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浅的谈一下刘协吧
一般对于刘协,我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大家会给他加一个,到死都在想着复兴大汉,甚至在等着刘备来救他,觉得自己愧对大汉,怨念极深的形象。我觉得没道理的。 刘协,他一开始并不是皇帝,他是渤海王,是陈留王,是刘辨的弟弟,但不是皇帝。 董卓害死了少帝,扶他上位的时候,他才9岁,他能想什么呢?想当汉光武?从董卓,到王允,到李傕郭汜,最后到了曹操。 曹操来接他的时候,他才15岁,已经被李傕郭汜教会了太多太多,一路颠沛流离之后,他似乎觉得自己有机会了,做了衣带诏,那时候的刘协,18岁。 董承的死,我很难想象这时候的刘协想的是他作为皇帝应该有什么样的权利,童年的阴影给他留下的没有作为皇帝的底气,只能有一句“来世不生帝王家”。 33岁,他的皇后做了最后一博,被灭满门,34岁,他娶了曹节,35岁,他封曹操为魏王,36岁,曹操意图越发明显,他的心态早已变得处变不惊,最后那些忠于他的人挣扎着,起兵,被杀。 两年后,禅位,有很多人说他愧对大汉江山,苟活于世,却也可能是这大汉江山有愧于他,把一个九岁的孩子逼上了这条路。 禅让的那一刻,刘协眼前可能会划过他的一生,他9岁上位,兄长被杀,无能为力的看着董卓乱来。 11岁,董卓死了,他还没有明白皇帝能做什么,就被李傕拿下了,在李傕和郭汜的争斗里活了四年,他逐渐明白了帝位很重要,却什么也做不到。 15岁,在一番争斗后,他见到了曹操,所谓的大汉忠臣面见他的那一刻他在想什么?我不得而知,很难想象他会被曹操感动,而不是觉得自己掉进了另一个深渊。毕竟,他早已比任何人都了解他这个身份的价值。 和曹操相处了几年,他和曹操的关系越来越僵硬,也许是伏完董承的洗脑,也许是少年的自信心和中二期,总之,他做了衣带诏,事发,血淋淋的教训,将他拉回了那个晚上,曹操和董卓的身影重合又分开,再度成为了他不可磨灭的阴影。 33岁,妻子的挣扎暴露了,他却只能说着“我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会死啊。”还有人说这是刘协的指示,他的心没有变过,但从他的话语中却只看得见他的绝望和无能为力。“郗虑!天下有这样的道理吗?”他在问谁?郗虑?还是他自己? 37岁,最后忠于他的人做了微不足道的抵抗,魏王太子曹丕成了压垮他们的稻草,起兵,死,这起事件里,好像没了某个人的影子。 禅让帝位,退休山阳公,他没有曹髦那样的血气,也没有刘湛的决绝,他从不是末代的帝王,只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这一刻对他,可能是一生最大的解放。 很多记载说他退休之后,做了医生,济世救人,开始体验了民家的生活,若真是如此,想来对他来说,这段时光可能比他的大半生帝王之旅要有价值的多。 40岁,刘备称帝,表示要为死亡的汉献帝复仇,那一刻已经从帝位上脱身的他会想什么?期待汉室的复兴?希望刘备来接他?觉得自己不再愧对大汉?昔日少年心中是否还有对皇权的敬仰?不得而知。 刘备,李郭,董卓,袁绍,曹操,真的有什么区别吗?一个又一个的人死在他面前,大汉对他来说似乎是他半生的梦想,又似是泡影,消失不见。对刘备有什么幻想?40岁的刘协可能只会笑笑,不了了之。他早已不再羡慕那人间的权势。 53岁,刘协寿终正寝,这对他来说是最好的结局,少年从来不欠大汉什么,因为大汉本就没有给他留下什么。他以汉天子之仪下葬,这个给他带来了半生痛苦的头衔,也许他未必想要。 很多人说刘协应该是一个软弱的,对汉抱有希望的,愧对大汉的人,哪怕是刘备称帝,也能让他心满意足的含笑而去。 没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