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高考作文之行文结构

最近感觉认识的好多小孩开始抱怨这个高中语文的作文难,恶心。可能是因为高中新入学的new ass们不习惯议论文的套路,也可能是刚刚升入高三的老屁股们受不了应试作文的那一套。综上,作为一个非优秀的学渣毕业生,自认为瞎瘠薄写的水平可以接受,于是结合以往家教得到的经验,到这里装个逼,今天也不突突突了,就来简单说说两种常见议论文的基本框架构建的套路。
当然,套路终归是套路,受众仅限于目标是二类文到一类下的同学,分数上下浮动因素因人而异,最终解释权归阅卷教师所有,只能说用了这些套路作文一般不会低于二类。那种文采飞扬的一类高分文,我不讲的根本原因是我水平渣,也写不出来。不过把话说得漂亮一点,就是那种才子才女文一靠深厚的积累功底二靠老师赏识的运气,不可能光靠看一篇我写的吹水文就能学会。
本吹水文的前提是审题立意过关,也就是说得到了一个合理的立意下,写一篇作文。不过高考的立意范围宽得很,一般除了那种脑子特别不对头的,立意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至少不会偏离太远。
那么,第一类要讲的,就是最传统的议论文,也就是那种材料给你什么事,或者谁谁说了啥,自选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针对这种作文,有一个最基本的结构,叫“点正反深联总”,这六个字既是文章的成分的概括,也是文章成分安排的大致顺序。从这个模板我们又可以衍生出其他版本的子模板,后面会讲一些基本的衍生,这里我们先说最基础的。
解读一下,“点”为开篇点题。记叙文讲究的“虎头猪肚豹尾”在议论文里不用特别关注,因为后者讲求的是以理服人。开篇第一段可以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或者自行组织排比,明喻等句式修辞,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立意,即“开章明义”是也。譬如说,论证基层锻炼的合理性,开头可以这么写:
秦川德里奇说过:“人,偶尔摸鱼并不可耻。”在鱼塘我们会遇见相比平时更为错综复杂的局面,而伴随着每次成功摆脱noob队友和noob敌人的拖累,我们的成长就会如同新落地的树苗般更加茁壮,更加稳健。
开章明义,点明文章中心论点,省的阅卷老师用滚轮翻到文章结尾才找到你的立意。节省阅卷老师的时间就是提高你得分的概率,因为省出来的时间如果你的字不是特别烂的话可以用来找文章中间的得分点。
“正”“反”分别是正面点例和反面点例。点例是啥?就是论据,简单说来就是详细写谁谁干了什么事,这件事的过程或者本身从正面或者反面证明了你的观点是对的。比如说驳论寒门再难出贵子,正例是某个寒门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历史的进程,一步步改变自己的命运,反例是某些公子哥不学无术,沉迷旁门左道导致坑爹坑己,身败名裂。而如果要是正论寒门再难出贵子,正例就是某些公子哥既拥有巨大的资源能量,自身也很努力,最后成功了。反例则是农村的孩子越来越难在日益激烈的先天资源竞争中取得优势,输在起跑线上的现象屡屡发生。当然,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择例的第一要素就是你能够让这个例子支撑论点,甚至完全相同的一件事可以因为对不同因素的放大,用来论证两个相反的观点。这个属于比较高级的扯淡技巧,这里就不多谈了。
当然,择例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重复性。就是说不要连续举出相同的例子,正例反例举成古人集体灵堂,体育全明星,影视颁奖典礼乃至残联代表大会都是不可取的。最好的布局是两个点例一正一反,一古一今,一国内一国外。想不起来?想不起来你不会编么?中心论点都确定了编还不简单么?还是刚才的例子,近代荷兰著名化学家,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雅可比范特霍夫年轻时特别穷,然后努力学化学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样可以用来编寒门不难出贵子。或者反过来说范特霍夫家里特别富,是某某爵士,然后以此轻松进了某个大师门下,最后成功了,用来论证寒门再难出贵子。行了,一个点例就此出炉。只要不是“史铁生先生为了炸碉堡断双腿”这种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扯淡的例子就都没问题,因为没人会为了一个例子专门考究一下真实性。稍加组织语言,丰富一下细节,套一套就是一自然段的点例。
“深”即为深入挖掘论据和论点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运用各种手段强行解读为什么你的例子支持你的论点。方法说三种:反向假设法,某人做了某事而达到了某效果,而如果假设他没这么做,那么等待他的是什么呢?如此这般;正反例对比法,上文举的两个例子他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正因为他们的不同,所以他们的结局不同,如此这般;因果法,精选出点例中导致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因为某人有什么细节,所以他成功了,如此这般。基本“深”用上个一两种方法就行,因为一篇文章的大多数篇幅都在两个点例上,“深”的部分点到为止即可。
“联”意为联系现实,寻找最近的热点事件热点人物来论证论点的合理性。一般这个部分的安排是连续举二到三个当下的例子,既照顾到了议论文“联系现实”的要求,也满足了与“点例”相对的另一种举例形式“面例”。举例就行,不用再花篇幅去分析。大概就是,最近社会上沸沸扬扬的“当代匡衡”谁谁,他做了哦哦叉叉,巴拉巴拉,最终取得了令他人艳羡的巨大成就。如此这般。这种例子编的难度大一些,不过可以采取真真假假的方法,即勾勒真实概况,关键部分如果记不清可以编或者模糊化处理。要注意的一点是,联系现实部分一般要以正能量为主,最好全是能放到央视宣传的那种。“联”必不可少,但是也不宜篇幅过长,以免使得面例对点例有喧宾夺主之嫌。
“总”就非常好理解了,一句话总结开头段的中心论点,然后加点修饰,最好能跟开头的比喻之类的东西前后呼应一下,结构上基本就差不多完成了。
“点正反深联总”六字真言介绍到这里,至于衍生的子模板,可以正反例调换顺序,把深化分析放到每一个点例段结尾分别分析,把压缩后的联系现实和文末总结放在一段避免结尾显得过于单薄,等等等等,多说无益,自己探索。
以上是对传统议论文的套路解读,接下来说说第二种议论文,即社评文。其实我觉得社评文需要说的地方真的不多。都是十几岁的人,正是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年纪,谁还没有对社会事件有个一肚子看法。一点看法没有的,那真是读书读死了的人。没什么灵气,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社评文应该是没有什么写作障碍的,对结构的要求也没有上文那么严格,只要遵循论点-论据-论证的完整性,符合逻辑顺序就行。社评文就说一下最基本的写作思路,也是一个常见的误区,即破与立的关系。
我们总是嘲讽喷子,嘲讽键盘侠,那么为什么他们这么不招人待见?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只是在攻击什么什么不合理,但是完全提不出来什么是合理的。做历史选择题要遵循的“不破不立”,写社评文时同样要注意,尤其是针对某些问题的批判,我们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举个例子,评论为什么说很多人提倡的“全面评价的素质教育”是不合理的。
在这种评价体系下,你从小学的书法绘画舞蹈唱歌,钢琴小提琴,马头琴驴头琴是应该提倡的素质才艺;我从小学的对枪压枪抖枪术,身法爆弹一波流,偷人换家ECO,绕后蹲逼咚咚咚那算玩物丧志。会的诗词成语汉字多叫才艺;对数理化生有深入理解奥赛获奖叫虚荣心与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可吃柠檬吧,到头来还不是跟批判一番的应试教育一样,按照某些重新编排过的标准乃至大众的喜好来评判什么是素质。就如同评判钻石和邮票的价值一样,因为人们主观上的喜欢,所以才珍贵,否则不过是破石头和废纸。
上面这段论述,其实就是犯了刚才所说的问题,光破不立。须知作文本是为今人解难,而非为古人叹息。如果要加工成一段合格的社评文,至少需要加上如何避免提到的问题这样的内容。现象+看法+解决方案以及支撑解决方案合理性的议论性文字,构成了一篇合格的社评类议论文。
社评类议论文还有很多其他的注意点,譬如基本立场正确等等,有的不需多谈,有的限于篇幅和水平没机会多谈。我自己觉得掌握了不破不立这一核心思路后,剩下的就只是一些修修补补的裱糊匠的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