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困境净利降4成,“掉队”的光明还能再度“光明”吗?
在中国乳业打拼了20多年的光明,万万没想到,“掉队”一词似乎会成为当前的标签。
光明乳业凭着“乳业第一股”的头衔在2002年上市,一时无两风头。但仅仅两年后,光明就被伊利、蒙牛迅速反超,长期以来,光明落后于头部乳企已经是事实,但到了2022年,惨状似乎更甚。
回看2022年,光明乳业掉队迹象愈加严重。2022年业绩公告显示,营业收入282.15亿元,同比下降3.39%;特别是去年四季度,公司扣非净利润亏损1.13亿元,创10年来最大单季度亏损。
商道童言(Innovationcase)留意到,曾经的乳业第一股,目前光明市值不足150亿。相比之下,当年不如光明的蒙牛和伊利,市值均超过1500亿, 庞大的乳业世界被这两大巨头彻底瓜分。
❃❃❃❃❃❃❃❃❃❃❃❃❃❃❃❃❃❃❃❃❃❃❃❃❃
低温奶之困, 从第一股到业绩短板
光明乳业凭借“鲜”字得以“乳业第一股”。2002年之前,巴氏奶曾一度占据我国90%的液态奶市场。20年来,光明制定了专注于低温产品发展的战略。每一个奶盒,光明都确实做到了这个赛道的市场第一。
但是,低温牛奶的缺点也非常明显。由于保质期短且运输距离有限,冷藏牛奶通常仅限于区域市场。财报显示,光明乳业的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尤其是上海市场,收入贡献常年保持在30%左右。而且一旦离开上海市场,光明要在全国享受到低温奶的红利,可能并不那么容易。
所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光明一直坚守在低温鲜奶的阵营。但遗憾的是,光明对低温奶的坚持,似乎并没有在消费市场上化作丰硕的成果。事实上,在光明乳业坚守低温奶战略的同时,其他乳企早已另辟蹊径错位竞争。
1997年,伊利率先购入利乐生产线,引进常温奶技术,彻底解决了液态奶的保质期和运输问题。蒙牛更是借此机会一举开拓全国市场。从此,乳业两大雄霸开始了行业霸主之争,而老牌乳企光明乳业却开始落伍。
更甚者,市场份额正在被竞争对手疯狂蚕食。媒体数据显示,2020年伊利和蒙牛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6.4%和21.6%,而光明、君乐宝、新乳业和三元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1%、3.1%、1.7%和1.7%。可以说,“低温战略”注定了光明乳业原地踏步的尴尬。
“光明乳业曾经的优势在于低温巴氏奶,但这也阻碍了规模化之路。” 广东省创新战略研究会高级研究员骆仁童指出,受制于供应链体系和市场区域,其影响范围仅限于特定区域。而且从当前的乳业的市场格局来说,时机已过目前各大低温奶企业还无法成为全国性企业。
❃❃❃❃❃❃❃❃❃❃❃❃❃❃❃❃❃❃❃❃❃❃❃❃❃
营销渠道之困,从一招鲜到捉襟见肘
相比伊利、蒙牛热衷冠名, 光明的“不爱营销”风格似乎是获得部分消费者青睐的关键原因。近两年,乳制品市场进入了新的竞争点。认养一头牛、冰博克等网红品牌层出不穷,乳企的营销形式也层出不穷。《认养一头牛,靠概念IPO后还能走多远?》
2019-2021年蒙牛广告及宣传费用高达225.11亿元,2022年上半年伊利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8.25%至116.39亿元,占总营收的18.34%。相反,光明这两年的营销费用不增反减。2022年广告费用和营销费用分别为8.14亿元和5.64亿元,同比下降14%和13.8%。.
从某种角度来看,光明的低调确实是一种良性经营,尤其是与不断下降的营销费用形成鲜明对比。2021年,光明乳业研发费用再创新高,达到8925.94万元,同比增长22.53%,2022年仍将保持在8400万以上。
不过,2019-2021年蒙牛广告及宣传费用高达225.11亿元,光明渠道布局的已经是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光明乳业也曾多方布局常温赛道,但无奈始终未能突围。典型案例是,2009年光明莫斯利安上市,开创了国内常温酸奶的先河。但继莫斯利安之后,光明再也没有能拿得出手的爆款产品。
而当莫斯利安成功引爆一个全新的单品的时候,业内模仿者也纷纷接踵而至。2014年,蒙牛和伊利相继推出纯甄和安慕希两大常温酸奶产品,凭借各大综艺与明星代言的流量加持,实现迅速超越。
除了营销不力,光明的渠道管理能力也长期被外界诟病。饮料行业是典型的渠道为王,而光明的轻营销路线难免显得吃力。
2022年8月,媒体爆料,光明乳业一名代理商公开投诉,称其在支付订购光明乳业旗下产品后,遇到不发货不退货的情况。事后,光明乳业官方更是予以否认,并经内部排查,认定与投诉所涉“光明乳业新品营销公司”没有任何合作或授权。
事态发酵后又被曝出,全国有多名经销商都陷入了类似的“骗局”之中。此后更是有传闻,陷入真假代理风波的商家,已经超过了1000位。
最新一期年报显示,光明乳业2022年经销商总数不增反减。除上海外的其他地区的经销商数量则减少了199家之多。
据了解,三元品牌诞生地在北京,为华北区域乳企龙头;悦鲜活为君乐宝旗下鲜奶品牌,该产品连续3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目前已进入鲜奶市场第一阵营。可见,在区域属性较强的鲜奶市场上,光明的渠道护城河也并非坚不可摧。
虽然乳企并不是只能依靠营销作为出路,但营销之下抢占的是渠道便利与市场声量,光明不得不承认这个残酷的事实。
❃❃❃❃❃❃❃❃❃❃❃❃❃❃❃❃❃❃❃❃❃❃❃❃❃
管理层之困,从“乳业女王”到“换帅5次”
光明最无奈的或许还不是“掉队”。2021年10月,仅上任三年时间的濮韶华卸任光明乳业董事长,跟着总经理罗海也辞职,让光明一度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直到今年选举黄黎明为董事长。
实际上,2008年至今,光明乳业已经历5次换帅,总经理、副总经理等高管离职更是数不甚数。频繁的人事变动,导致公司战略摇摆不定,经营策略频繁改动。
回过头来看,王佳芬时代可以说是光明乳业的高光时刻。担任光明乳业首任董事长的王佳芬,有着“乳业女王”之称。在她的带领下,明乳业站上了行业巅峰。
然而因内部体制问题,执掌光明乳业15年的王佳芬最终于2008年卸任,并留下一句苦涩的话:“光明是国有企业,总经理、董事长的任命均需按照规定执行。经理人生涯终有终结之日,此时是最合适的时机。”
从这句话中,王佳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光明乳业未来可能面临的困难。据悉,在担任光明乳业总经理的十多年里,体制问题一直是王佳芬的心病。经营者没有权力,大股东对所有问题做出决定,从而导致管理层战略决策进退失守。
此外,经营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及激励机制的缺失,使得光明乳业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
王嘉芬辞职后,郭本恒接任,虽然在他的带领下,光明乳业的规模有了长足的发展。不过,郭本恒最终因为贪污被落马,还牵扯出光明乳业内部的一系列受贿名单。之后14年时间,光明乳业已进行了5次换帅。由此带来的公司在战略上的摇摆,经营策略上的频繁变动,也使得光明与伊利、蒙牛的差距不断拉大。
“频繁的换帅很容易导致战略方向和经营策略的波动,造成公司运营成本的浪费。” 广东省创新战略研究会高级研究员骆仁童表示,在竞争激烈的乳制品行业,保持管理团队的稳定性,对公司的市场洞察力和经营策略有着深刻的洞察力是重中之重。
即使受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光明乳业落后的速度肉眼可见。如今,疫情解除后,消费场景逐渐恢复。光明的营销、渠道、业务,都到了加速变革的关键阶段。光明也在整合产业链,结合市场优势、品牌和资源,先后收购了上海牛奶棚食品、上海益民食品。
偏安一隅的光明乳业能否保住当前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希望光明有走下去的决心。
商道童言(Innovationcases)欢迎点赞和分享哦!~~
免费电子书:结构化思维 | 荆棘商途 | 年度十词 | 创新企业案例 | 区块链金融
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 骆仁童主讲课程
智慧应用 |《能源互联网》.《新型电力系统》.《智慧建筑》.《智慧机场》.《智慧交通》.《烟草数字化》.《智慧城市》.《数字政府》
数字应用 | 《大数据及中台》.《区块链》.《元宇宙》
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趋势》. 《ChatGPT新纪元》
数字化转型 |《制造业数字化》.《零售业数字化》
金融类课程 | 《金融科技创新》. 《商业银行变革》 .《数字人民币》
思维与技能 |《数字化管理思维》.《数字化组织变革》.《用户思维》
宏观与趋势 |《2023宏观趋势》.《数字经济》.《双碳战略》.《新能源汽车》
创新与创业 |《创业导师能力提升培训》.《中小企业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