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动画剧本写作特点
第六节 动画剧本写作特点
动画剧本、影视剧本、戏剧剧本有着共通的规律,但在表现形式上,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着力点。戏剧剧本受限于场景转换,创作重点在于台词与戏剧冲突的呈现;影视剧本追求“复制”现实,逼真的情境与微妙的情感是其表现的长项;动画剧本简明夸张,恰恰要避免过于复杂微妙的情绪情感,丰富的视觉想象力是其独有的魅力。
综合比较,动画剧本具有以下特点:
一、戏剧冲突夸张集中
戏剧冲突一词源自戏剧,主要指故事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人物与自我内心的矛盾冲突与动作对抗,对于其他叙事艺术同样适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冲突,只是通常不太剧烈,也不太集中,处于一种散漫交织、时断时续的状态。但到了艺术作品中,因为大量的琐碎的时空细节被删减压缩,矛盾冲突势必更加典型与集中,比如现实生活中多个人物的特点会集中到一个角色身上,巧合、误会、悬念、反转等叙事手段被有意运用,大大提升了戏剧冲突的烈度与紧凑性。
总体来说,小说、戏剧(图2-6-24)、影视(图2-6-25)、动画(图2-6-26),四者相比较,小说的戏剧冲突烈度最弱,最贴近生活现实;影视中的戏剧冲突比小说更加集中,但弱于戏剧。戏剧由于受到舞台时空的限制,人物、事件、场景必须极大浓缩,因此,戏剧冲突最为典型,也最为集中。动画中的戏剧冲突大致介于影视与戏剧之间,场次、角色、细节比影视更为受限,比戏剧更加自由,在戏剧冲突方面相对夸张集中。
另外,动画片着重表现想象力,加之观众年龄层次较低,因此,故事框架相对简单,线索简洁清晰,人物单纯夸张,情感简单明朗,主题鲜明唯一。
与影视相比,动画剧本更适合戏剧化的故事——人物典型、动机单纯、冲突剧烈、结构规范、情节起伏、主题鲜明。因此,在动画剧本的写作中,要尽量避免过于含蓄、复杂、微妙的台词与细节,尽量简洁明快、表义清晰、夸张幽默。



二、严格按照年龄层次写作
尽管动画观众不全是未成年人,但少年儿童确 实是动画观众的绝对主体。因此,在动画剧本的写作中,对受众年龄层次的适应也尤为重要。
首先,情节方面。
受众年龄层次越低,情节越简单,起伏转折越少。尤其是幼儿动画,剧情甚至简化为了没有情节的细节展示,比如《天线宝宝》。而年龄层次稍大些的儿童动画 (图2-6-27),就要追求情节起伏、起承转合、主题明确。而到了少年动画(图2-6-28),悬念、伏笔、突转、揭示、误会、巧合、多线交织、自我矛盾则要出现在剧情里。而到了成人动画(图2-6-28),几乎与影视剧没多大区别。

图2-6-28 少年动画《火影忍者》/日本/2002

其次,台词方面。
越是低龄动画,台词的语法结构越要标准完整,例如《小猪佩奇》(图2-6-29),里面大部分台词主谓宾结构都很完整,甚至在画面展示过所发生的内容之后,还要用旁白或借角色之口再重复一遍,因为只有这样,幼儿观众才能领会接受。而随着年龄层次的增高,台词省略的内容就会增多,语法结构也更加随意,耳语、俚语、双关语、潜台词等逐渐出现在台词里。

再次,表演动作。
同台词恰恰相反,受众年龄层次越低,表演动作越要简化抽象、脱离现实,因为过于逼真写实的动作幼儿观众反而接受不了,就像《小猪佩奇》中的摔倒,直接后仰倒在泥坑即可。而越往高龄动画走,运动规律与表演动作就要越逼真,越接近现实。
最后,主题表达。越是低龄动画,结尾处越要明确宣示或说出主题;越是高龄动画,主题越要含蓄表达,让观众自己去揣摩回味。
三、童心童趣与丰富想象力
动画观众不等于未成年人,但即使是给成年人看的动画,也往往主打一颗童心。童心是单纯的,同时也充满了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充满童趣的夸张幽默是动画片不可缺少的“调料”。
动画艺术表现形式的假定性,为其表现内容带来了极大自由,上天入地,万物有灵……同时也为想象力提供了巨大的展示空间,夸张、变形、组合、象征,各种奇幻世界(图2-6-30)、奇异造型(图2-6-31)、奇特表演等几乎成了动画片的必备要素。行间有句俗语,“如果你的故事能用真人实拍,就没有必要做成动画片了。”足可见,想象力对于动画的重要性。


四、动画噱头与桥段
无论戏剧、影视,还是动画,都有其独特的噱头与桥段。对于动画剧本,其噱头与桥段主要有以下类型:
1.动画噱头
就像喜剧片里的笑料,相声里的“包袱”,动画片每隔一两分钟也要给观众一个小刺激,即动画噱头。动画噱头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①视觉想象力 — —《巴巴爸爸》中的角色身体变形(图2 -6-32),《葫芦兄弟》中黄蜂射出的箭是自己的毒针(图2-6-33);②极度夸张 — — 大力水手一口吞下整罐菠菜,瞬间肌肉膨胀(图2-6-34),《猫和老鼠》中身体被拍扁,抖擞几下又恢复原形;③神力魔法——《海贼王》中路飞自由伸缩的橡皮人身体,《葫芦兄弟》中的“吐水”“吐火”“千里眼”“顺风耳”以及妖精的各种宝物;④出彩的表演细节——《狮子王》中彭彭和丁满对仗排比式的动作台词表演(图2-6-35),《疯狂动物城》中“闪电”的极慢表演。
2.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动画片的一大魅力就是通过想象力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在剧本写作中,对于表演桥段的处理,经常采用这一方式。比如一只小鸭子最终打败了凶狠的狼,只要我们发挥想象力,再借助各种巧合,完全可以让小鸭子将大灰狼五花大绑起来;再比如河里一条小鱼,借助各种智慧与巧合,完全可以让它飞上树梢吃到美味的苹果。
3.将“可能”变得“不可思议”
还有一种动画桥段,表演的起点与终点都很正常,然后将中间过程变得“不可思议”。比如一只偷吃蜂蜜的小熊,从树冠掉了下来,很正常的过程。但作为动画桥段,只要我们发挥想象力,完全可以让掉落过程好玩好看,不可思议,比如每次掉落都正好刮到树杈,被动做出各种姿势,最后头朝下栽进土里,等它拔出头来,坐地上甩甩脑袋,发现一直学不会的广播体操忽然会了,因为刚才被迫做出的各种姿势,连起来就是广播体操的动作过程。
4.反复与排比
动画表演常见的处理方式——反复,即角色从A到B,比如从站立到摔倒,不要一步到位,故意反复几次,比如失去重心要摔倒,胳膊拼命挣扎,最后勉强恢复平衡,谁知地上一滩烂泥,再次滑倒,又碰巧抓到一根树枝,再次恢复平衡,结果树枝反弹,最后还是摔了个狗啃泥。
另一种处理方式——对仗排比。比如《狮子王》中彭彭和丁满这对活宝,只要他俩出现,动作、台词总是出奇地对仗一致;再比如《鼹鼠的故事》(图2-6-36)中的多个角色工工整整重复同一动作——小青蛙探出了头,小刺猬也探出了头,小兔子同样探出了头……给人一种童趣的排比感。
当然还有其他的动画桥段与噱头,碍于篇幅关系不再一一列举。总之,充满想象力的动画桥段与噱头承载着动画片的独特魅力,带给观众动画片独有的观影快感。




