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说】为什么我们很难说服别人

有一天小明很无聊,随手点开一篇文章,发现这篇文章中的观点简直匪夷所思,根本无可理喻,连小学生都能看出来文中的各种混乱的逻辑和毫无理由的结论,简直是一片胡言,但当小明往下翻到文末的评论区,竟然还有人叫好,小明顿时怀疑到底是自己疯了还是这些读者疯了,感到智商被侮辱的小明,愤愤不平地挽起袖子,准备跟评论区的马鹿们大战一场……
好吧,这种情况你可能遇见过,也可能没有遇见过,虽然这是废话,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随着自媒体的兴起,近几年来我们很容易发现中文互联网的原创内容质量在下降、总体的产出在萎缩、高质量的内容平台越加封闭,就在如今这个连小学生都能建一个公众号来宣传“不写作业好”的时代,我们遇见小明那样经历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更别提到处泛滥的中老年必转谣言。
那么中文互联网产出正在枯萎是怎么回事呢?营销号泛滥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营销号泛滥使得中文互联网产出枯萎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冬夜带大家一起了解吧。
营销号泛滥使得中文互联网产出正在枯萎,其实就是营销号太多了,大家可能会很惊讶营销号泛滥怎么会使中文互联网产出枯萎呢?但事实就是这样,冬夜也感到非常惊讶。
这就是关于营销号泛滥使得中文互联网产出正在枯萎的事情了,大家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告诉冬夜一起讨论哦!

咳咳…我又看了眼我起的标题,咱们还是说回重点吧。
你知道的,就算是十分亲密的朋友之间,偶尔也会遇到那种因为对某件事持有不同观点而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而当我们在网上冲浪时,也会时不时遇见那种你觉得简单宛如1+1=2,天在上地在下,人被杀就会死之类的道理,竟然还有人不理解,甚至于有时候你各种引经据典、调查取证、推理证明,最后还是不能说服对方,你会不禁思考到:“为什么说服另一个人这么难?”
咱们暂且把“人只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这个虽有些道理,但相当套娃的理论放在一边,来客观地谈一谈为什么我们很难说服别人。
实际上说服并不局限于面对面互喷唾沫的形式,我们每天都在被“说服”,电视机里的广告在说服我们购买他们的产品、各种科普视频在颠覆我们以前的观点、各国媒体通过宣传让民众相信“他国人民水深火热,而我国人民幸福安康地生活着”,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在其写给学生的著作《社会性动物》一书中,就将“大众传播、宣传、说服”分在一个章节。
阿伦森通过“情绪感染”的现象来说明媒体的威力,就近举一个例子来说,假设媒体要支持推行最近的“禁食狗肉”立法,那么他们可能先大肆传播狗贩子毒杀家养宠物、残忍虐杀犬类、从狗主人身边强行抢夺宠物的画面,然后再告诉你“禁食狗肉”是多么地正确,多么的人性化,大部分人可能没有吃狗肉的习惯,之后也不会吃,而当他们看到这些血淋淋的画面时,不禁感叹到:“天呐,他们都干了些什么。”于是大家开始觉得禁食狗肉是人性地、正确的。
当然,现实是民众更多的是反对“禁食狗肉”立法这一匪夷所思的提案,可我们是一开始就反对,还是随着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反对”和“反对的理由”而开始反对呢。我们一开始的、本来的面貌是“支持”还是“反对”呢,这就是我们对一些事情发表观点时,应该去考虑的问题。
媒体宣传尚且不同于个人交际的领域,让我们回到“理论”的范畴来,《社会性动物》中提到一个关于说服的理论,即假定人们有两种被说服的路径——中心地说服和边缘地说服。“中心路径”指对某个观点加以权衡,在对事实的思考、数据地参考、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比如我们要说服一个美国人,让他相信美国疫情比中国疫情严重,我们拿出了许多证据,比如经过认可的政府报告、国际性组织的调查、全球的统计数据等,就是“打直球”,拿事实说话。
而“边缘路径”说服,也就是根据一些不太直接甚至不太有联系的线索推断出的结论。比如看了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女拿着一瓶洗发水竖起大拇指的广告,你就觉得这比隔壁家王大妈常用的洗发水更高级,这就是“边缘说服”。
当然,说服往往是同时包含以上两种成分,广告可能先介绍新产品使用的是最好的材料还拥有富有科技感的设计(中心路径),然后再让年轻风骚的金发小帅哥在你面前蹦个迪,给你一种穿上这鞋你也能这么帅的错觉(边缘路径),如此来进行宣传。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被说服(宣传)?
还是用广告来举例,让一个穿着白大褂戴眼镜的中年人介绍某种新药,比叫个满脸是泥的农民伯伯来夸更可信(权威性、可信度),比起你妈给你讲的物理知识,你更容易相信高中物理老师讲的,而要是爱因斯坦来给你讲,你可能看都不看你物理老师一眼,其实广告里的白大褂并不是医生或者学者,但直觉也告诉你他比整天挖泥巴的老伯更可信。
可信度,是说服过程中的重要参考。
黄婆卖瓜自卖自夸,黄婆吼个千万遍,不如路边小孩啃口瓜大喊一声“好甜”。这就是因利益相关使得可信度出现了差异,当你提前知道对方识图说服你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时,你内心的放说服防御机制就启动了(利益相关)。如果这时在黄婆的瓜摊前面,有两个路人在交流,一个说:“这瓜品相好,前几天在市场上卖20呢,今天才卖10元,赶紧买吧。”(非主动)这时偷听到这段话的你已经开始心动了。要是还能忍住的话,如果看到跟你关系要好地聪明伶俐的隔壁小妹也跑出来说“这瓜我吃过,可甜了。”(认同者、倾慕者)那你可能已经开始掏钱了。
总结一下就是,我们更容易受到关系亲密者和仰慕者观点影响、容易受到那些没有试图主动影响我们的观点的影响、容易受到无利益相关的人、具有权威和高信用、形象更好的人的观点影响。

知道了以上“更容易说服人”的因素,那么在反过来想,为什么有的观点没有说服我们呢?
假设我们路过一家新开的餐馆,这家餐馆被评为本市人气餐馆之一、客户调查里满意度接近百分百,正当你要推门而入时,你的朋友小王正好从餐馆里出来,你随口问到味道如何,小王说,可难吃了,吃了几个菜简直让人想吐,顺势就做出了快要吐出来的动作。这时你还会尝试这家餐馆吗?小王生动的描述比上百份客户调查更有效。(生动而具体的表述)
再提一种情况,小时候我们问父母一些问题,比如我们是从哪儿来的,他们回答说,是充话费送的,儿童时期的我们可能就相信了,但到了十几岁,你再问父母,他们要是再回答“充话费送的”,这时你就不太会相信了,毕竟你也冲过几次话费,没见到还带送小孩儿的。你想说服的对象如果见多识广,那么单方面地观点就很难再说服他们。这时你的父母带着你到营业厅里,营业员有声有色地讲起那个时代的故事,然后告诉你,我知道现在充话费不送小孩了,但以前确实送过,那么你可能又将陷入怀疑。
还有一个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就是被说服者最初的观点。比如,你是个喜欢玩游戏的人,网上有大V宣传游戏有益大脑,你很自然地就接受了这个观点,因为你一开始就倾向于“游戏有益”的观点。而要说服你,至少得举出“游戏有益是错的”和“游戏是有害”两方观点才能动摇你的内心。就是说,如果一开始倾向于某个观点,那么应该顺水推舟,证明观点,而如果对方一开始就不太相信某个观点,那么我们说服别人时,最好在反驳原先观点的同时再证明另一个观点。
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说服的效果还受记忆的影响,比如两位演讲者发表不同的观点,当两场讲演按先后顺序不间隔地进行的话,前者的宣传就会抑制后者的宣传,出现了“首因效应”,听众对前者的观点印象更深刻。而如果两场讲演相隔一定的时间,并且听完后者的讲演后听众需要立即投票做出决定的话,此时因为听众对后者的观点印象更深刻,“近因效应”就出现了。
阿伦森还提出,因为人有希望自己持有的是“正确的观点”的本能,当某个试图说服我们的观点与我们本来持有的观点大相径庭时,若这个观点在我们看来过于离谱,则不太会对我们产生作用。(可接受范围)
当我们的观点与新的观点相差甚远时,会自然地产生不安感(认知失调),你对爱抽烟的老爸说“抽烟折寿”,这与他自己“长期抽烟”的行为不符,于是产生了不安感,于是可能有以下四种情况:1.他接受了“抽烟折寿”的观点(接受)。2.他劝说你“不要相信这个观点”(反驳)。3.他跟隔壁老王求证,以此证明抽烟无害(寻求认同)。4.他说这个观点根本没有证据(否定)。也就是说,即使你的观点没有错,接受者也可能用其他的方式来回避掉这种不安而坚持原先的观点,这也是我们难以说服其他人的原因之一,认知失调的理论更详细的内容在社会认知那部分内容中,这里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可以看原书。
关于说服,还有很多值得分析的影响要素,诸如被说服者的自尊程度(自信的人也更难以撼动),被说服者的前期经验(有没有对说服有提前准备)、被说服的时机等。但仅参考以上讨论过的要素,我们已经能感受到说服别人是多么麻烦的一件事。
要是我想说服你相信冬夜很帅,那按照咱们之前讨论过的内容,我设计出的说服过程大概是找一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长得像Jay周、没有绯闻,是每个人的朋友,跟冬夜毫无关系、只是路过时偶然吐槽了一声绝对没有故意让你听到、能根据人类学、生物学和美学同时举出冬夜帅的正面数据和反驳冬夜不帅的一大堆资料,按照遗忘曲线定时在你面前无意识提起冬夜帅的事,描述得生动形象且这件事还得到许多知名人士的认可,那么不止你信了,我自己都信了呢。
而在网络上,万一我们真的有理有据,对方也是讲道理的理性人,我们费尽心思说服了对方,但他们原先的环境并没有改变,当他在他的环境中不断接受原先观点的洗礼时,你偶尔的说服又有几斤几两重呢?
总而言之,说服别人很难,想在网上说服别人更难。
但我们又何必试图在网上说服别人呢。
毕竟,网上争吵的出发点,不是如何说服对方,而是如何气死对方。
冬夜花下雨 20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