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福利|高清电子帖《峄山刻石》三井藏最早本,A4直接打印。附原文及译文

今天也有福利哟~

我们现在临写《峄山刻石》多用的是西安碑林藏宋刻秦《峄山刻石》,是北宋淳化四年(993年)郑文宝依据徐铉本重刻于孔庙的。即我们说的“长安本”。

重刻本为长方形竖石,高218厘米,宽84厘米。两面刻字,正面9行,背面6行,每行均为15字。秦始皇刻辞四字一句,三句一韵,共144字。从背面第一行“皇帝曰”起,是秦二世诏文,共79字,字体略小。最后刻有郑文宝题记,共5行,行40字,楷书,其文曰:
秦相李斯书《峄山碑》,迹妙时古,殊为世重。故散骑常侍徐公铉,酷耽玉著,垂五十年,时无其比。晚节获《绎山碑》摸本,师其笔力,自谓得思于天人之际。因是广求已之旧迹,焚掷略尽。文宝受学徐门,粗坚企及之志。太平兴国五年春,再举进士,不中。东适齐鲁,客邹邑,登绎山求访秦碑,邈然无睹。逮于旬浃,怊怅于榛芜之下,惜其神踪将坠于世。今以徐所授摸本,刊石于长安故都国子学,庶博雅君子见先儒之指归。淳化四年八月十五日,承奉郎守太常博士、陕府西诸州水陆计度转运副使、刺绯鱼袋郑文宝记。
关于《峄山刻石》的翻刻本也有详细记载,明代杨士奇《东里续集》卷二十一收录《绎山碑》五种翻刻本跋文,其中跋《青社绎山碑》列《峄山刻石》有七种翻刻本,文曰:
尝见陈思孝论《绎山》翻本次第云:“长安第一,绍兴第二,浦江第郑氏第三,应天府学第四,青社第五,蜀中第六,邹县第七。”
所传重刻本,一为西安郑刻本,又名陕本。毕秋帆谓明时石已断,来见不断拓本。或断于明前,断处前面首行字起,至末行首字止,后面自首行以字起,至末行郑文宝跋诸州水陆四字当断处。所见最早明拓本少断一道,前面自首行维字起至五行臣字止,后面自四行盛字起至末行跋承奉郎之郎字当断处。
清初拓本断裂字损,先有线断纹渐损及字,在沪收王壮宏一本,又端方旧藏成亲王、徐桐柏等本,后归黄伯川,有印本。张玮藏一本,归北京市文管处藏,以上维字不断本。稍旧拓郑文宝践,末行之诸州水陆等字可见。
今天为大家呈现的为明拓本。碑阳的秦始皇的文书部分我们按照四字一句重新排版,方便大家识记。
图片保存后A4纸直接打印,即可临写使用啦!
秦始皇刻辞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阤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译文】:
始皇帝建立了国家,而在此之前,他承袭了诸侯国的王位。他征伐割据为乱的各个小国,威震天下,这是一场正义的统一战争。将领们遵奉他的命令,用了不长的时间,就消灭了六国诸候的残暴割据。在秦始皇二十六年,他被尊称为“皇帝”,明显地表示出自己是继承了先祖的法治道路。伟大的统一事业已经完成,于是秦始皇普降恩惠,亲自巡视全国各地。他登上峄山,跟随的群臣都思绪万千,感慨不已。追忆动乱不安的年代,由于国家分裂,请侯割据,因此引发了天下的战乱。攻击与争夺始终不断,人民血流遍野,这种情形从上古就开始了。不知经历了多少年代,直到五帝那样贤明的君王,也都不能制止战争。现在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战乱不再发生,灾害被全部消灭,百姓安居乐业,利益和思泽将传之永久。对于皇帝统一国家的伟业,群臣只能陈述一个大略,把它刻在精美的石头上,作为国家永久的纲纪。




秦始二世诏书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
制:“曰可。”
【译文】:
皇帝(秦二世)说:“各地的金石刻都是始皇帝所刻的。现今我承袭了皇帝的称号,但各地的全石刻中并不称‘始皇帝’(只称‘皇帝’),到了将来,后人看到这些刻石会以为不是始皇帝而是后嗣所刻,那就无法显现出始皇帝的伟大功绩了。”
左丞相臣李斯、右丞相臣冯去疾、御史大夫臣德冒死上奏:“臣等请求将皇帝(秦二世)的这篇诏书完整地刻在各地始皇帝的刻石后面,那么后世就会明白金石刻的归属者了。臣等冒死请求。”
皇帝(秦二世)下制文说:“可以。”



更多福利,请咨询教务长,教务长微信(daningshufang)大凝书房小写全拼,快去添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