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氢能行业报告:政策提速加码,产业规模可期
报告出品/作者:中泰证券、杜冲、王璇
以下为报告原文节选
------
导言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环保、可循环利用、资源量丰富、利用效率高、应用范围广的二次能源,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媒介,是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
氢能产业已于全球范围引起广泛重视,国际氢能产业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机遇期,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主要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已经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战略规划,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 2050 年,氢能产业将创造 3000 万个工作岗位,减少 60 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 2.5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在全球能源消费占比达到 18%。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编制的《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截至 2019 年,氢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占比仅为 2.7%,产业产值仅 3000 亿元;到 2025 年行业
产值将达到万亿级别,燃料电池车产能达到 5 万辆/年;长期来看,氢能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达到 10%,行业产值达到 12 万亿元。
当前制约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是:1)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有丰富的副产氢资源,能在产业初期提供低成本氢源,但是加氢站建设尚不足,截止 2022 年 7 月 5 日,全国已建成加氢站 271座,仍以示范运行为主,不能满足规模化应用推广的需求。2)核心技术环节仍有待发展。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仍存在卡脖子的现象,如碳纸、催化剂等环节国产化水平较低,技术水平与国外仍有差距,主要市场仍被国外企业占领,重点环节仍有待进一步研发突破。3)行业整体成本高。
在行业整体规模较小且部分核心零部件尚未完全国产化的情况下,各环节成本仍处在较高的水平,对政策支持的依赖度较高。总体而言在产业发展初期,行业需要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实现规模化和国产化的过渡,成本下降后将具备市场化竞争的优势,氢能在多方面的固有优势将体现。本文对氢能行业国内的政策历史做出了详细梳理,并作出了进一步的分析比较,以支持对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和节奏的把握。
全国性政策 :多年布局,量化伊始 量化伊始
我国早在 2002 年《“十五”国家高科技技术研究发展规划中》提出发展燃料电池汽车,随后陆续有政策对行业的研发和技术突破做出规划和支持,经过多年的研发和攻关,在 2016 年发布的《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 年)》开始提出将燃料电池汽车及分布式发电技术进行示范应用并推广。2019 年开始氢能行业政策密集落地,且有提速趋势。
对燃料电池车的资金支持开始于 2009 年,早期的资金支持基本以电动车推广为模板适当调整支持力度,叠加免除购臵税的新能源车通用补贴,之后陆续调整根据车型、功率等不同有不同力度的补贴。
在 2030 年实现“碳达峰”和 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指导下,我国十分重视推动氢能产业发展,于 2019 年首次将氢能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并于 2020 年将氢能列入能源范畴。近期的政策中影响较为重大的主要是 2020 年出台的以奖代补政策、2021 年出台的示范城市群政策以及 2022 年出台的氢能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氢能发展的方向以及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
以奖代补政策:。 以积分奖励代替购车补贴,资金支持力度明显加大。2020年 9 月发改委、能源局、财政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将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购臵补贴政策,调整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城市群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给予奖励。示范期暂定为四年,示范期间,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入围示范的城市群按照其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奖励。每个示范城市群最高可获得 18.7 亿奖励,涵盖制氢、加氢、燃
料电池零部件、整车等各个环节。按照奖励政策,2022 年,功率大于110kW 且最大设计总质量超过 31 吨的货车拿到的最高奖励金额为 46.2万元/辆;关键零部件实现国产化将获得 20.5 万元/辆的奖励;氢气供应满足条件的,将能拿到 9 元/千克的奖励。
示范城市群政策: 奖励政策落地,示范推广开启。2021 年 8 月,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 (下称《通知》),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政策正式落地,首批京津冀城市群、上海城市群、广东城市群获批。2022 年初,第二批示范城市群——河南城市群、河北城市群获批。《通知》中明确了示范城市群考核内容和积分核定规则等,在每个示范年度、第二个示范年度和第四个示范年度结束后分别开展年度考核、阶段性总结和总体评估,积分由五部门组织第三方机构和专家委员会进行核算,需要对示范车辆类型和技术指标等进行审核,额定功率、系统功率与电极功率比值、启动温度、电堆功率密度、系统功率密度、纯氢续航历程等满足相关要求,且车辆累计用氢运行历程在第 1、2、3、4 年平均单车累计里程应分别超过 0.75、1.5、2.25、3 万公里。
中长期规划: 顶层设计出台, 方向目标明确。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对我国氢能产业做出规划和方向性指导。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首次明确氢能在国家能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规划中明确指出,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要充分发挥氢能作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高效利用的重要载体作用及其大规模、长周期储能优势。我国要实现双碳目标,必须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而可再生能源的主要载体就是电和氢,在动力、储能方面两者具有互补性,作为无碳工业原料,氢具有不可替代性。
第二,提出了量化目标。规划提出到2025年行业发展的量化目标,如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 万吨/年等,而各地已出台的规划远超这个规模。
第三,强调核心技术研发。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开发关键材料,提高主要性能指标和批量化生产能力,着力推进核心零部件以及关键装备研发制造。加快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转化效率和单台装臵制氢规模,突破氢能基础设施环节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推进绿色低碳氢能制取、储存、运输和应用等各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示范城市中也对核心零部件和材料的研发提出了明确的支持,各环节中具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国产化能力的企业将获得政策支持,充分受益行业高增长。
第四,强调与锂电池纯电动汽车的互补发展。规划为行业明确了在交通领域的定位,氢燃料电池车的发展与锂电池纯电动汽车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各自适应不同的领域,燃料电池车将在中重型的客车、货车中发挥优势,与锂电形成互补。
第五,政策支持力度大。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作用,支持氢能相关产业发展,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氢能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注册上市融资。
中央顶层规划及具体的示范推广政策引领下,地方规划及支持政策密集落地,行业规模化发展和示范推广开启。
地方性政策:密集落地,支持加大密集落地,支持加大
各地在中央政策明确后,陆续出台相关的氢能发展规划,规划涉及到发展方向和重点、推广规模、资金支持等多个方面,目标更加明确,资金支持更加具有针对性,支持力度也进一步加大。
京津冀示范城市群 示范城市群
术开发区,以及天津滨海新区、河北省保定市、唐山市、山东省滨州市、淄博市等共12个城市(区)组建。牵头城市北京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发展燃料电池相关技术,2020 年“以奖代补”政策出台后,北京市发布了首个市级专项规划——《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开启示范推广之路,随后又陆续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支持措施。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加上较好的产业基础,使得北京在示范推广中领先于其他城市。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于 2020年9月8日发布了《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了北京市“十四五”期间的产业布局,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阶段性产业发展目标。该规划指出北京将根据海淀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延庆区、大兴区、昌平区和房山区等示范区不同的区域功能定位,构建“一环一轴两区多点”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在示范区、全市范围的推广应用。2022年8月11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北京市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自发布起3年内,通过多项措施加快培育和发展北京市氢能产业。
具体来看,北京市新出台的政策在规模规划上有了更具体的目标,到2025 年整车推广达到10000辆,建设加氢站74座,产值累计突破240亿元,相关企业的培育也有明确的目标。
技术研发方面,强调集中突破整车和燃料电池系统关键零部件包括膜电极、质子交换膜、催化剂、氢气循环泵、高压管阀件、液氢制储运等核心技术,研发探索可再生能源电力制氢,开展氢气制取、储运、加注等环节的安全技术研究,攻克车用液氢存储与应用的技术难题。
资金支持方面,在以奖代补政策出台之前,资金的支持主要集中在整车购臵和零部件研发两个方面。而之后出台的政策,除了在零部件和整车购臵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以重型货车为例,前期补贴为25万元/辆,当前北京市奖励金额合计最高近65万元/辆),在氢气供应、企业孵化、人才引进、行业标准制定等多个方面有了更加具体的支持措施,全面支持北京市的氢能产业发展。
京津冀示范城市群内其他城市:除北京外,京津冀示范城市群内仅有滨州未出台具体规划,其他城市累计规划到 2025年推广燃料电池车6330辆,建设加氢站超过55座。
-----------报告摘录结束 更多内容请阅读报告原文-----------
报告合集专题一览 X 由【虎鲸报告】定期整理更新
新能源 / 汽车 / 储能
新能源汽车 | 储能 | 锂电池 | 燃料电池 | 动力电池 | 动力电池回收 | 氢能源 | 充电桩 | 互联网汽车 | 智能驾驶 | 自动驾驶 | 汽车后市场 | 石油石化 | 煤化工 | 化工产业 | 磷化工 | 基础化工 | 加油站 | 新材料 | 石墨烯 | 高分子 | 耐火材料 | PVC | 聚氯乙烯 | 绿色能源 | 清洁能源 | 光伏 | 风力发电 | 海上发电
(特别说明:本文来源于公开资料,摘录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虎鲸报告
目录
- 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