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架空/奇幻】《地上天国之歌》世界设定-北海帝国(兰斯菲尔德家族)

2021-10-09 16:23 作者:闪光の雪拉比  | 我要投稿

★首都:暴风堡(伦敦)
★称号:海盗帝国、北方帝国
★官方语言:诺尔兰语(强制)
★货币:北海币
★政治体制:政教合一的绝对君主制
★宗教:诺尔兰多神教
★宗教圣典:《萨扎兰史诗》
★存在宗教:十字公教(安格斯人(盎格鲁)、萨克斯人(萨克逊)、朱特人的信仰)、亚瑟多神教(威尔尼亚人(威尔士)、西伯尼亚人(爱尔兰)、加勒多尼亚人(苏格兰)的信仰),希腊尼亚多神教(伊庇鲁斯人)
日耳曼尼亚移民信十字公教,凯尔特尼亚土著信亚瑟多神教,而最早的伊庇鲁斯人则还保留着希腊尼亚多神教
★主体民族:诺尔兰人
★可接受民族:安格斯人、萨克斯人、朱特人(日耳曼尼亚民族的三支),威尔尼亚人、加勒多尼亚人、西伯尼亚人(凯尔特尼亚民族的三支),伊庇鲁斯人(早期移民,隐居于北爱尔兰)
★行政区划:
  最高行政区划:不莱丁帝国、艾丝的诺威亚帝国(两顶皇冠均由英雄王兼任)
  一级行政区划:七大王国=英格兰尼亚王国、威尔尼亚王国、加勒多尼亚王国、西伯尼亚王国;斯威莱斯王国、尼达罗斯王国、丹尼利斯王国
  二级行政区划:大酋邦(大酋长)、神庙邦(大祭司)
  三级行政区划:部落(酋长)、城市(市长)、神庙(祭司)

艾丝的诺威亚帝国
不莱丁帝国

★简介:

  神历1455年,30岁的征服王【哈拉尔达·兰斯菲尔德】统一了【艾丝的诺威亚半岛】的三大王国,分别是丹尼利斯王国(丹麦)、尼达罗斯王国(挪威)、斯威莱斯王国(瑞典),被称为“征服王”。之后,野心勃勃的海王哈拉尔达步伐从不停下,率领一千艘舰队入侵【不莱丁尼亚群岛】(不列颠三岛),当时不莱丁尼亚群岛的主体政权——【英格兰尼亚王国】,在与【法兰克中央王国】的百年战争中遭到极大的削弱,两年前刚刚停战,经济凋零,国内农民起义、贵族割据此起彼伏。因此,“海王”哈拉尔达很轻松地便拿下了不莱丁尼亚王国,随后在短短的十年内,于1465年,统一了整个不莱丁尼亚群岛(不列颠群岛),建立了地跨北海的伟大帝国。
  刚刚经历英法百年战争的不列颠诸国奄奄一息,“海王”哈拉尔达率领1000艘北欧战舰的异教大军,不仅仅征服了羸弱的英格兰尼亚王国,还进一步消灭了威尔尼亚、加勒多尼亚、西伯尼亚的割据政权,建立了诺尔兰人统治的北海帝国,一时间名震欧洲,诺尔兰人的伟大征服甚至让地中海诸国感到恐惧!后来证明,他们的忧虑是对的,失去了英格兰尼亚王国一直以来的屏障,直到伊莎贝拉要塞(直布罗陀)建成后扼守西地中海之前,海盗舰队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地中海,造成了可怕的损失。
  不久哈拉尔达率军返回斯堪的那维亚,消灭了之前入侵不莱丁时背刺的尼达罗斯国王和叛乱的酋长,同时不莱丁(不列颠)的本土诺尔兰人见到哈拉尔达离开,便迅速再次反抗,但哈拉尔达仅仅一个月便平定国内事务,在攻破诺尔兰人在不莱丁的大本营——约克前,哈拉尔达和手下的奥丁战士们犹如冲入羊群一样,轻松地平定了叛乱。
  不满足国王的称谓,海王决定要成就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他召集了全国闻名的诺尔兰多神教祭司们,召开宗教会议,进行长达5年的神学辩论,在1470年,45岁的哈拉尔达·兰斯菲尔德宣布在全国正式推行宗教改革,明确了诺尔兰多神教的教义,建立类似十字教的统治组织,建立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帝国。
  期间,哈拉尔达一边残酷地对英格兰尼亚叛乱者进行大屠杀,一边召集所有的祭司会聚在埃塞克斯,进行激烈辩论,最后祭司们统一地编写出一本诺尔兰人的【圣书】——《萨扎兰史诗》!这本书严格规定了关于诺尔兰多神教的组织、祭祀等,在仪式、礼仪、等级各方面做了十分详尽的规定,其中规定了最高领袖为北海帝国的皇帝——英雄王!当时哈拉尔达因为其前所未有的伟大功绩被称为“海皇”,如今又加了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号——英雄王!
  同时,哈拉尔达英雄王驱逐了国内不认可自己作为宗教领袖的所有祭司,击败拒绝效忠的酋长,又效仿十字教的骑士团,号召狂热的战士们组建了一支捍卫诺尔兰多神教的军队——约姆斯勇士团,事实上便是自己的亲卫队。
  在完成改革旧教的同时,哈拉尔达决心彻底改变不莱丁(不列颠)的人口比例,在二十年间,不莱丁的人口锐减了三分之二,所有旧贵族都被连根拔起,为了弥补人口不足带来的土地荒芜,哈拉尔达用宗教热情、金钱贪婪吸引了艾斯的诺威亚半岛的诺尔兰人举家搬迁到不莱丁,彻底改变了当地的文化、宗教、民族比例。
  之后的10年在位期间,哈拉尔达英雄王粉碎国内多次大型叛乱,对外则贸易+劫掠,以非正当的方式打击外国商人,垄断了北海的海路贸易,一时间,北海帝国强盛至极,为北方一霸。
  此时的英雄王已经是一个55岁的迟暮老人,功成名就、家庭美满、儿孙满堂,但勇敢和冒险的精神却还不消失,为了证明西方陆地的存在,他率领二十艘的舰队前往冰岛,之后向西探索商人、渔民们口中的西方沃土,不顾手下们的阻挠,哈拉尔达一意孤行。
  1480年,55岁的哈拉尔达宣布,要率领龙船舰队向西探索,去寻找传说中的文兰,也即西方极乐世界。(后来为阿兹特克帝国所接纳,应证了当时争论极大的东方新大陆假说,推动了阿兹特克帝国的东方殖民战略)
  他离开后,留下的是躁动不安的帝国,各方势力明争暗斗,但总体而言,1490年的北海帝国维持住了不莱丁尼亚群岛的统治,而艾斯的诺威亚半岛则是王叔的尼达罗斯王国(挪威)、王弟的斯威莱斯王国(瑞典)领导的旧教叛乱,而日德兰海姆半岛的丹尼利斯王国(丹麦)却投靠了十字新教。北海帝国一裂为三,形势十分危急。 
  离开前,他将自己的四个未成年的小孩召集到面前(在之前的一次北征加勒多尼亚的叛乱时,一群威尔尼亚暴民不满高压统治而冲进王领展开屠杀,当时的王后、两位妾和三位王子被杀,哈拉尔达的五弟海尔担任王宫护卫也在战斗中牺牲,海尔一家为掩护王室离开,被全部杀死,只有一个小侄女躲在壁炉里逃过一劫,哈拉尔达回来后将她过继过来),
  ①大儿子被封为威尔尼亚国王,二儿子则受封为斯威莱斯国王(瑞典),三儿子受封为西伯尼亚国王,四儿子则被受封为西部群岛公爵(西部群岛是哈拉尔达曾祖父——无骨者伊瓦尔曾入侵不列颠的根据地,哈拉尔达在那儿出生);
  ②此外,自己的大女婿受封为伦斯特公爵、二女婿为康诺特公爵、大功臣“梅克伦堡的索龙”为阿尔斯特公爵,三大公爵辅助自己的三儿子统治桀骜不驯的西伯尼亚人;
  ③对于加勒多尼亚,则封了一批追随多年的将军或他们的后代,加勒多尼亚国王是忠心的大将,其未成年的继承人与12岁的四女儿订婚;
  ④对于艾斯的诺威亚半岛,则封了自己的三弟伊瓦尔为尼达罗斯王国国王(挪威),与二儿子哈罗德一起统治仍旧有不愿遵从《萨扎兰史诗》的诺尔兰人;而日德兰诸岛则封给了自己亲爱的妻子的父亲——岳父埃德二世,为丹尼利斯国王(丹麦)。
  为了辅佐未来的英雄王,哈拉尔达安排了一批有能力而忠心的大臣,其中有
  ①太傅——阿尔斯特公爵“梅克伦堡的索龙”,作为太子的老师;
  ②约姆斯勇士团则交托在由哈拉尔达抚养长大的侄子手中——“大力士埃里克”,向英雄王宣誓效忠,他是哈拉尔达早逝的二弟之子;
  ③自己的勇敢年轻的妾则被任命为荣耀的盾女,掌控着首府的近卫军;
  ④自己优秀的情人——“狐狸”梅里可则担任间谍总管,麾下的监视机构“海鸦”盯住可能对太子不利的人;
  ⑤大祭司则由太子的同母姐姐“圣女”芙蕾雅担任,她和太子的关系是最好的,太子洛克菲尔德经常跑去姐姐那里,向她倾诉自己的一切,可以说姐姐是他最重要的亲人,她是三女儿,由于其饱阅书籍,精通多门语言,甚至知晓晦涩难懂的拉丁尼亚文典籍,年仅十八的她进入神庙,成为埃塞克斯的圣女,终身不婚,这使她摆脱复杂的宫廷斗争,在神庙里研究古老的典籍。
  为了保证帝国有强力的盟友,防止复仇心切、受境外势力挑拨的十字教徒们趁儿子们年幼乘机进攻(许多安格斯-萨克斯人逃亡到欧洲大陆,他们仇恨夺走故乡的诺尔兰人,为此他们甚至愿意宣誓效忠百年战争的老对手),
  ①大儿子“威尔尼亚亲王-洛克菲尔德”与东方强大部族——萨米部落的大酋长之女后来的“红袍莱娜”订婚;
  ②二儿子“斯威莱斯的哈罗德”则和艾丝的诺威亚北部的拉普兰王国的公主“来自北方的摩卡”订婚;
  ③三儿子“西伯尼亚的埃里克”则与亡国的匈牙利亚公主后来的“暴食的梅利”订婚;
  ④四儿子哈拉尔则与基辅大公之女“火舞的梅娜莉珊”订婚。
  ⑤另外,自己两个年已9岁和10岁的女儿则与普卢西亚国王的弟弟、波瓦图-立洛联邦首相的次子订婚,剩下的2个小儿子和4个小女儿因为都不到6岁,便安排了给各自的母亲教育,从五弟过继的6岁女儿伊莉雅则给她的姐姐——大祭司芙蕾雅抚养。
  指定摄政是妻子——奥兰多女伯爵伊丝海姆,财政总管是老年的忠臣“独眼的多兰”,外交大臣则被加勒多尼亚(苏格兰)国王“金发王哈拉尔”担任,两位御前会议代表则由国王之代表、乌普兰公爵担任。(从这里可以看出帝国的权力均衡,御前会议有7位,加上摄政8位,外交大臣是苏格兰国王“金发王哈拉尔”,军事大臣是太傅兼阿尔斯特公爵“梅克伦堡的索龙”、财政大臣“独眼的多兰”、间谍总管“狐狸-梅里”、大祭司“圣女芙蕾雅”、指定摄政“皇后伊丝海姆”,这五位要么是老将、要么是太子的亲人,均是真正忠心于哈拉尔达之人,其余两位顾问——一位斯威莱斯王国(瑞典)的实权派西国公爵“双斧手的哈拉尔”,一位是乌普兰大酋长,均是艾斯的诺维亚的实权派。)
  在安排好这一切后,哈拉尔达认为自己已经做好了一切,未来自己的北海帝国是可以一直持续下去的,便带着舰队出发了,之后便杳无音信。
  这一去便是7年,中间指定摄政倒是换过几次人,但总体的局势还算稳定,狂热贪婪的国内贵族们忙着海外抢劫,并没有太理会年幼的英雄王,当然这期间也是在多位大臣的保护下避过了多次危机,包括了企图刺杀太子的本土人、多次起义的各地农民,最大的一次危机来自太子的叔叔带着瓦良吉卫队(前东正帝国的皇家卫队,由诺尔兰人、罗斯基人组成)的战友、勾结不满【萨扎兰史诗】的旧祭司、战士们企图夺取帝位,被军事总管、盾女率领的军队击败,叔叔再次流亡海外。
  此外,最值得一提的事情便是“勇士”罗洛,当时不莱丁(不莱丁)已经征服,狂暴的维京战士们便把目光投向更为富饶的南方,而南方人的软弱使得他们十分自信,因此在神历1470年,(艾丝的诺威亚贵族们并不愿意接受公爵、伯爵一类的称呼,认为这是软弱的南方人娘炮才叫的,他们更喜欢粗暴简洁的大酋长、酋长的称号,所以不莱丁地区才延用公爵伯爵一类,但在北海帝国的法律里是同等地位的。)由约姆斯勇士团团长、北海帝国各地等有影响力的人物带头,吸引了一大批野心勃勃的、贪婪狂暴的战士,约有30K人,他们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把目标定为当时爆发内战的法兰克中央王国(此处的内战指法王与最后的勃艮第大公之间的战争),罗洛只是其中小有名气的战士,这支异教大军顺着塞纳河,沿途烧杀抢掠,直到巴黎堡(法兰克的首都),当时国王路德维希十四正率军同勃艮第大公在东部作战。巴黎岛人民誓死抵抗,由于国王远在东部,因此由城内的一位市长率军抵抗,在公主的激励下,拖住了异教大军2个月,眼见攻不下巴黎岛,异教徒内部也有了分歧,一部分坚持再次攻城,一部分则离开大军到周边抢劫,毕竟大家是来发财的,并不愿意搭上自己的命。此时,“太阳王路德维希十四”结束了东部战争,正率领大军赶来救援的消息传来,许多维京(维京意思是勇士,诺尔兰战士的荣誉称号)战士们便想撤退,但是此时国王的一个信使到来,邀请他们去劫掠“太阳王”的敌人——南方的阿基坦公国,那儿是一直以来的造反大本营,在讨论过后,这支没有领袖的大军便沿着河道南下,大肆烧杀抢掠后,其他领袖满载而归,罗洛则更有远见,他吸引了一批同样不满足的战士,在河岸半渡而击,打败了法王的军队,罗洛俘虏了法王路德维希十六世(不是太阳王!),要求他把诺曼底赐予他,封他为诺曼底公爵,同时赎回法王要385磅黄金,为了让维京人残留的野蛮习性得以发泄,法王准许他们到布斯提尼亚斯打劫。屈辱的法王不甘心地签了《诺曼底契约书》,让还没来得及上任的弟弟约翰滚蛋,转封给罗洛,但罗洛要接受洗礼、遵守契约,时年罗洛已经不年轻了,自从70年到这里征战如今90年已经50余岁的老人,他和手下更希望有个安家的土地,因此都爽快地接受了洗礼。(洗礼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插曲,受洗后可以得到一件纯白袍,因此许多维京人便假装多次受洗,以获得更多的白袍,使得主教们不满;按照仪式,效忠的公爵需要跪下吻国王的脚,罗洛认为这是一种侮辱,不愿意做,便让手下代劳,这个高大的维京人直接把法王掀翻,使得法王惊慌不已,而在场的维京人则哈哈大笑。)就这样,罗洛改名为拉丁文化的罗伯特,接受了公教信仰,成为第一支在法兰克境内定居的诺尔兰人,即其他法兰克人称呼的诺尔曼人。
  事实上维京人使用的纪年法是日月历法,但为了方便而通用神历,也就是古老的、十字教使用的、以诸神陨灭救赎人类之日作为元年。
  神历1490年,威尔尼亚亲王洛克菲尔德成年,在全国贵族面前接受大祭司的祝福仪式,将英雄王的群鸦王冠戴在自己头上,命令约姆斯勇士团宣誓效忠,与贵族们定下附庸契约。
  一加冕为英雄王,洛克菲尔德便把此时的摄政——“埃塞克斯之恐惧”伊拉尔克支开,派遣他率军去平定活跃在麦西亚大酋邦边境的盗匪,相当于调离中央。
  “英雄王”洛克菲尔德直辖着埃塞克斯王领、威尔尼亚王宫,在登基之后,威尔尼亚王国受封给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宫中挚友——“威尔尼亚的立瓦利二世”,扼守西伯尼亚与威尔尼亚的海面,也起着拱卫王领的作用。
  此时,因为威尔尼亚的一名威尔尼亚人因无法忍受领主的过度剥削,在一位地下神父的率领下杀死了前去收税的财务大臣,当地伯爵带着家眷逃离了城堡,到威尔尼亚的首府求救。此时,洛克菲尔德正在征集军队,准备北上收回四弟的西部群岛,借口也已经找好了——收买战士、扩充军队、企图篡位。
  恰好因为农民起义耽搁了,所以只能花一年的时间前去平定叛乱,却不料一份海帝日记走漏了,加上印刷术的新应用,几乎整个北海帝国都充满了火药味。刚刚成年的斯威莱斯国王(也就是二弟哈罗德)立刻与北方的拉普兰公主成婚,并请岳父前来商讨讨伐“暴君”(也就是大哥洛克菲尔德)的事宜,同时派出信使到西部群岛,准备一起起事。
  西部群岛的哈拉尔(四弟)立刻接待了使者,并回信一旦二哥的舰队一到,立刻响应。哈拉尔一直觊觎加勒多尼亚的王位,为了联合加勒多尼亚的反叛力量,他邀请了附近的将军或其后代,都是这片地区的实权派大酋长,在宴会上公开了反叛的野心,观察众位大酋长的反应,有几名没反应过来支持的迅速地被隐藏在角落里的刀斧手剁成了肉酱,剩余的不得不俯首称臣,哈拉尔僭越自称为加勒多尼亚国王,并公开与英雄王的矛盾,同时迅速地派遣了自己人继任被杀害的大酋长领地,并迫害他们的家人,这引起了许多加勒多尼亚大酋长的恐慌,他们暗中与英雄王秘密往来。
  剩下的便是三叔伊瓦尔的立场,三叔年事已高,目前掌权的是他的外交大臣——西国大酋长奥尔夫四世,于是斯威莱斯国王哈罗德便亲自约见了这位大名鼎鼎的“维京劫掠者”,据说他曾和兄弟带着80艘龙船劫掠了十字教的教会中心——神圣之都,因此得名为“圣城劫掠者”。三叔伊瓦尔十分地保守,只想安度晚年,但是他的几个儿子却并非平庸之辈,都是赫赫有名的劫掠者,在哈罗德的煽动下,几个儿子在晚餐上血刃了父亲,将父亲的领地瓜分,与哈罗德一同高举旧神信仰的大旗,反对日耳曼多神教改革,得到了许多旧神信仰的酋长、平民的支持。
  西伯尼亚国王埃里克(三弟)则保持观望,在迎娶了匈牙利亚流亡的公主“暴食的梅利”后,埃里克在自己的两位姐夫——伦斯特公爵、康诺特公爵的商讨下,出于与英雄王洛克菲尔德的同胞情怀,站在了英雄王一边,召集军队集中在首都【都柏林】,等候中央的命令。
  与此同时,日德兰半岛的丹尼利斯王国却意外地背叛了当初一起起事的阴谋,反而改信了十字新教,强势的埃德二世(外祖父)虽然年老,却十分精明,自己的王国作为北海帝国攻略欧陆的桥头堡,自然面临着十字军的巨大压力,在如今帝国内乱的时候,想凭区区一个王国的力量来对抗十字军,基本就是痴心妄想,因此改信后,不但可以充公巨额的神庙财产,还避免了被十字军攻打的命运。然而,这种无疑于叛离北海帝国的行为,遭到了内战双方的一致谴责。
  1490年初,北海帝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这对于年轻的洛克菲尔德英雄王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稍有不慎则可能让新生的帝国夭折。

—————————————————————————————————————————

【旧日耳曼尼亚多神教贵族-奥丁之子(旧神信仰)】

简介:

        因为不满英雄王的宗教改革,艾丝的诺威亚半岛的旧贵族出于世俗利益、宗教传统的原因,相互组成了“奥丁之子”的旧日耳曼尼亚教组织,又名为旧神信仰,以对抗英雄王的宗教改革。
  二王子斯威莱斯国王(瑞典)哈罗德联合四王子西部群岛大酋长哈拉尔,乘着英雄王率军平定农民叛乱的时候,发动了叛乱,企图发动对英雄王的强宣称,为了增强力量,斯威莱斯王国、尼达罗斯王国都借用了奥丁之子的力量,将其作为工具招募本就不满的本土诺尔兰人。


【架空/奇幻】《地上天国之歌》世界设定-北海帝国(兰斯菲尔德家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