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道德经》逐章评注: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1),惟道是从(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3)。惚兮恍兮,其中有象(4);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5),其中有精(6);其精甚真(7),其中有信(8)。自今及古,其名不去(9),以阅众甫(10)。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11)!以此(12)。
【注释】
(1)孔德之容:一般解读,孔,大的意思,大德的形态行踪。其实更准确的意思是使动用法,使之更多、更大的意思;容,状貌,也可引申为举止行为。德:一般解读基本上都是错误的,按老子在三十八章对“德”的概念含义的界定看,老子所持之“德”应为“上德”,其表现侧重在对待客观事物的认同和接纳依循上,而不是表现在对人们行为的主观从众上。关于“上德”,在解读三十八章“德”的时候,会更详细地加以说明。“孔德之容”这句意思是,(我)尽量使自己的举止行为更多、更大的体现为对客观事物的认同和接纳依循上(而不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主观从众上)。
(2)惟道是从:惟即唯。这一句是宾语前置句,完整的句子是“惟是从道”,意思为,我对客观事物的认同和接纳依循只是遵循着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应该放在上一章的结尾,点评时就不再涉及了。
(3)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之前一般解读,“道”作为一种存在物,它是若有若无、闪烁不定的。其实,这样解读错得非常离谱。首先,我们已经明确指出了“道”不是“物”,道是对客观事物演变必然性的自在规定或抽象;其次,如果解读“道”是“物”,那么,老子自己在本章的论述逻辑就混乱不堪了,你看老子自己说“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我凭什么知道万物纷繁复杂的状况的呢?我凭借的是道啊,这明摆着道与物是两回事。比较准确的解读是,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之”字解为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以不翻译,“为”作动词解,意为“产生”,整个句子的意思是,道的本质规定了事物的产生必然是恍恍惚惚而极为微妙的。这样的意思,我们在序言中已经讲得很透彻了,就不再重复了。
(4)象:之前一般解读为“形象”,“形象”为主观概括所得,更准确的解读应为“客观物象”。
(5)窈兮冥兮:之前一般解读,窈(yǎo),深远;冥,暗昧,不清楚。形容“道”的昏昏昧昧、深不可测。这样解读极不准确。比较准确的解读应为,事物的产生虽然是恍恍惚惚而极为微妙的,但其中却有确定无疑的“精”等。
(6)精:指极细微的物质。精、气等概念,都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特有的概念,指的是肉眼看不到的、极其微小的原质。不恰当地比方,就象今天我们说分子、原子等基本物质一样。
(7)其精甚真:这种极微小的原质是很真实地存在着的。
(8)信:实在、可靠的东西,也有理解为现在所称的“信息”、“基因”之类的。
(9)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之前一般解读,名,指“精”、“信”等的存在状况。整句意思是自今及古,其“精”、“信”等的存在状况从不失去。这样解读也极不准确。这里“名”与下面的“阅”都应是人的主观行为,“名”在这里可以解释为“命名”、“描述表达”,甚至也可以引申为“探究”,句中的“其”字是代词,指代“象”、“物”、“精”、“信”等;“不去”与“自今及古”句意相联,有从不失去、从不间断的意思。这样整个句子的意思应该是:自今及古,人们对“象”、“物”、“精”、“信”等的探究从不间断。
(10)以阅众甫:众甫,帛书本作“众父”,其义相同,指万物的起始。这句中关键是“阅”字,应解释为人的主观行为,似解为“观察”、“判断”比较合适,“以”应解为目的介词,整句意思为,(人们)以这种探究来观察判断万物的产生。
(11)何以知众甫之状:何以知,宾语前置,以何知,凭什么知道;众甫之状,万物演变的状况。“以知”是前面“以阅”的进一步。
(12)以此:此,指道。凭着“道”对客观万物的演变本质的自在规定,事物的产生必然是由客观的“无”的存在状况,随着客观的“有”的因素的积累而打破;反之,客观事物“有”的存在状况,必然随着客观的“无”的因素的积累,从而走向消亡。
点评:
这一章与之前的第十四章历来的解读都有把“道”理解为“物”的倾向,但很显然“道”肯定不是“物”。第十四章说“道”为“无物”,其“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但“道”却确实存在“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渭道纪”,这是在论证“道”的客观存在,侧重在阐述“道纪”即道的本质,从道的本质看,它是客观事物演变发展的抽象,所以道的本质就绝对不是物。这一章则换了一个角度,论述了在“道”的本质规定之下天地万物是如何从“无”的存在状况演变为“有”的存在状况的,这其中就是因为有产生事物的客观因素诸如“象”、“物”、“精”、“信”的积累,当这些客观因素不断积累,就迟早打破客观事物“无”的存在状况,于是新事物就产生了,这就是老子所谓的“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
在这一章中,老子除论述了“道之为物”的一面,老子还论述了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个方面,即“以道知物”。当人们“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即把客观事物产生的因素及其积累问题探究清楚之后,那么人们就可以观察和判断客观事物如何演变了,这就是“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这里非常有意思的是,为什么同样的事物却会有千变万化的状况,“众甫之状”异彩纷呈?老子的结论是客观事物演变是必然的,这是“道”在本质上规定了的;同样也是必然的是正是由于客观事物在积累的诸如“象”、“物”、“精”、“信”因素上的不同,客观事物会呈现出不同的演变状况。
这里可能最好还是举一些具体的事例为好了。大的方面的事例,比如,同样是近代化的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德、日为代表的这些国家,其革命过程的演变状况和革命结果、立国模式却是“众甫之状”,根源就在于各国背后的“精”、“信”等上的不同。在美国其必然性就是先独立战争,后南北战争。再比如,同样是社会主义革命,俄国革命与中国革命的道路其演变状况也是“众甫之状”;还有苏联与中国同样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但在中国人心底始终有“周虽旧邦,其命惟新”的历史基因,所以比较容易走上改革自新之路。更为神奇的是,正是由于中国自古就有的这个历史基因,所以在中国根本不可能出现以所谓“普世”为标杆的照抄照搬的全面膜拜现象。小的方面的事例,比如,同样一件事情,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其背后就是各人的身世经历、知识背景、价值判断等的不同。
老子在这里的深刻性是,当我们现在还在说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时候,老子已经解决了应该如何具体分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