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六經是孔子真正的精華

2022-06-26 11:19 作者:天羅地網  | 我要投稿


詩經:

越古老,越美好

一提到孔子,很多人都認為他最有名的著作是《論語》,這是一個誤解。

其實《論語》不是孔子寫的,是孔子去世之後,他的弟子以及再傳弟子(基本以72位賢人為首)懷念他,想著老師在世時說過的話,一人一句地回憶著,而成就了《論語》。

所以說孔子真正的偉大之處和對整個傳統文化的意義並不在於一本《論語》,而在於對「六經」的刪定和再創造。

至漢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經學大盛,「六經」成為中國士人階層的必讀書目,由此,確立了孔子對中國文化的主導地位,孔子一躍而為儒家文化的總設計師和總教頭。

因此,可以說,「六經」的地位和影響力遠在《論語》之上。

孔子20多歲開辦私學,把教育推向民間,40多歲時開始刪定《詩》《書》《禮》《樂》。這期間幾度被迫帶弟子周遊列國,尤其以54歲那次時間最長,直到14年後孔子68歲時才返回魯國,69歲他繼續刪定「六經」。

孔子在68歲以前不得志,一直苦於「人不知」,實現理想終歸縹緲,雖「不慍」,抱負卻始終在胸中,儘管不懈地教化學生來傳承自己的思想,但68歲返回魯國時,他發現時局已亂,禮崩樂壞,而自己也垂垂老矣,甚至連自己的兒子也死去了。這時候的孔子深感自己一生之努力已經收穫渺茫,原先終日跟各國君王說來說去的治國理想也無人認可,君王一死,自己的思想就丟了。

於是,在將近70歲之時,他終於可以「隨心所欲,不逾矩」了。這位偉大的老人開始把他超然的精神自由落實到「六經」的字裡行間,經過對「六經」的精密整理,他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思想架構得以長存於世,並垂青史。

「六經」,不僅蘊含了孔子整個一生對生命的覺知,也蘊含了他一生對情感的理解。他要通過對「六經」的整理,完成對先秦文明的高度解讀。

孔子有兩點是非常超越前人的。

一是他的「有教無類」。

他第一次把原本只屬於貴族子弟的教育推向了整個民間,哪怕你是一介農夫,只要你想學習,他就願意教化你。

二是他的「述而不作」,總結整理經典,而不是自說自話,正是他的努力編纂,使我們後人能夠完整而系統地看到古人之經典。

我們每一個讀書人都應該感恩孔老夫子。我很不喜歡後來的人們以低俗而偏見的語言詆毀這位老人,他之所以反覆遭人踐踏詬病,只不過是因為他沒有建立恐嚇人生的神道系統。他堅持明信與自度,而非迷信。他過於相信人性的自覺,而人性每每以鄙陋、殘忍和低級回應他。他又何嘗不知人性!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他最可貴的堅毅品性!他質樸率真,彰顯了普通人性的最高境界,他是永恆的師,永遠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孔子「述而不作」的行事作風引領了後人學習和研究經典的態度,使得很多人只是注釋傳承經典,而非創作。

後來注釋和解讀《詩經》的有四家:齊魯韓毛,流傳至今的、影響最大的就是《毛詩》,一個是毛亨,一個是毛萇,他們對《詩經》的評價是: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這個評語太高了,動天地,感鬼神,泱泱中國,浩瀚歷史,古代也就只有《淮南子》再用這樣的話語贊過倉頡造字。

但這大概恰恰就是孔子以《詩經》為「六經」之首的原因吧。

生活永遠是第一位的。夫婦之道在於經營,人倫之道在於厚道。唯有生存之道,才是解決我們心靈之痛的一劑良方,而生存之道的要點,不在於下政令、嚴管教,而最好是「美教化、移風俗」。美教化,是詩教;移風俗,是在潛移默化中改良人性。

據傳,孔子的兒子孔鯉無聊地站在院門口時,被孔子撞見了,子曰:讀《詩》乎?——不學詩,無以言……讀《禮》乎?——不學禮,無以立。即,不學詩,你連說話的資格都沒有;不學禮,你便無法在世上安身立命。這,便是孔子對年輕人最嚴厲的告誡。

孔子認為,人的一生:興於詩——情動於中,發言為詩;立於禮——人性約束;成於樂——和諧人生。

讀詩和寫詩,可以讓你成為一個真性情的人,一個對世界的美充滿感覺的人。

作者:曲黎敏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六經是孔子真正的精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