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史》——公元1357年天完政权内斗:陈友谅的崛起
前因
徐寿辉起义:1351年,徐寿辉与邹普胜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利用白莲教聚众起义,攻占蕲水(今浠水),徐寿辉被拥立为帝,国号“天完”。
1357年,天完政权的权臣倪文俊谋害君主徐寿辉未成,投奔黄州(今湖北黄冈)的陈友谅,后被陈友谅所杀。此后,陈友谅取代倪文俊掌握天完政权的实权,成为元末实力最强的反元领袖之一。
徐寿辉是元末一位重要的起义军领袖,他原是一名贩卖土布的商贩,没什么才干。他响应刘福通的红巾军起义后,靠着他手下的倪文俊、赵普胜、陈友谅等人,在今湖北、安徽、湖南、浙江、江西等地打下了一片地盘。
后来徐寿辉建国称帝,国号天完,提出了“摧富益贫”的口号,得到了广大贫苦百姓的拥护。元廷调集了几省军队对天完政权进行围剿,徐寿辉抵挡不住,都城蕲(qi)水县(今湖北浠水县)也被元军攻破。
徐寿辉只好率领部队退到黄梅县和沔(miǎn)阳县(今湖北仙桃)一带,坚持抗元斗争,倪文俊在沔阳地区整顿军队,大力发展水军。他趁元军抽调兵力镇压刘福通、张士诚的起义军,率水军攻打沔阳、汉阳等城市,接连取胜。
天完政权才得以走出困境,出现了振兴的局面。倪文俊将天完政权的都城从蕲水迁到了汉阳,修建宫殿,将徐寿辉接到了汉阳的宫殿里居住,自己担任丞相,颇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牢牢掌控天完大权。
倪文俊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人,他曾想出卖天完红巾军,以换取元朝的高官厚禄。他将俘获的元朝威顺王(驻守武昌)的儿子作为人质,要求元朝廷封他为湖广行省平章(行省最高长官)。但他和元廷没谈拢,一气之下杀了威顺王的儿子。

投降元朝的路走不通,倪文俊又想除棹徐寿辉,取而代之。倪文俊将他的想法告诉其他将领后,遭到了强烈反对。面临元军的不断进攻,天完红巾军将领不愿看到内斗,给元军以可趁之机。
倪文俊的计划败露后,他只好从汉阳逃到了陈友谅所在的黄州,陈友谅加入徐寿辉的起义军时,正是倪文俊赏识他的才能,让他担任一方统帅,倪文俊以为陈友谅会帮助他对抗徐寿辉。
陈友谅并不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见到倪文俊后,想知道各方力量的对比,弄清楚自己的赌注该下到哪一方。他问倪文俊:“赵普胜他们怎么样了?”
倪文俊说,赵普胜他们都坚定地站在徐寿辉那一边。为了让陈友谅支持他,倪文俊还说,只要他们二人联手,就一定能灭掉徐寿辉。陈友谅看明白了局势,意识到倪文俊现在是众叛亲离,跟着他混没什么前途。

陈友谅很果断地杀死了倪文俊,还将他的头颅割了下来,送给了汉阳的徐寿辉,为了表彰陈友谅的功绩,徐寿辉任命陈友谅为平章政事(职责类似丞相),还将倪文俊的部属也交给了他。
陈友谅在天完政权的地位迅速上升,后来他用计杀害了赵普胜等将领,掌握了天完的大权,徐寿辉被陈友谅完全架空。陈友谅自称汉王,不久就杀死了徐寿辉,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汉。
后果
龙湾之战:1360年,朱元璋和陈友凉在应天府的龙湾镇一带(今江苏南京城郊)交战,朱元璋获胜,战后一举收复了被陈友谅占领的许多城池,朱元璋在与陈友凉的对抗中开始掌握主动权。
结论
天完政权的内斗表明天完红巾军的政权建设极不完善,军事力量仍是决定权力大小的重要因素。陈友谅因此崛起,成为朱元璋和元廷的劲敌。天完红巾军将领明玉珍不愿臣服陈友谅,割据四川,建立明夏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