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夺命之“豹”

2022-09-20 21:43 作者:喜欢艾丽卡的汉斯  | 我要投稿

  豹式坦克是在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后,德国为应对苏联T-34中型坦克,而研发生产的中型坦克,制式编号为Sd.Kfz.171。它采用了新式55°倾斜装甲和长身管L/70 Kwk42 75毫米口径主炮,是第二战里最成功的中型坦克之一。

  豹式中型坦克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中第一次实战,一直服役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战争后期,与四号坦克成为了德军装甲部队主力。

豹式坦克

‍  1938年,德国提出了新型坦克的研发计划,并定名为VK2001,其中VK代表履带车辆,2001代表20吨级别第一方案。德军计划用这种新型坦克逐步取代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

  当VK2001的各方面研制工作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前苏联的T-34坦克的出现打乱了德军的既定计划。

  技术部门的分析结果认为,正在研发的新型坦克的发展情况,根本无法解除来自T-34的威胁,最高统帅部不得不废除20吨级的坦克计划,改为30吨级的坦克计划:VK3001。

豹式坦克原型车

  虽然豹式的编号(五号坦克)为在六号坦克(虎式坦克)之前,但是在实际上计划及设计均在虎式坦克之后。

  在苏德战争开始及期间,由于受到德国坦克在(火炮穿甲力,装甲防护力与越野)性能上无法对抗T-34而引起的冲击,因此古德里安将军下令对T-34进行调查。

  后来,古德里安派遣了一个名为“战车委员会(Panzerkommission)”的调查团前往东部战线,并对T-34进行评估,发现T-34有以下优点:

  装甲的设计采用了斜面装甲的概念,并使用了较宽的履带(接地面积大),提高了在松软泥地上行驶时的机动性;装备了76.2毫米口径火炮,与同时代的坦克(37毫米~50毫米)比较下,口径及火力都占有优势。

  以上3个重要特征即为对T-34评估后作出的结论,因此豹式坦克的出现可以说无疑是为了对抗T-34而制造。

  1941年11月末,德国公司接到了对30至35吨级新型中战车VK3002进行设计的订单,而设计限期是1942年4月。

  这些德国公司在1942年4月各自的提案中,戴姆勒-奔驰公司所设计的,几乎是T-34的摹仿品,戴姆勒-奔驰公司务求做到在车身、炮塔、柴油发动机、驾驶系统、悬吊系统及履带等方面类似苏军T-34坦克的设计,从而获得了和T-34一样优异的可生产性。

  而MAN公司的设计则符合了德国传统的战车设计思维:在大而宽的车身上安装一个坚固的炮塔、一个汽油发动机、采用扭力棒的悬吊系统,主动轮在前方,动力杆悬吊系统使得车身高大并赋予了典型德国坦克的大车内空间。

 尽管希特勒打算采用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设计,但最后却由MAN公司扭转局面,设计更改后在1942年5月被希特勒批准——主要的原因是它能使用莱茵金属公司设计的现成炮塔,而戴姆勒-奔驰坦克的炮塔却需要重新设计生产。

  戴姆勒-奔驰设计被淘汰的另一个原因是战场识别问题(其外形轮廓与T-34非常神似,恐怕将导致误击),戴姆勒-奔驰的豹式被淘汰的最终原因是因为它的可生产性太强而牺牲了性能优势,这种坦克适合消耗战而不是德军当时进行的闪电战。

  因此,由MAN公司提案设计的豹式坦克试作型在1942年9月出炉,经过测试后受到军方采用,戴姆勒-奔驰生产的两辆样车作为实验用途,最终定案的坦克在同年12月才正式投产。

  德国对此坦克的需求量甚大,因此在1943年以后,豹式坦克的生产不再是MAN公司的专利,并开始由戴姆勒-奔驰公司、MNH公司、HS公司分担生产。

  在制造期间,豹式坦克被发现了设计的许多问题,包括引擎马力无法负荷车身所增加的额外重量、冷却系统的设计不良导致引擎容易起火、路轮的外缘强度不足导致容易脱落等。MAN公司初期预计一个月能够生产250辆豹式坦克,但在1943年1月,它却把目标提高至生产600辆。然而即使它多么努力,由于盟军的轰炸(对迈巴赫发动机的生产影响特别大)、原材料来源有限及其他困难而使得MAN公司达不到这个期望。

  在1943年间,平均一个月只生产148辆豹式坦克,在1944年方达到月产315辆的产量,同年9月1日,一线豹式坦克的存量达到巅峰的2304辆,而当月却损失了692辆。 

  直至战争结束,德国总共生产了6000辆以上的豹式坦克,但需要注意的是,德国的军工生产受过晚的总动员必须建造大量潜艇和本土防空力量,并不能像苏联一样把所有力量投入到陆军和前线空军的生产中去——苏联T-34坦克最大的生产地下塔吉尔的183坦克厂战前是生产火车头的,而战时苏联几乎全部的铁路器材都来自援助。

  因此,单纯把坦克产量对比苏联过低归说是设计问题是不全面的。

  1941年7月,德国军方授权莱茵金属公司研究新式坦克炮炮塔,随后又对戴姆勒—奔驰公司和MAN公司提出了一些关于30吨级坦克研制方面的技术要求。

  1942年2月,戴姆勒—奔驰公司和MAN公司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最后设计方案,即VK3002(DB)中型坦克和VK3001(M)中型坦克。1942年5月11日,VK3002(M)的设计方案获得通过并被命名为五号中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测试服役MAN公司初期预计一个月能够生产250辆五号中型坦克,但在1943年1月,它却把目标提高至生产600架。

  然而,即使多么努力,由于盟军的轰炸、生产上的问题及其他困难而使得MAN公司达不到这个期望。在1943年间,平均一个月只生产148辆豹式坦克,在1944年却增加了67辆的产量。直至战争完结,德国总共生产起码6000辆五号中型坦克。

 

   豹式中型坦克的整体设计结合了T-34坦克的许多功能,如牵引系统、越野性能、引擎等行动装置,以及75毫米口径火炮、倾斜装甲战斗装置。

  值得一提的是,豹式坦克是纳粹德国第一种将倾斜装甲技术安装到坦克上的完成品。虽然它的设计在某些方面类似于T-34坦克,但它却是一个设计更为复杂的坦克,而且体积较大,重量也较重,两者之间拥有很多技术方面的不同。

  它有巨大的重叠路轮和当时纳粹德国最先进的悬挂系统,这使它能高速通过崎岖的地形。德国人知道新型坦克应该不仅是一个相当于T-34的“模子”,而是必须在性能武器、装甲防护和综合实力方面比T34更优秀。

  但一个新的、先进的中型坦克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五号中型坦克的生产工序和其他坦克相比较为繁琐——而这也恰好证明了四号坦克的优势——豹坦克和它相比要重上两倍,相对比而言,四号中型坦克几乎是一个轻型坦克。

  由于局势不断恶化,使得豹坦克全线生产速度降低,而这也使四号中型坦克最终保持德国装甲部队的骨干力量直到战争结束。

   豹式坦克的75毫米口径火炮并不算是大口径的火炮,但却是二战最具威力的火炮之一,特长炮管和强大的推动力,更为其提供了高速的发射能力。

  此外,由于坦克上的瞄准器敏感度较低,这使得五号中型坦克坦克能够更容易击中敌军坦克,加上此火炮的贯穿能力比88毫米口径KwK36 L56火炮高,令豹式中型坦克成为了战场上强大的坦克之一。

  豹式中型坦克装备有两挺MG34通用机枪,分别安装在炮塔上及车身斜面上,帮助扫除步兵及防空用途。

  主炮为莱茵金属公司生产,携带79发炮弹(G型为82发)的75毫米口径半自动KwK42 L70火炮。这款主炮使用了三种不同的弹药:APCBC-HE、HE和APCR三款。

   它的炮塔防盾采用铸造形式,厚度为100毫米,炮塔可以通过电动或手动装置旋转。电动转动炮塔一周所需时间由15秒至93秒不等,这是由发动机的转数决定的。手动旋转手柄有2个,分别在炮长位置和装填手位置,单个手柄旋转一周炮塔仅旋转0.366度,炮塔转动一周需旋转984周,2柄同旋需490周。

  如果把额外安装的火炮和斜甲排除在外的话,它无疑是德国很常见的坦克设计——坦克的重量由预计35吨增加至43吨,更被安装了一个可以提供700匹马力,以齿轮箱及掌控系统驱动的梅巴赫HL230P30 V-12汽油发动机,而这种发动机一般被认为可以承受连续行进2000公里的负荷。

  为了把发动机的故障减到最少,开发人员特意安装调速器以把发动机的转数下调至每分钟2500转。

  此外,调速器的安装也使得五号中型坦克行进的速度由55公里/小时下降至46公里/小时。[5]悬吊设计五号中型坦克坦克的悬吊系统由前方的驱动扣链齿轮、后方的导轮和八个涂上橡胶的钢轮所组成,它更在每个震臂中添上两支扭力棒作为其悬吊系统的另外部份。

  因此,豹式坦克的造价十分昂贵且很费时,但这也带来了当时较为先进的越野性能,而豹式坦克的控制系统则以ZF公司设计的7档AK 7-200同步齿合齿轮箱及MAN公司出产,以控制杆驾驭的单轴条掌控系统组成。

  掌控系统以一个固定的轴条来驱动每个齿轮箱,当齿轮越大,转动的半径就会越大。如果半径比要求中大,那么掌舵用的刹车系统就可用来收紧齿轮的转动。

  在豹式坦克进入战场早期,驾驶员经常被一些机械问题而困扰:坦克的履带和悬吊系统时常受损;而坦克的引擎更往往因为过热而发生火灾。因此,在作战初期,很多豹式中型坦克都因为这些弱点而不能作战。

  在1943年7月10日德军第48装甲团的汇报中指出,在库尔斯克战役爆发后,该团投入的200辆坦克已经有131辆待修;只有38辆能够参与作战。而当时不主张希特勒过早投入豹式坦克作战的德军将领古德里安却指出,豹式坦克的火力及防御能力十分优良,虽然很多豹式坦克因为机械问题而受损,但它们却击毁了为数不少的苏军坦克。

  当德国军方在1944年3月23日为德军坦克和苏军的新式T-34/85坦克及lS-2坦克作出评估及比较后,指出五号中型坦克前端火力远比苏军T-34/85占优,而两者侧面及后方的火力几乎一样;至于它的前端火力也比lS-2为强,但两侧和后方的火力却不敌lS-2,可见古德里安的评估无误。

  在1943年至1944年间,豹式坦克可以在2000米的范围内轻易击穿任何的敌军坦克,即使它只有90%的命中率。

  根据美军的统计资料,平均一辆豹式坦克可以击毁5辆M4谢尔曼式坦克或大约9架苏军T-34/85。

  经过库尔斯克一役后,德国军方便汲取了教训,把豹式坦克的机械问题统统解决掉,这使得豹式坦克性能大幅度提升,所以直至战争完结,它也一直占德军战车的大多数。

  但是,德国军方在后来发现安装上Kwk 40 L/48火炮的四号坦克比豹式坦克更为符合经济效益和务实,因此德国军方便把两款坦克一起生产。

  此外,德国继续生产四号坦克的主因是因为德国兵工厂的重组,暂时不能以豹式坦克满足开始转为劣势的德国,因此他们便选择了容易生产的四号坦克。

  豹式坦克主要在东线战场服役,但也在1944年盟军登陆诺曼底后驻守法国境内,此后近乎一半囤驻在法国的德军坦克也是豹式坦克。

  而到了阿登战役的时候,豹式坦克被改装成了犹如美军M10“狼獾”坦克歼击车的样子。

  在一些大规模行动中,豹式坦克往往会联同伪装成美国士兵的德军进行蒙混作战,而在整段时间中,也有为数不少的豹式坦克被敌军缴获,并成为敌军部队的装甲力量。

   总体来说,无论是在东线战场还是西线战场,豹式坦克凭借优异的性能,依然可以挺近三甲,成为二战中一款性能优良的中型坦克,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写作不易,但愿过审,谢谢!】





夺命之“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