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评到底难不难?

测评到底难不难,这个事情我觉得可以从三个角度去看待。第一种,真正好打的配置,其实国家队和业余都会觉得好打,但这种配置其实很贵。第二种,有些业余的测评确实有局限性,有些人是“拍拍乐”,有些人是“薄摩擦”;这种类型的测评,它的价值就有局限性。第三种,你要对器材有非常全面的解读,这就很难;而且因为看你测评的人,他可能技术不够,发力不够,他就很难理解;这种就是曲高和寡。总体而言,测评其实不是想象中那么难,但要做到面面俱到,这就很难;而且很多底板其实配胶合适都好打,配胶不合适就不好打。
先聊第一种情形,也就是真正好打的,“高端”的配置,其实国家队和业余都会觉得好打。有些人以为国家队的器材就是“死硬”,这是误会。国家队技术好,发力好,步伐好,这没问题,但搓球和控球,这就需要器材足够通透。板板发力,那是上旋球相持。小球控球,还有一些中性球,过渡球和意外球,这些都需要器材通透。你们看樊振东和马龙的公开训练,攻球练习基本上就有透板声了。而且我自己确实也买过国家队带队员名字的特制国狂,买的是41度,刷油之后贴vis,那个效果太爽了,太通透了,很容易就透板了,而且透板的同时,球还挺转,速度还挺快;特制国狂和市场版狂飚完全两个东西。还有人测评数字968,哪怕是业余也会觉得比968和龙五更好打。平野美宇用t05hard加d80赢了孙颖莎,实际上这套配置,业余也会觉得好打好控。当然了,能不能打透就看你的发力和步伐。不管怎么说,实际上高端器材,国家队级别的器材是很好控球的,是非常通透的,但确实挺贵,尤其是带名字的特制国狂。
第二种情况比较多,其实只要你测评的时候有打摩结合,那就能基本了解一些东西,可以说是八九不离十。但有些业余球友确实技术缺陷太大了,有的是只会撞击,有的是只会摩擦,这种发力方式确实很不专业。不过这种情况倒其实也不太奇怪,回到正题,测评的时候,只要打摩结合了,那就意味着你对技术有理解,对器材有理解。切忌只会撞,或者只会摩擦,这是技术的大忌,肯定也是测评的大忌!但也需要注意一个问题,有些人故意夸大了测评的复杂程度,具体目的未知。其实官方数字968,中等水平的就能打出来一些东西,就会明白比字母968手感好一些,威力大一些,也比龙五要明显更强。有一说一,你总不能让马龙来给你测评官方数字968,而且马龙的那个发力和步伐,业余的本来就是望尘莫及的!马龙来测评,对业余的其实价值并不那么大,他的实力超过普通人太多了。
第三种情况就比较复杂,业余的发力框架,对打摩的理解,对器材的理解那都是参差不齐的。打个比方,就像学英语,有的人幼儿园水平,有的人初中水平,有的人大学水平,你要去解读一篇英文诗歌,你针对不同的人就应该有不同的解读。再打个比方,就像是厨师教做菜,你教入门的,中级的,教高手的,具体的方式方法肯定就不同。比你水平差太多的,那肯定就没法理解,比你水平高的肯定能从中了解一些东西。所以我们会发现,越是菜的越是到处吵架!真正的高手他不会到处去惹争端。因为站的高度不同,看得角度不同,境界高的同时,他能从各种水平的测评里面去吸取东西,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去争论。
拿vis来说,有的人说有劲,有人说没劲;配胶不同,发力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所以测评这个东西,必然是众口难调的。而且有些人用vis只是“拍拍乐”,它不会拉球;你说vis拉球不好,他根本就不懂拉球,怎么去理解?
如果打摩结合不好,测评的人是测不准,看测评的人会看不懂;但相比技术上的差距,底板配胶不合适造成的影响其实是更大的。你给vis配个带名字的特制狂飚,那是必然好打;你给vis配个有机普狂不刷油,你给张继科也是难打。
测评其实不那么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看懂别人的测评其实有点难。我就经常看别人的测评,实力雄厚的总能去读懂一篇测评,而半壶水的人总是“先杠为敬”。
互联网这么大,但我不给人添麻烦,这就是素质。如果大家有素质,测评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带着思考去读别人的测评,总会有所获。100篇测评,总比两三篇测评有意义;那些到处“先杠为敬”的人其实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大家都不敢测评了,你看啥?世界上底板套胶成千上万,你全都买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