会断绝补给。

同时,因此地偏远艰苦,为确保士气不至低迷,也要提前操练军队,了解士兵意图,以免军队中避战心理蔓延。

所谓“速决”,则指快速结束战争。这与当时的清政府国库空虚也有关系,加之当时东南地区也不安定,这一系列因素使得这场战争无法长期进行,只能速战速决。


当然,左宗棠既然接下任命,自然不是毫无准备的。正相反,因其长居西北地区,左宗棠对于这场战争中所需粮草用度,车马运输都十分清楚,因而在开战之前就已估算出具体军费开支,并将各类用途都一一明确。

除此之外,左宗棠还扩充军备。他深知阿古柏得到了外国侵略势力的支持,所用皆是洋枪洋炮,便寻来专家和工人,制造出大量先进军备,用以武装军队。至此,所有准备皆已就绪,战斗的号角就要吹响。

1875年,据早已制定好的方针,西征军主力刘锦棠率军抵达新疆的吉木萨尔。次年,攻克阜康、古牧地、乌鲁木齐、昌吉、呼图毕、玛纳斯等地,局势一片大好。

1877年,刘锦棠又带军翻过了天山,南下攻克达坂城。这一战清军共歼敌数千,俘虏共1290余人。

1877年8月,刘锦棠继续此前优势,接连攻下库尔勒、库车、阿克苏、乌什等城池。

1878年1月,除去伯克胡里、白彦虎等阿古柏政权的余孽外,其余侵略人员基本被肃清;除伊犁外,新疆已然全部被收复。


虽然如此,阿古柏政权余下的人仍然贼心不死,一面逃窜一面希图卷土重来。

伯克胡里、白彦虎等人的逃走,刘锦棠并未掉以轻心,事实上,他认为这些人虽然所剩不多,但其侵略之心不死,如果放任,必有后患。

正因如此,在随后的几次阿古柏残部反扑的战斗中,刘锦棠都在得知消息后迅速率军前往歼敌,并与部将董福祥定下追击阿古柏残部,不留后患的决策。

终于,于1879年,董福祥在新疆边境追击已然逃窜的敌人,即使己方人马皆疲,敌方逃窜人数不多,也仍然坚持追击,最终翻山搜捕,歼灭敌军。

这次追捕也被后人称为“布伦可追歼战”。也正是在这场追击战中,董福祥下令不要生俘,哪怕敌方投降也要杀死对方。这都是因为董福祥作为将领,所过所见皆是阿古柏政权的残暴举动。

他深知如果放过阿古柏政权的人,对方就有卷土重来的机会,就有可能给刚刚收复的新疆再次带来战乱,故而虽然杀俘是战争中会被人称为残暴的手段,会引来旁人的恐慌,为了新疆地区的安定,他也下了这样的命令。

对于这样的命令,左宗棠虽然很是震惊,却也是支持董福祥的,称董福祥带兵歼灭敌寇是“大振军威”。


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决策的正确性:正是这次收复新疆的战役中各将领们表现出得强硬做派和对敌人凶猛的战斗,换来了此后新疆三十年的安定。

结语

左宗棠作为汉臣,又是文人,在战争中却并不软弱无能。

面对朝中争论,他一语中的将新疆的重要性一一言表,面对新疆的危机,他目光独到的制定了“缓进速决”的策略,同样的,面对阿古柏政权的残暴凶狠的行为,他也并未固守文人意气与旧时规则,而是放手让手下将领决断。

面对董福祥对于逃窜的敌寇的赶尽杀绝,不留生俘的做法,他虽然震惊,却也表示理解,更是给予了肯定。

可以说,在收复新疆,乃至让新疆在此后三十年中安定,都离不开左宗棠付出的心血。

清朝收复新疆之战,左宗棠:不留生俘,降了也杀,换来30年的安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