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为什么是中医的灵魂?“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目前,临床上所用的辨证
“辨证论治”为什么是中医的灵魂?“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目前,临床上所用的辨证论治,大致有三种形式:一为单纯的辨证论治,二为双重诊断的辨证论治,三为探索性的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其标本原宜兼顾,若遇难治之症,以西药治其标,以中药治其本,则奏效必捷,而临证亦确有把握矣。”西医的治疗大多是“机械”地对症下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中医的治疗则是“辨证”求本,必审其属,伏其所主,先其所因。 单纯的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传统方法。 它的特点是对同一证候,因人、因时、因地而制宜,特别是既注意局部,又重视整体;既注意祛邪,又重视扶正,这都是较科学的一面。 所以,中医处理那些西医曾从多种理化实验检查,而无阳性指征的疾病,如不明原因的发热、神经官能症、胃肠功能失调症、功能性子宫出血等,以单纯的辨证论治进行治疗,往往获得意外的良好疗效。 辨证论治这一理论提出于1955年,该年2月任应秋先生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了《伟大的祖国医学的成就》一文:“祖国医学几千年来在临床治疗上能够解决问题,主要就是由于‘辨证论治’治疗体系的建立。”两个月后,他又在《中医杂志》刊发了《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一文,提出:“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所以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数十篇,无一不冠以‘病脉证并治’或‘病脉证治’的题目,但中医的证候决不同于西医的症状,中医的证候,完全是施治用药的标准,而西医的症状,不过是描写病人的异常状态,殊非诊断治疗上的关键。”秦伯末对此观点表实支持,他提出:“辨证论治是中医普遍应用的一个诊疗规律,从认识证候到给予适当治疗,包含着完整的极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所谓“辨证”,就是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辨证论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论治之所以是中医的一个特点,是因为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对症治疗”,也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辨病治疗”。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运用同一治疗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辨证”的“证”是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致病因素和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的概括。‼特别要注意的是,同自然辩证法的“辩”不同,中医所用的“辨”是“分辨”之辨,用的是《伤寒杂病论》中“辨xxx病脉证并治”之辨,大家在平时书写、应用时千万不要用错字啦,不然会被人质疑专业性的。 在中医学里,“辨证”相当于现代语的“诊断”,“论治”相当于“治疗”。 因此,辨证论治就是中医学里的“诊断治疗学”。它首先是在整体观念和动态平衡观念下进行的,是中医学里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注意:“辨证”不同于“辩证”;“辨”是辨别,“辨证”是中医学里的专用名词;“辩证”是辩论,是哲学里的名词,慎勿相混。) 中医的“证”是包括了病原病因,病人体质对该病的抵抗力、免疫力,对病原的敏感性,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等等相互作用后的一种“综合反应状态”的名称。 它是随着疾病的阶段类型的不同而不同的。 更简括地说:中医的“证”是病人得病后的一种机体“综合反应”的名称,即中医对此病此时此地的诊断结论。 因而它又含有此病“阶段”、“类型”的含义。所以现在也常以“××证型”来称呼。 如:发热、出汗,是症状,是孤立的“症”,但缺少疾病发生的“综合反应”,比如什么时间发热,是高热不退还是阶段性发热;什么时间出汗,是全天出汗,还是之后晚上睡醒出汗…… 只有知道病人生病的综合表现,中医才好进行治疗,反之则无法下药。 如果还不理解,我再详细说一下: A类病人的发热出汗是出现于“外邪”易犯的季节(比如流感流行季节),病人原来体质较壮实,这次又是初得病,其发热表现是高热不退,而且不分昼夜,出汗也不分白天晚上,脉象是滑数(流利而快)的; B类病人的发热出汗,是出现在体质虚弱时或久病缠绵之后,其表现是低热绵绵,早轻晚重,出汗又都在夜间睡醒之时(医学上叫“盗汗”),脉象是细弱的等等。 这时,两类病人的“症”虽相同,但“证”就全不相同了——前者叫“实证”,后者叫“虚证”。 证不同,治法也不同,从总的说来前者宜用“表散”法,后者宜用“清补”法。 如不辨证只凭孤立的“症”下药,如用反了,就会犯中医学说的“虚虚实实”的原则错误(即“散”了“虚证”而“补”了“实证”),适得其反而出事故,所以必须辨清。 前面实热的例子类似西医流行性感冒等病的发热出汗;后面虚热的例子则类似于肺结核、神经衰弱等一些慢性病中的低热盗汗症状,西医的方法常用止汗剂“汗定”等取效,但不能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