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网课《教育学原理与应用》章节测试答案

2023-05-31 10:38 作者:阿赛德cool  | 我要投稿

第一章


1、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主要是从目的和内容、方法和原则、形成和制度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其教学理论与思想。(  )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A:四书五经


B:六艺


C:传统文化


D:自然科学


正确答案:六艺


3、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正确答案:孟子


4、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教,上所施,下所效


C: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D:道可道,非常道


正确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是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理想国


正确答案:学记


6、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孟子


正确答案:学记


7、“官守学业”、“学在官府”体现了教育的


A:强迫性


B:民主性


C:基础性


D:阶级性


正确答案:阶级性


8、学校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正确答案:奴隶社会


9、古希腊三大教育家是(  )。


A:A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柏拉图和昆体良


C: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D: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正确答案:A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0、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学记》


A:教学相长


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正确答案:教学相长,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1、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确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第二章


1、人的发展只是人的成长和才能在时间上变化的过程。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2、教育的发展最终要服务和归结于人的发展。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任何历史时期,教育都应先于经济而发展。(  )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4、社会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因此,教育机械地被生产力所制约。(  )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5、现代教育与文化是本质与属性关系。(  )


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6、教育是制造社会舆论的有力阵地。(  )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7、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8、(  )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A:主观努力


B:客观环境


C:教育


D:经济条件


正确答案:教育


9、(  )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


A:遗传素质


B:环境


C:教育


D:后天条件


正确答案:遗传素质


10、教育中的“揠苗助长”违反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和顺序性


B:整体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正确答案:阶段性和顺序性


1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  )。


A:教育性质


B:教育目的


C:教育的方法


D:教育的结构


正确答案:教育性质


12、教育的发展水平最终是由(  )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A:社会制度


B:生产力水平


C:人口素质


D:文化科技


正确答案:生产力水平


13、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必须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  )。


A:基础


B:依据


C:条件


D:前提


正确答案:前提


14、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祖辈继承下来的(  )特征。


A:心理生理


B:生理


C:解剖生理


D:心理


正确答案:解剖生理


15、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什么来实现


A:教育促进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B:教育促进社会改革


C:教育促进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


D:教育对文化的延续


正确答案:教育促进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教育促进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


16、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是指


A:传递和深化文化


B: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C:构成文化本体


D: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正确答案:传递和深化文化,构成文化本体


17、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


A: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C:决定教育宗旨和目的


D:决定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正确答案: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决定教育宗旨和目的,决定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18、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持外铄论的观点的人物有


A:孟子


B:荀子


C:华生


D:洛克


正确答案:荀子,华生,洛克


19、对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正确说法的有

                     

A: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


B: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条件


C:人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


D: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正确答案: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条件,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20、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表现在


A:同一方面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不同


B: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不同


C: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D:不同儿童的个性心理倾向不同


正确答案: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不同,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不同儿童的个性心理倾向不同


第三章


1、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教育目的唯一依据。()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2、  现代教育目的应该体现人发展的多方面需求。()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3、现代人的终极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4、全面发展教育与发展学生的个性是矛盾的。(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5、教育目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实践方面。(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6、人的发展只是人的成长和才能在时间上变化的过程。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7、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8、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  )


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


B: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C: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D: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正确答案:C


9、机器大工业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  )


A:前提条件


B:客观基础


C:社会因素


D:重要条件


正确答案:B


10、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标志是培养(  )


A:开拓型,创造型人才


B: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C:社会主义新人


D:复合型人才


正确答案:B


11、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类为:(  )、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A:知识目标


B:认知目标


C:事实目标


D:知道目标


正确答案:A


12、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是(  )


A:布鲁纳


B:布卢姆


C:赞可夫


D:夸美纽斯


正确答案:A


13、关于终身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的提出者是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B: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C:是对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


D: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

                     

正确答案:ABCD


14、教育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是


A:为谁培养人


B:怎样培养人


C:培养什么样的人


D:办什么样的教育


正确答案:AC


15、在制定教育目的的过程中必须涉及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是


A: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B:教育与文化的问题


C:人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


D: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问题


正确答案:CD


16、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


A: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B:素质教育应当坚持全面发展


C: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D:素质教育要重点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


正确答案:ABCD


17、下列属于社会本位目的论的观点有


A: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B: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C: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


D: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正确答案:ABD


18、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抽象规定,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现实体现。()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19、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总与分的关系。()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20、  我国教育应当有统一的教育目的,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上应该也是一致的。()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第四章


1、学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独立个体和发展中的人。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2、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我教育的客体。()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3、学生的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它个性品质等因素实际上是指非智力因素。()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4、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教学活动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客体地位。(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5、“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由( )提出的。  …


A:马卡连柯


B:加里宁


C:夸美纽斯


D:杜威


正确答案:C


6、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潜能,甚至是巨大的潜能,因此要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7、教师的任务包括


A:教学


B:班主任


C:心理健康教育


D:德育


E:教育研究


正确答案:ABCDE


第五章


1、课程结构主要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与配合,它涉及课程的基本学习范畴的确定。(  )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2、在从事课程设计时,教师是最主要的资源开发主体,学生应该服从并顺应教师资源开发的要求。(  )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3、建国以来,我国的课程改革主要是采取的自上而下的策略。(  )


A:对


B:错



    由于篇幅有限,完整版可移步公号免费下载,见个人简介。


网课《教育学原理与应用》章节测试答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