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7.10 脑科学日报| 我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新致病基因

2023-07-10 10:39 作者:brainnews--杏仁核学堂  | 我要投稿

第1788期 脑科学日报

2023年7月10日

科 学 时 讯


1,BMC Medicine:我国科研团队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新致病基因

来源:科技导报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团队报道了阿尔茨海默病(AD)一种新的候选致病基因突变ZDHHC21 p.T209S,这是中国人首次发现的除三大已知致病基因之外的新致病基因,对AD致病机制和药物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该研究在一个AD家系中鉴定出ZDHHC21基因的一个变异位点(C.9A>T,p.T209S)并预测有很强的致病性。该家系所有的AD患者均携带此突变,而未患AD的家庭成员均未携带,表明符合疾病共分离。该研究还发现棕榈酰基转移酶抑制剂可减轻神经元对兴奋性毒性的敏感性,从而逆转突触功能损伤。ZDHHC21特异性底物的异常棕榈酰化是驱动AD的新机制,可能成为未来AD治疗的潜在靶点。



2,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记忆和学习相关的重要器官海马体在不同发育阶段家猪中单细胞和基因调控序列的动态变化

来源:中国科学杂志社




利用猪海马体单细胞染色质开放数据解析人类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细胞类型

海马体是人类及其他动物大脑中与记忆、学习和空间导航相关的重要器官,也是人类阿尔茨海默症(AD)发病初期最早产生功能障碍的器官。前期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易感基因会影响年轻人的记忆和海马体功能。


近日,江西农业大学黄路生院士团队以巴马香猪的海马体作为研究材料,使用snRNA-seq和snATAC-seq技术,深入研究了猪海马体不同发育阶段12种主要的细胞类型及其染色质可及性的动态变化,发现几乎所有主要细胞类型的基因可及性都受到年龄的影响,其中少突胶质细胞是变化最大的细胞类型。这项研究提供了猪海马体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单核可及染色质景观,并证实人类和猪之间的海马体的细胞组成,单细胞转录组和表观遗传特征的相似性,支持猪是研究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良好生物医学模型。



3,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睡眠不足让人变“傻”,削弱运动对大脑的益处

来源:医诺维




运动和睡眠时间类别组合的10年认知轨迹


运动和睡眠时间是与认知功能和痴呆风险相关的关键因素。近日,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运动和最佳睡眠时间都对认知功能有保护作用,但对于睡眠不足的人来说,认知能力下降更快,运动不足以弥补睡眠不足对认知功能的伤害。也就是说,锻炼再多,睡眠不足,认知能力和不锻炼下降一样快。



4,手心总出汗,居然是一种“神经病”?

来源:把科学带回家


全球大约0.3%~3%的人会受到手掌多汗症(Palmar hyperhidrosis)的困扰,有家族史的人患病率甚至达到12%。出汗一般是为了散热,但手掌的汗与身体散热的需求关系并不大。科学家推断这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是涉及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通路的复杂自主神经系统紊乱。


交感神经系统可以调动身体来应对环境的压力,副交感神经系统则负责身体的休息和消化等活动。研究发现,与健康受试者相比,手掌多汗的人皮肤交感神经反应更高。也就是说,这部分神经常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在睡觉这种完全放松的时候,他们的手掌的确不会出汗。



5,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中科院物理所叶方富/樊琪慧发现细胞外基质材料辅助神经元利用力学信号通讯并精准形成神经连接

来源:BioMed科技



力学刺激促使细胞Ca2+浓度上升;细胞前端伸缩状态与细胞钙瞬变频率有关


神经元的轴突精确地投射到靶位点形成突触联系,进而细胞间形成神经回路和神经网络。这个精准的靶向过程是如何实现的,一直以来也是神经科学研究的核心和热点问题之一。


近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叶方富研究员和樊琪慧副研究员团队,以胶原蛋白Collagen-Ⅰ为材料构建准三维环境模拟体内环境,发现胶原蛋白纤维传导的力学信号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迁移和对接,神经细胞对力学信号的响应依赖膜上力学敏感蛋白介导的Ca2+瞬变,确认了细胞外基质和力学敏感通道蛋白(如Piezo-1)在神经系统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



6,SVN:强化诊断检查可增加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理发现——前瞻性HEBRAS研究结果

来源:SVN俱乐部


在一定比例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中,卒中病因仍然不明。近日,来自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医院Karl Georg Haeusler团队发表了一篇研究,评估了与院内常规诊断医疗相比,AIS后强化诊断检查能否有更多预先设定的病理发现。研究结果指出,与常规诊断医疗相比,强化诊断检查显示AIS患者出现预设病理结果的比例更高,且显著降低了隐源性卒中患者的比例。



7Science Bulletin:中国人群颅内动脉瘤不稳定性的标志物和风险分层模型

来源:中国科学杂志社


颅内动脉瘤是导致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中国人群中的影像学检出率约为7%。但超过2/3的颅内动脉瘤都是在体检等情况下无意中发现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


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硕团队、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郑乐民团队和江南大学中心医院鲁晓杰团队报道了中国人群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代谢和细胞因子谱特征,建立了中国人群颅内动脉瘤不稳定风险的多组学评估模型。该研究是目前关于中国人群中UIA的较大的自然病史研究和多组学研究。研究揭示了OA、AA、IL-1β和TNF-α是中国人群UIA不稳定性的生物标志物,并提出了可以用于评估UIA自然病史的分类模型。研究成果有望用于临床,指导UIA患者的治疗决策制定。



8,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青少年不同问题行为上的共病程度和表现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互联网的便利让成瘾行为随之蔓延,身心还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易受潜在成瘾行为影响,成为该行为的危险群体之一。近日一篇研究采用潜在特质分析的方法分类,基于个人特质-情感-认知-执行功能的交互作用(I-PACE)探究了青少年亚群在三种问题行为上的共病严重程度方面是否存在不同。


研究发现,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和问题性赌博之间共病率高,问题性赌博类与低年龄、低自尊、高的注意缺陷和高社会支持相关。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和游戏障碍类与男性、高内化症状和社交焦虑相关。障碍性赌博与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类与低年龄、低社会支持、低自尊和高内化症状相关。



审校:Simon


7.10 脑科学日报| 我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新致病基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