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文学理论笔记五: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与艺术幻想论(杨宁老师相关课程)

2023-08-08 12:24 作者:凭依华  | 我要投稿

第五章.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与艺术幻想论

一.简易介绍

布洛赫在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是个非常独特的角色,开起了西马的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存在论维度。13岁时他便发表论文,坚定了自己的无神论立场。1908年,参加了西美尔的社会学研讨班,同年结实卢卡奇且关系较好,1911年加入马克思·韦伯的沙龙,随后前往瑞士,并与本雅明相遇,相见恨晚。1918年发表重要著作(暂译《乌托邦的精神》,二十世纪表现主义代表作,1923年再版)。1921年结识了阿多诺,随后因为其犹太人身份被迫四处流浪,1952年发表重要著作《主题——客体:黑格尔》,1959年重要著作《希望的原理》。

顺便一提,卢卡奇和布洛赫同时在23年发表了其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并开辟了构成马克思人道主义的两个极为重要的维度(存在论和认识论)。另一个大维度则是马克思科学主义,例如马舍雷,阿尔都塞。

二.历史背景与思想

1.资本主义危机与浪漫主义思潮

马克思·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这个世界成为了一个祛魅的世界,科学理性指出了一切问题的答案,进而导致信仰的缺失,也就是“上帝死了”。虽然上帝不重要,但是上帝的位置重要,意义世界的存在重要。而现在,意义的价值失落开始出现了。因此,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浪漫主义思潮。在这个时间段中,浪漫主义的诉求是重回传统,寻求意义感,也因此常常是站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角度存在的。但对于布洛赫而言,这两个都无法作为出路。

2.犹太人的身份危机

作为犹太知识分子的他,一方面被社会所同化,成为了一个现代德国人。但另一方面他时时刻刻处于反犹主义的运动的迫害中,使得他及同类人永远无法真正进入社会。这引起犹太人的反思,进而寻求对宗教精神的重新建立。这种重新建立的很重要的一个领域,即是文学领域。

三.人本主义的希望哲学

1.希望哲学的原理

希望哲学的出发点是人的本质——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存在论色彩的出发点。(认知论强调的是认知,强调我能知道什么。存在论强调的是体验,强调我能感受到什么,这是两种认知路径,且体验是无法通过认知得到的。体验不是认知的结束,体验与认知也可能完全相反)希望哲学的原理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①生命的基本状态:匮乏,即必不可少之物的缺席。

②生命的本质:“尚未”,即某种可能性。这是一种动态的变换的本质,而非一种确定的状态。

此外,布洛赫还提出了几种概念。“黑暗”和“惊讶”。“黑暗”指的是尚未获得到的某种可能性,因此在得到瞬间即会失去。也是因为此,对于黑暗本质的把握是无法通过理性实现的。所以布洛赫认为,卢卡奇对于认知社会的整体性的尝试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对描绘现实的琐碎来抵抗这种现实。而“惊讶”指的是“意识到尚未意识到的事情”。以许多艺术家为例,其有时能在各种因素的催化下创作出往往是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就连其自身也无法解释和复刻(例如马赛曲)。“惊讶”的存在也意味着,理性在认知人的生命本质时是无力的,只能依靠体验。在“惊讶”的过程中,创作者扬弃了此在的状态。

③匮乏的产生原因:“冲动”,即人永远想要做点什么。这个词在弗洛伊德那里也出现过,但是布洛赫是批判弗洛伊德的,因为弗洛伊德将冲动归于了一种生物性的本能,而布洛赫认为这种冲动是超越了人的动物性之后,依旧存在的一种冲动,而且这种冲动是有着时代背景的,能反应特定的社会阶级关系。不同时代的冲动不同,所带来的匮乏也不同。而在所有冲动当中,最基础的匮乏和冲动即是饥饿与社会生产。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具体的乌托邦

布洛赫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背后体现了一种乌托邦的理论,是一种无阶级的,自由的,无异化的社会,体现了一种希望的行动。而资本主义社会纠缠于事实,将现实已经给出的答案当做事物的永恒答案,无法把握到人的所谓“尚未”的本质。

顺便提一下布洛赫思想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源头,即存在主义哲学之父,克尔凯郭尔。克尔凯郭尔对理性持有反对态度,“理性已经无法拯救世界”。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理性的世界可能无法带向美好的现实)。陀思妥斯基认为,所谓的乌托邦世界,不过是理性的堆砌,始终是忽略了人的某些东西。

四.幻想艺术理论

布洛赫最感兴趣的艺术形式是音乐。在他看来,艺术的本质是“幻想”和“显现”。艺术的幻想性是较为好理解的,但在布洛赫看来,艺术的幻想不是幻想,而是“尚未”,首先体现在人对于非异化的追求和未来可能性的推测。艺术最重要的不是在于现象本身,而是在于艺术背后的情感,而这些情感是最能体现人的本质的东西(“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韵味”)。而“显现”则是对尚未被展示的事物的意义的揭示。即通过文学作品的上帝视角,我们能够洞察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食物的可能性。布洛赫特别指出,艺术是一种非生产性劳动,即艺术的创造是具有非异化特性的(这里的艺术指的都是纯粹的个人创作,而不涉及商业化,并非“异化性的劳动”)。

布洛赫认为,艺术的幻想体现在其对于“白日梦”的改造。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白日梦”指的是本能的升华。而布洛赫认为,“白日梦”是艺术创造的材料。即作家通过对白日梦进行筛选改造形成了艺术。于此,他提出了所谓的“真正的艺术”:体现出某种面向未来的激荡。这种观点针对的对象是近代以来许多西方艺术的几个特点:纯粹的静观(往往存在于形式主义上)和对表现的冷漠型的满足(即满足于文章所呈现的东西,而不去呈现其更多的未来的,可能的,有希望的意义)。布洛赫指出艺术应该是对片段的描述,因为片段是未完成的,而只有未完成才能指向可能性。

五.对表现主义的态度

1937年,德国杂志《言论》上发表了对于表现主义诗人贝恩的批判。很快形成了两派——以卢卡奇为首的持否定态度和以布洛赫,布莱希特为首的持肯定态度。这场论争围绕的焦点有以下几个。

①表现主义是否代表法西斯主义

卢卡奇认为是,他不光指出一些表现主义者在现实中本身就是法西斯主义者,更加指出表现主义扭曲改造现实的倾向更加容易导向创作者的颓废,更加容易导向法西斯。布洛赫则持反对态度,认为表现主义依旧有其独特性,

②表现主义是否具有人民性

双方都认同艺术需要有人民性,但卢卡奇认为表现主义没有人民性,其艺术手法过于先锋,具有脱离群众的特点。而布洛赫认为卢卡奇所持有的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太过高雅,到头来也是脱离群众。相反,表现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有着回归人性的特点,可以弥补现实主义的不足。

③如何看待表现主义的先锋性和破坏性

卢卡奇指出,表现主义的先锋性更多的体现为破坏,毫无建树。布洛赫则认为表现主义的先锋性体现在其展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展现了某种可能性。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讲,它是对旧有关系(即资本主义)的破坏。

④如何看待表现主义的实验与创新

卢卡奇持保守观点,认为表现主义脱离了趣味。而布洛赫恰恰相反,认为表现主义相较古典主义进行了大胆探索思考,打破了资产阶级的千篇一律的创作方式,反倒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

顺便一提,当今(2023.7.25),表现主义稍微占据主流,这方面可以参考目前对于许多表现主义作家的态度以及许多美学观点。


西方文学理论笔记五: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与艺术幻想论(杨宁老师相关课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